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45T 031-2021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设计标准化指南.pdf

DBJT45T 031-2021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设计标准化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6793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45T 031-2021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设计标准化指南.pdf简介:

DBJT45T 031-2021《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设计标准化指南》是中国针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设计制定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这个指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和优化公路的设计过程,保证公路的安全性、耐久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以下是对该标准简介的一些关键点:

1. 适用范围:适用于中国境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设计工作,包括道路线形、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通安全设施、通信与监控设施等的设计。

2. 设计原则:强调以人为核心,注重行车安全、舒适性和通行效率。同时,还考虑了环境保护、生态影响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3. 技术要求:详细规定了公路设计的各种技术参数,如车道宽度、路肩宽度、弯道半径、路基高度等,并对材料选用、施工工艺、工程质量和验收标准做出了规定。

4. 环保设计:倡导绿色公路理念,要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节能减排,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采用低污染、可再生材料,合理设置排水设施等。

5. 标准化管理:通过标准化设计,提高公路建设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建设成本,提升公路的使用寿命。

6. 更新与修订:随着公路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该标准会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公路建设的新需求。

总之,DBJT45T 031-2021《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设计标准化指南》为中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设计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对于提升我国公路建设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DBJT45T 031-2021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设计标准化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10.1.3.5.3跨线桥桥下净高符合以下要求

被跨路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桥下净高应大于或等 经技术经济论证,不准许小于5.50m; 被跨路为二级公路的桥下净高应大于或等于5.50m; 被跨路为三级公路的桥下净高应大于或等于5.00m; 被跨路为四级公路的桥下净高应大于或等于4.70m; 被跨路为车行通道的桥下净高应大于或等于4.50m; 被跨路为人行通道桥下净高应大于或等于3.00Ⅲm。 10.1.3.5.4跨线桥跨越铁路、管线、其他道路,除符合JTGD60的规定外,还应符合铁路、管线、其 他道路的具体要求,

DB13(J)∕T 8323-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标准10.1.3.6桥梁通航

10. 1. 3. 7 抗震设计

亢震设防烈度为VI度及以上地区的公路桥梁,应进行抗震设计。具体桥梁抗震防护类别及措施按 推执行。

10.1.3.8耐久性设计

10.1.3.8耐久性设计

10.1.3.8.1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进行设 计。 10.1.3.8.2公路桥涵混凝土结构及构件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JTGB01的规定。各类环境下混凝土强 度等级最低要求和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JTG3362、JTG/T3310的相关要求。

10.2.1桥跨设置应符合河流通航净空、泄洪、排灌及水利配套、被交道路通行的净空要求 0.2.2桥梁设计所采用的设计水位,设计最高灌、排水位,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等应通过收集多年资料 进行分析计算所得,或采用有关部门批准的规划数据。 0.2.3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与大型管道、高压电缆、重要通信缆、或其它特殊线路交义,所设跨线桥 位置、跨径等,应取得其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意见。 10.2.4桥梁跨越防洪泄洪河流两侧大堤时,梁底标高应不低于堤顶高程,并根据防汛要求,预留相应 净空。 10.2.5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交叉时,如无既有桥孔利用,一般采用主线上跨形式。路线与其 它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交叉时,尽可能采用平交的形式,必要时可设置互通。 10.2.6主线上跨立交桥宜采用垂直形式跨越,若主线线位受条件所限无法改变而采用小斜交角交叉时 桥跨布置应减小跨越跨径,在被交道中分带设墩。 10.2.7主线与铁路交叉,对于普通铁路,如无既有桥孔利用,可采用桥梁上跨或框架桥下穿;对于高 铁,宜利用既有铁路桥梁下穿,或在高铁隧道顶上通过,并应符合TB10182的规定。上跨铁路的跨线 桥应符合铁路净空界限的要求,应保证列车视距与运行安全;下穿铁路时除符合公路净空限界外,还考 患地下水的处理和地表水排泄。 10.2.8通道在不影响路基填土高度的情况下设置,宜利用桥孔兼作通道;条件限制时,可适当下挖被 交道,同时设置有效的排水设施, 10.2.9桥梁、明涵、明通道,应设置桥头搭板,其长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一桥头填土高度不小于5m的大中桥采用8m; 填土高度小于5m的大中桥及小桥、明涵、明通道采用6m。 10.2.10大、中、小桥均应设置桥梁护栏。护栏设置高度应符合JTGD81、JTG/TD81的规定。 10.2.11桥头锥坡及溜坡防护,对于跨线桥宜采用空心六角块防护;对于跨河桥宜采用浆砌片石或混 疑土预制实心(空心)六角块。

10.3.1桥梁上部结构

10.3.1.1桥梁上部结构设计宜采用技术常规化、生产工厂化的预制梁(板)式桥,除采用特殊结构另 行设计外,尽量做到标准化、系列化、施工工业化。慎用拱桥或轻型结构。 10.3.1.2初步设计阶段,凡特大桥(多孔中小跨径组成的特大桥除外)、复杂大、中桥应做桥型方案 比较,对于一般大桥(跨径在40m以内的多孔预制梁桥),可从桥型或跨径方面,采取多桥一次比较 的方式,综合工程量、技术要求、施工难度、工期、工程造价、景观效果等统一在说明中比选后提出推 荐意见,在类似桥梁中通用。

DB JT45/T 0312021

表8桥梁跨径与墩高的对应选择关系建议表

桥梁一联长度不宜大于120m; 跨径在不大于10m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跨径大于10m时,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制梁斜交角度不宜超过30°; 中、小桥建议采用无缝化桥梁技术

10.3.2桥梁下部结构设计

10.3.2.1桥梁墩、台基础应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墩台布置形式等进行冲刷计算。 10.3.2.2桥梁布设在地形平缓地带、基岩裸露或覆盖层厚度小于3m时,宜采用扩大基础。覆盖层较 享或基岩强度较低时,宜采用桩基础形式。 10.3.2.3水工建筑物附近的桥梁,应分析建桥后水流冲刷对桥梁和水工建筑物的影响,以保证安全。 10.3.2.4桥墩宜采用横向多支座体系,当建设条件特殊,必须采用独柱单支座式结构时,不应采用连 续的独柱单支座式结构。

10.3.2.7基桩设计符合下列要求

10.4桥面铺装、防水和排水

10.4.1桥面铺装宜与公路路面相协调。公路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时,桥面铺装宜采用防水混凝土。 装配式桥梁可采用整体化层与桥面铺装整合设计,混凝土厚度宜取15cm;现浇整体式桥梁混凝土厚度 宜取10cm。 0.4.2桥面排水一般以竖向直排为主,当桥梁上部梁板悬臂较短无法预留泄水孔或泄水孔与连续梁负 弯矩区预应力筋冲突时《太阳能热利用术语 GB/T12936-2007》,该区间排水可设置横向泄水管穿过护栏排出。 0.4.3应结合路基的总体排水设计,确定地面排水流向。按水流量及线形条件,经泄水口水力计算确 定泄水口布设间距, 0.4.4跨越通航河流、水环境敏感区及桥面排水对桥下通行有影响的桥梁,桥面水通过横坡和纵坡排 入泄水口后,应汇集到纵向排水管中,通过设在墩台处的竖向排水管排入地面排水设施或河流中,其余 无排水特殊要求的桥梁可采用泄水管直接将水排入河中

10.5养护及其他附属设施

10.5.1桥涵应设置维修养护通道,特大桥和大桥应设置必要的养护设施。 0.5.2桥台前锥坡上应设置检修平台,平台宽1.0m,高程与帽梁底平齐。 0.5.3大跨径桥梁、复杂桥梁、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悬浇桥梁应预留人员和设备达到的通道。 0.5.4特大桥、大桥、中桥应设置永久观测点,小桥可不设置,

0.6.1涵洞一般采用圆管涵、盖板涵、箱涵三种结构类型,结构类型可按下列原则选取: 一一在排水能力符合要求时,可优先采用圆管涵; 过水面积较大,宜采用盖板涵; 一一填土高度不大于6m的软土路基,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箱涵; 一一涵洞宜采用暗涵型式。 0.6.2涵洞设计应做好实地勘测工作,确保涵洞轴线与路线的交角及进出口沟渠衔接的准确性。在选 泽涵位时应注意进出口高程与实地衔接,确保水流顺畅,同时尽量避免将涵洞设置在冲沟底 0.6.3为避免涵内泥沙淤积,涵底纵坡宜不小于0.5%,同时圆管涵的纵坡不宜大于3%,盖板涵涵 底纵坡不宜大于5%。对于基底坡度较大涵洞,可设置多层基础调节坡地高差。 0.6.4涵洞孔径采用标准跨径,新建管涵孔径不宜小于1.0m,涵长15m以上时孔径不宜小于1.25m, 函长30m以上时孔径不宜小于1.5m。有条件的涵洞净高按不小于1.5m设计,圆管涵宜采用混凝土360° 全包的形式。 0.6.5涵洞应根据涵底纵坡及地基情况,每隔4m~6m设置一道沉降缝,沉降缝应贯穿整个断面(含 基础。 0.6.6涵洞的洞身和进出口一定范围内的沟床、路基坡面、锥体填方均应铺砌,在端墙外端底部及铺 切末端应设截水墙。在纵坡陡、流速大的河沟,必要时应设置急流槽、跌水及相应的消能措施。

DB JT45/T 0312021

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设计中建产品质量实测操作指导.pdf,树立全周期成本相

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设计,树立全周期成本概念。 11.1.2隧道宜采用单洞双向行车的隧道形式。应充分论证设置隧道的必要性,不宜设置特长隧道: a)经论证应设置特长隧道时,可采用平行通道或双洞单向行车的隧道形式;平行通道与主洞之 间、两单向行车的隧道之间应采用横通道相连;平行通道的断面不应小于人行横通道断面, 其间距宜为250m~500m,其排水底面高程宜低于主隧道排水底面高程0.2m~0.6m; b) 设计速度>60km/h的长隧道可选择双洞单向行车或单洞双向行车的隧道形式;若采用单洞双 向行车的隧道形式,应充分考虑合理的疏散方式。 11.1.3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避免穿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极为复杂以及严重不良地质地 段。必须通过时,应采取切实可靠的工程技术措施。 1.1.4隧道洞口位置不宜设在滑坡、崩塌、岩堆、危岩落石、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以及排水困难 的沟谷低洼处和不稳定的悬崖陡壁下。 11.1.5隧道勘察应开展水文地质调绘工作,查明隧道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并根据勘察成果合理选用 计算模型对隧道进行涌水量预测 11.1.6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隧道建设可能造成周边水环境重大变化时,应进行水文地质专项勘察。 工作内容可参照附录C进行。 11.1.7濒临水库、沿河、沿溪的隧道,其洞口路肩设计高程应高出计算洪水位(含浪高和塞水高)不 小于0.5Ⅲ。长期浸泡可能造成岸坡塌对隧道稳定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11.1.8隧道主体结构应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符合使用年限要求, 方便养护和维修作业。 11.1.9隧道土建工程设计应贯彻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制订地质观察、预报和监控量测的总 体方案,为动态设计提供依据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 11.1.10隧道设计应节约用地,尽可能保护原有植被,妥善处理弃渣和污水。 11.1.11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的配置等级应根据隧道单洞长度和设计年度预测隧道单洞年平均日 交通量两个因素,按JTGD70/2中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施配置表的相关要求执行。 11.1.12隧道主体结构、路面、防排水等土建工程与通风、照明、交通监控、供配电、消防等运营设 施应进行综合设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