资源下载简介
XX新城高层住宅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XX新城高层住宅施工组织设计是一个详细的计划,用于指导XX新城高层住宅的建设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项目概述:对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介绍,如项目名称、地点、建设规模、层数、结构类型等。
2. 施工目标:明确施工的总体目标,如工程的完成时间、质量标准、安全要求等。
3. 施工组织: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规模,设定施工阶段划分,包括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内外装修、设施安装等,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责任部门。
4. 施工流程与方法:详细描述施工的步骤和方法,如施工顺序、施工工艺、机械设备选用等。
5. 施工进度计划: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包括月度、季度和年度的施工计划,以及关键节点的控制。
6. 资源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管理,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7. 质量管理:提出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包括质量标准设定、质量检查、质量问题处理等。
8. 安全管理:强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如安全培训、安全防护、应急预案等,以确保工地安全。
9. 环境保护:提出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如噪音控制、扬尘治理、废水处理等,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0. 应急处理: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在遇到问题时能迅速、有效地处理。
此设计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石,它将确保施工过程的高效、有序和安全进行。
XX新城高层住宅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电 锯 2×5.5kW=11kW
振 捣 棒 6×1.1kW=6.6kW
平板振捣器 4×1.1kW=4.4kW
T/CECS199-2020 聚乙烯丙纶卷材复合防水工程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施工电梯 2×20kW =40kW
施工现场所用全部电动机为26 台,设备总功率∑ 1 p =443kW,需要系数1 K 取0.6,电动机的平均功率因数COS φ取0.78。
施工现场所用全部电焊机为7 台,设备总功率∑ 2 p =215.4kW,根据施工现场实际使用情况需要系数2 K 取0.6。
由于生活照明用电比较动力用电要少得多,故按照动力用电的10%考虑即可满足要求。
根据用电量计算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动力用电需三相380V 电源,照明需单相220V 电源。由于建设单位提供1 台800kVA 变压器供XX公司和XX市X建筑公司共同使用,基本上满足施工要求。
临时用电平面布置详见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3.7.7安全管理规定
(1)工程施工临时用电采用TN—S 系统,电缆采用五芯电缆,整个供电系统遵循“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2)现场用电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88)规定,并满足《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要求;
(3)供电线路应由专业电工定期巡视检查;
(4)配电箱由专人负责管理及维修;
(5)现场施工机具要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非专业施工人员不准随便触摸施工用电机具;
(6)现场施工人员未经允许不得随意拖、接临时用电线路,更不能随意拆除接地保护线;
(7)施工前检查供、用电设备是否正常,用电机具不允许“带病”工作;
(8)严禁使用损坏的插头、插座及绝缘老化的电缆电线;
(9)移动式临时配电箱应距地600mm 以上;
(10)配电箱附近不能堆放易燃易爆物品,配电箱应放置在干燥地段,并且周围要有足够的操作场地;
(11)照明线路及灯具安装高度低于2.4m 应采用36V 安全电压,手持照明灯具应采用36V 及以下安全电压;
(12)低压配电的操作顺序如下,送电顺序: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停电顺序相反;
(13)一级分配电箱至总箱的供电线路由项目经理部统一配置,二级分配电箱至末端开关箱的供电线路由各施工队配置。
未尽说明详见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四章 分项分部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依据设计图纸和甲方给定的坐标点,进行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控制网点必须留在便于施工复测而又不易破坏的地方,应用混凝土包裹以防施工中扰动网点,造成测量误差。
4.1.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平面控制网由甲方和中冶集团沈阳勘察研究总院提供,3 号楼由○B 、○J 、○1 、○37 轴、4 号楼由○D 、○L 、○1 、○35 轴方向构成矩形平面控制网,依据矩形平面控制网控制建筑物地下室轴线,地下室放样依次为依据。详图见后附图。
标高控制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利用水准仪、塔尺、钢尺传递至底板来控制标高。注意结构与建筑标高的不同。对于建设单位所提供的水准点应就近引测一较为永久的标高复测点,标注其绝对标高值。建设单位所提供水准点及标高复测点应有书面记录,并应有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现场代表签字认证。
水准点及绝对标高由加方提供,位置在XX处。绝对高程为8.078m。3 号楼、4 号楼±0.000 引测在XX处,并用红油漆标注,用来控制地下室高程测量。
4.1.3各施工细部点详细放样
大模板施工技术与组合钢模施工技术有所不同。组合钢模施工常常采用墙、柱、梁、板一次成型浇筑;大模板施工其工艺特点是墙、柱与梁、板必须分开浇筑。所以,各工序的放样方式有所不同。
1.各楼层控制轴线的放样
把控制轴线从预留洞口引测到各楼层上,放出轴线位置。每次传导时四个控制点必须相互复核,做好记录,检查四个点之间的距离、角度直至完全符合为止。
根据控制轴线位置放样出墙的位置、尺寸线,用于检查墙、柱钢筋位置,及时纠偏,以利于大模板位置就位。再在其周围放出模板线300mm 控制线。放双线控制以保证墙的截面尺寸及位置。然后放出轴线,待墙拆除模板后把此线引到墙面上,以确定上层梁的位置。如图示:
在放墙体线的同时弹出门窗洞口的平面位置,再在绑好的钢筋笼上放样出窗门洞口的高度,用油漆标注,放置窗体洞口成型模体。外墙门窗、洞口竖向弹出通线与平面位置校核,以控制门窗、洞口位置。
沉降观测的方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建筑物内选择坚固稳定的地方,埋设三个水准基点,与图纸上给出的沉降观测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以确保观测结果的精确度。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固定的水准点,以及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地基基础施工规范》规定,基础做好之后每施工1 层结构观测一次,主体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并做好每次的观测记录。必要时委托具有国家资格证书的测绘院,按照上述方案来完成此工作。
4.1.4.1 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 或S05 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致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次/30d)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3 层为一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必须定期准时进行。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 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另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饰装修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致使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 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在未有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筑物、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 、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式中: n ——表示测站数;
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前后视距 : ≤30m;
(3)前后视距差 : ≤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 ≤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 :≤1.0mm;
(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 级别。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规定,按照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4.1.4.2 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如下:
(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m)。 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首次观测应自地下室基础施工阶段开始《建设施工合同名词解释》,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 或N3 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每升高1 层,临时观测点移上1 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然后每施工1 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
N 表示某个观测点, I 表示观测周期数( I =1,2,3……)且 H1= H 0
累计沉降量: , n 表示观测点号。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隧道施工组织设计.docx,列统计表,进行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