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90-2021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pdf

DB37/T 5190-2021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8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746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5190-2021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pdf简介:

《DB37/T 5190-2021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是中国山东省地方标准,于2021年发布。它主要针对建筑与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旨在通过优化城市水循环,增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能力,实现城市在应对降雨径流、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等问题上的可持续发展。

该标准涵盖了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规划、施工、运营维护等各阶段的技术要求,包括雨水收集与利用、绿色屋顶和透水地面、湿地公园和水体净化设施的建设、以及与城市排水系统、水资源利用系统等的衔接。内容涉及了雨水径流控制、水资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设施设计等方面,旨在推动建筑与小区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这一标准,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以及减少城市洪涝等灾害的发生。

DB37/T 5190-2021 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3.4.1回用雨水集中供应系统的水质应根据用途确定,处理后

3.4.1回用雨水集中供应系统的水质应根据用途确定,处理后 的水质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与用户需求相匹 配。当处理后的雨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 标准确定。

号外数字为河道指标,括号内数字为湖泊、水

3.4.2应对入渗雨水的水质进行控制DB11/ 685-201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保证其不得对地下水造 成污染。

水系的径流雨水应采取生态治理后入河。

4.1.1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的控制标准应符合海绵

4.1.1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的控制标准应符合海绵 城市相关规划要求。

4.1.2建筑与小区项目应根据海绵城市相关规划要求,编制系

4.1.3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应使场地在建设或改建后,对于常

年平均降雨的年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峰值的控制达到建设开发前 的水平,并应符合本标准第3.1.2条的规定。

1·+岁 相结合。景观水体、绿地应具有控制径流或调节功能;景观水体 在兼顾景观效果的同时,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在岸线建设过程 中,注重生态与景观的结合,并兼顾水质净化功能。

相结合。景观水体、绿地应具有控制径流或调节功能;景观水体 在兼顾景观效果的同时,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在岸线建设过程 中,注重生态与景观的结合,并兼顾水质净化功能。 4.1.5场地设计应因地制宜,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径 流控制设施,优化建筑、广场、道路、绿地的空间布局和竖向 关系。 4.1.6 雨水控制及利用应采用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利用系统

4.1.5场地设计应因地制宜,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百 流控制设施,优化建筑、广场、道路、绿地的空间布局和坚 关系。

4.1.6雨水控制及利用应采用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利用系统、

4.1.6雨水控制及利用应采用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利用系统、 调蓄排放系统中的单一系统或多种系统组合,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雨水入渗系统应由初期径流雨水弃流、雨水收集、储存 部分入渗系统可不设置)、入渗设施组成: 2收集利用系统应设初期径流雨水弃流、雨水收集、储存 处理和回用供水系统等设施; 3调蓄排放系统应设初期径流雨水弃流、雨水收集、调蓄

设施和排放管道等设施。

4.1.7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包括区域滞水层分布、土壤种类和相应的渗透系数、地下水动 态等。

4.1.9雨水入渗不应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下列场所不

可能造成珊塌、滑坡灾害的场所: 2 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 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 场所。 4.1.10 传染病医院的雨水、含有重金属污染和化学污染等地表 污染严重的场地雨水不得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有特殊污染源 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经专题论证。 4.1.11设有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的建设用地,应设有超过水量 标准的雨水外排措施,并应进行地面标高控制,防止区域外雨水 流入用地,城市用地的竖向规划设计应满足《城乡建设用地竖向 规划规范》CJJ83的要求。 一

污染严重的场地雨水不得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有特殊污 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经专题论证。

4.1.11设有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的建设用地,应设有超过

标准的雨水外排措施,并应进行地面标高控制,防止区域外雨水 流人用地,城市用地的竖向规划设计应满足《城乡建设用地竖向 规划规范》CJ83的要求

4.1.12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不应对土壤环境、地下合

质、公众健康和环境卫生等造成危害,并应便于维护管理。园林 景观的植物选择应适应雨水控制及利用需求

4.2.2根据海绵城市相关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与要求,应对项目

进行汇水分区的划分,分单元进行管控,提出相应的约束性指材 和弓引导性指标,并提出管控策略,实现各分区之间指标衔接平衡。

1应结合场地竖向和雨水管网系统进行划分; 2各汇水分区应自成相对独立的网络系统,且互不重叠。 4.2.4 雨水控制及利用应优先采用人渗系统或(和)收集利用 系统,当受条件限制或条件不具备时,应增设调蓄排放系统,并 满足以下要求: 1具有大型屋面的建筑应针对屋面雨水设置收集利用系统 收集的雨水回用于绿地浇灌、场地清洗、冲厕等; 2市政条件不完善、片区内涝风险高、项目排水标准高的 区域,当排水量超过市政管网接纳能力时,应设置调节系统,减 少外排雨水的峰值流量

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行广场、园路的径流雨水应优先采用雨水入渗或排入 水体; 2车行道路的径流雨水经初期雨水弃流后,应优先采用雨 水人渗或收集利用;道路与绿地之间宜设置截污设施,便于后期 维护; 3道路竖向高程宜高于相邻绿地,高差不宜小于100mm 首路横坡宜大于等于1%; 4道路纵坡较大,雨水径流速度较快,无法通过横坡进入 渗透设施时,应采用横向截流设施将道路径流雨水汇入相邻的入 渗系统、收集利用系统内;

5屋面雨水应采用雨水入渗、收集利用或二者相结合的方 式进行调蓄; 6在控制指标范围内,降落在水体上的雨水应就地储存。 1.2.6种植屋面应按照《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的相 关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已建成的屋面改造为绿色屋面时,应校核屋面荷载,加 虽或改建原屋面防水做法,并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2绿色屋面应根据气候特点、屋面形式,选择适合当地种 的植物种类: 3绿色屋面应设置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灌溉宜采用滴灌 微喷灌和渗灌设施。 .2.7 屋面雨水利用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当地水资源情况; 2 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 3 雨水的需求量和用水水质要求: ? 杂用水量和降雨量季节变化的吻合程度; 5 经济合理性。 4.2.8「 同时设有收集利用系统和调蓄排放系统时,宜合用雨水 诸存设施。 4.2.9 同时设有雨水回用和中水系统时,原水不应混合,出水 可混合。如有中水供水系统,宜将雨水供水与中水对接。 1.2.10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及通风井等出地面构筑物的敬口位置 不宜设置雨水入渗设施,如因特殊原因必须设置时,应采取防止

4.2.10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及通风井等出地面构筑物的

不宜设置雨水人渗设施,如因特殊原因必须设置时,应采取防正 雨水倒灌的措施

应设置外排水流量和水质监测、雨量监测设备以及雨水存储池、 调节池的液位计等。

4.3.2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系统应具有手动控制及自动控制 两种控制方式,当控制设备与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系统不在同 视线内时,还应设有远程控制功能,并在系统周边设置就近控 制开关。

4.3.2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系统应具有手动控制及自动控制

4.3.3自动控制弃流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动阀、计量装置宜就地分散设置,控制箱宜集中设置, 并宜设在室内; 2应具有自动切换雨水弃流管道和收集管道的功能,并具 有控制和调节弃流间隔时间的功能: 3流量控制式雨水弃流装置的流量计宜设在管径最小的管 道上; 4 雨量控制式弃流装置的雨量计应有可靠的保护措施: 5设备间宜设置在地上,避免电磁阀、计量装置、处理设 备等因潮湿环境出现损坏

4.3.4 雨水处理设施、利用系统内的设备运行状态宜设监控 装置。

3.5雨水处理设施运行宜自动控

4.3.6应对常用控制指标(降雨量、主要水位、流量、常规水 质指标)实现现场监测,有条件的可实现在线监测。

质指标)实现现场监测,有条件的可实现在线监测

5.1.3每个汇水分区应独立核算雨水控制及利用的控制目标

不能完成的汇水分区应与相关联的分区进行联动设计,实现各分 区之间指标衔接平衡。

5.2.1 屋面雨水宜采用排水管道断接的方式排至绿地。当排向 建筑散水面进入下沉式绿地时,散水面相邻的绿地宜采取消能防 冲刷措施。

5.2.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与建筑生活污

废水排水系统连接。严禁在民用建筑室内设置敲开式检查口或检 查井

准》GB50015和《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42的 规定。

当设计重现期比上游管道的重现期小时,应在连接点设检查井或 溢流设施。埋地输水管上应设检查口或检查井,间距宜为 25m~40m。

5.2.5屋面雨水收集系统末端与蓄水池、雨水罐连接

5.3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5.3.2硬化地面径流雨水通过雨水收集设施直接收集时,雨水

5.3.3雨水口担负的汇水面积不应超过其集水能力,且最大间 距不宜超过40m。

5.3.5雨水收集宜采用具有拦污截污功能的雨水口或雨水沟, 且污物应便于清理。

5.4.1绿地雨水收集设施需根据土渗透能力、植物的适生性, 合理设置雨水渗时间

5.4.1绿地雨水收集设施需根据土壤渗透能力、植物的

5.41绿地雨水收集设施需根据士渗透能力、植物的

5.4.2地下车库顶板上的绿地雨水收集设施,应结合回填士

地下车库顶板的找坡和排水做法考虑雨水在土壤中的渗透速率, 并合理设定雨水入渗时间

5.4.3绿地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地应采用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

2道路两侧、广场以及停车场周边的绿地宜低于相邻硬质 路面不小于100mm; 3绿地用于收集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的雨水时,宜选用复杂 式生物滞留设施TSG T7002-2011标准下载,并种植湿生植物,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5.4.4多个绿地雨水收集设施之间可通过转输设施进行串联

5.5.1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装置应设于室外。雨水弃 宜靠近雨水蓄水池

5.5.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容积式弃流装置。当弃流

5.5.3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渗透弃流并或弃流池。分散设

色度等污染物浓度确定。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径流厚度可采用 2mm~3mm,地面弃流可采用3mm~5mm。 5.5.5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1_5.日本离心成型混凝土管桩耐久性能相关研究调查简介张日红W: = 10 ×S×F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