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90)TB 10638-2019 J2776-2019铁路专用线设计规范(试行)2020.3.1实施.pdf简介:
(90)TB 10638-2019 J2776-2019铁路专用线设计规范(试行)2020.3.1实施.pdf部分内容预览:
5.4.1专用线宜采用混凝土枕,可采用再用混凝土枕。设有护轨 的地段应铺设混凝土桥枕。 5.4.2同种类型的轨枕应集中连续铺设。 5.4.3轨枕加强地段及增加轨枕的铺设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5.4.1专用线宜采用混凝土枕,可采用再用混凝枕。设有护轨
.4.2同种类型的轨枕应集中连续铺设。 。4.3轨枕加强地段及增加轨枕的铺设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下列地段应增加轨枕铺设数量,重叠时只可增加一次: 1)混凝土枕轨道,电力牵引铁路半径为600m及以下或内 燃牵引铁路半径400m及以下的曲线地段(含两端缓和 曲线全长); 2)坡度大于15%o的地段。 2每干米铺设混凝土枕最多应为1760根。铺设Ⅲ型混凝土 的线路不应增加轨枕铺设根数。
5.5.1碎石道床材料可采用一级道雄或二级道雄,一级道作的技 术要求应符合现行《铁路碎石道》TB/T2140的规定GB∕T 5237-1993 铝合金建筑型材,二级道诈 的技术要求应按相关规定执行。
线半径小于400m、无缝线路曲线半径小于800m的地段,曲线外 侧道床顶面宽度应增加0.1m。
表5.5.2单线道床顶面宽度(m)
5.5.3近期年货运量大于或等于5Mt的铁路道床边坡应为 1:1.75,近期年货运量小于5Mt的铁路道床边坡应为1:1.5。底 层道诈边坡坡脚距道床边坡坡脚应为0.15m。底层道诈顶宽应为 2.3m。
5.5.3近期年货运量大于或等于5Mt的铁路道床边坡应为 1:1.75,近期年货运量小于5Mt的铁路道床边坡应为1:1.5。底 层道诈边坡坡脚距道床边坡坡脚应为0.15m。底层道诈顶宽应为 2.3m。 5.5.4桥梁地段应采用单层道作,道床厚度不宜小于25cm,在困 难条件下,可减至20cm。 5.5.5隧道内道床厚度不宜小于25cm,道床诈肩至边墙或高侧 水沟间应以道诈填平。
5.5.6轨枕端头至隧道侧沟、电缆槽间的道谁宽度不
1电力牵引区段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600m和其他牵引区 段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350m地段,应按表5.6.1的规定设置轨 距杆或轨撑。
表5.6.1轨距杆或轨撑安装数量
2轨道电路区段轨距杆应采用绝缘轨距杆。 6.2跨越铁路、重要公路、城市交通要道的铁路桥梁以及明桥 钢梁桥应设置护轨。
面钢染梁桥应设置护轨。
6.1.2路基工程宜避免高填深挖.绕避严重不良地质条件的地
设。在进行路基与桥梁、隧道工程比选时,应从技术条件、施工条 手、占用土地、可能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城镇建设规划、建设技 资与运营养护费用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工程类型
6.1.4路堤填筑应充分利用路堑挖方隧道弃渣或桥涵弃土。
弃料、煤研石、钢渣或粉煤灰等作为路堤填料时,应考虑其对周 环境的影响。
6.1.5路基表层填料与道床碎石、路基各层填料的颗粒粒名
足Dis<4ds的要求,不能满足时应设置反滤层或隔离层
定D15<4d85的要求,不能满定时, 应设置反滤层或隔离层。 6.1.6路基工程应有完整、系统、通畅的排水设施,并与铁路桥 涵、隧道、站场及地方排水系统合理衔接
涵、隧道、站场及地方排水系统合理衔接
6.2路基面形状与宽度
6.2.1路基面形状宜为三角形路拱,自线路中心向两侧应设4% 横向排水坡。路基面加宽时,应保持三角形。
横向排水坡。路基面加宽时,应保持三角形。 6.2.2新建铁路的路肩宽度,路堤不应小于0.6m,路堑不应小于 0.4m。
6.2.2新建铁路的路肩宽度,路堤不应小于0.6m,路堑不应小于
宽度和正线数自及线间距等计算确定, 2.4区间曲线地段路基面应在曲线外侧加宽,加宽值应符表 2.4的规定,
宽度和正线数自及线间距等计算确定。
6. 2. 4 的规定。
表6.2.4曲线地段路基外侧加宽值
2.5路基面宽度应根据路堤高度、填料特性、软土地基工后沉 圣等预留加宽。
6.3.1路基基床应由表层和底层组成,基床结构应符合表6.3.1 的规定。
表 6.3.1基床结构
6.3.2路堤基床表层填料颗粒粒径不应天于150mm,路堤基床 表层可选用C组及以上填料。当采用C组填料时,细粒土含量大 于30%的碎石土、砾石王、砂类土、低液限粉土,在年平均降水量 大于500mm的地区,其塑性指数不应大于12,液限不应大于32%: 低液限黏土,其塑性指数不应大于12,液限不应大于32%。
6.3.3路堤基床底层可选用
6.3.4基床填料的压实标准应符合表6.3.4的规
.3.4基床填料的压实标准应符合表6.3.4的规定。
表 6.3.4基床填料的压实标准
主:1K为重型击实试验的压实系数,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地区,K值 按表列数值减小0.05。 2K3o为30cm直径荷载板试验得出的地基系数,一般取下沉量为1.25mm白 荷载强度。 括号内数值为严寒地区化学改良土考虑冻融循环作用所需要强度值
注:1K为重型击实试验的压实系数,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地区,K值可 按表列数值减小0.05。 2 K30为30cm直径荷载板试验得出的地基系数,一般取下沉量为1.25mm的 荷载强度。 括号内数值为严寒地区化学改良土考虑冻融循环作用所需要强度值
3.5高度小于1.2m的低路堤,基床厚度范围内天然地基的 质应符合第6.3.2条、6.3.3条的规定,其密实度应符合表6.3.4 的规定。
6.3.6路堑基床表层土的密实度应符合表6.3.4的规定
平均降水量大于500mm的地区,对易风化的泥质岩石及塑性指数 大于12、液限大于32%的低液限黏土及低液限粉土,基床表层应 采取换填、土质改良等措施。
6.4.1路堤填料应符合下列规
1路堤基床以下部位填料宜选用C组及以上填料,采用D 组填料时应采取包心、隔离或加固等措施。 2路堤浸水部位,宜采用渗水土或水稳性好的填料,或采取 封闭隔水等措施。 6.4.2路堤基床以下部位填料的压实标准应符合表6.4.2的 规定。
表6.4.2基床以下部位填料的压实标准
注:1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压实系数可按表列数值减人
主:1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压实系数可按表列数值减小0.05。 2桥梁缺口指桥台背后上方长度不小于桥台高度加2m的范围,涵管缺口指 涵管两侧每边不小于涵管孔径2倍的范围。 括号内数值为严寒地区化学改良土考虑冻融循环作用所需要强度值
6.4.3路堤边坡坡率应根据荷载、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高
6.4.3路堤边坡坡率应根据荷载,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高
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确定。当地基条件良好时,可按表6. 采用。
表6.4.3路堤边坡坡率
有可靠的资料和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
边坡坡率应根据其胶结物质成分、风化程
6.4.4地基表层为软弱土层时,应根据土层的性质、厚度、含水 率,地表积水深度等,采用排水蔬干、挖除换填、抛填片石或填砂砾 石等地基加固措施。 6.4.5陡坡路堤沿基底及基底下软弱层滑动稳定安全系数不应 小于1.10。 6.4.6软土地段路提与地基的整体滑动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1.05,地基加固宜采用排水固结、堆载预压等措施处理。路基填筑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大然地基及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的地基,填筑时间不 应小于地基抗剪强度增长需要的固结时间。 2路堤中心沉降每昼夜不应大于15mm,边桩水平位移每昼 夜不应大于5mm。 6.4.7湿陷性黄土地基宜采取碾压、换填、封闭、隔水等措施处理
1.05,地基加固宜采用排水固结、堆载预压等措施处理。路基填筑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天然地基及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的地基填筑时间不 应小于地基抗剪强度增长需要的固结时间。 2路堤中心沉降每昼夜不应大于15mm,边桩水平位移每昼 夜不应大于5mm。
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岩 坡高度、施工方法,并结合岩体结构结构面产状、风化程度
然稳定边坡和当地经验综合确定。边坡高度小于20m时,边坡 率可按表6.5.1一1表6.5.1一2确定。边坡高度大于20m时, 坡坡率应结合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
表6.5.1—1土质路堑边坡坡率
注:1特殊土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符合《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TB10035的 相关规定。
有可靠的资料和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
表6.5.12岩石路堑边坡坡率
注:1特殊岩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符合《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TB10035的 相关规定。
2存在不利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应通过稳定计算确定。 3有可靠的资料和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
土质和易风化软质岩路堑侧沟外侧宜设置平台,宽度不 0.5m。硬质岩及边坡设置防护加固工程时可不设侧沟
JC∕T 407-2008 加气混凝土用铝粉膏宜小于0.5m。硬质岩及边坡设置防护加固工程时可不设侧沟 平台。
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5m。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 区,边坡平台可不设截水沟,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0m。 5.4较高土质边坡和软弱松散岩石路堑,应根据工程地质条 、岩层分化及节理发育程度,结合施工工艺,宜采用分层开挖、分 稳定和坡面、坡脚预加固技术。
平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5m。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
件、岩层分化及节理发育程度,结合施工工艺,宜采用分层开挖、分 层稳定和坡面、坡脚预加固技术。
6.6.1路基排水设计降雨重现期宜采用25年。
6.6.2地面排水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水沟沟顶应高出设计水位0.15m。 2 纵坡不宜小于2%三国志平话,困难条件下可采用1%0。 6.6.3路堑基床换填时,侧沟底宜低于基床表层底面以下0.1m 且靠线路侧沟壁应预留出水孔
6.7.1支挡结构的设置及形式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周围环境、 征地、拆迁及工程投资等因素综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