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08-2040-2021 公共建筑绿色及节能工程智能化技术标准.pdf

DG/TJ08-2040-2021 公共建筑绿色及节能工程智能化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7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167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TJ08-2040-2021 公共建筑绿色及节能工程智能化技术标准.pdf简介:

"DG/TJ08-2040-2021 公共建筑绿色及节能工程智能化技术标准"是中国地方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和节能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规定。公共建筑是指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非住宅建筑,包括学校、医院、办公楼、商场、图书馆等。

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强调在建筑设计、材料选择、能源利用等方面,应遵循环保、节能、高效的原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节能技术的应用:规定了公共建筑应采用的节能设备和技术,如LED照明、智能温控系统、太阳能利用等,以降低能源消耗。

3. 智能化技术的集成:要求公共建筑在建设中融入智能化技术,如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环境质量监测等,以提高建筑的运行效率和舒适性。

4. 数据采集与分析:规定了对建筑运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以便进行持续的性能评估和优化。

5. 绿色施工和运营管理:提出了绿色施工和运营管理的要求,以确保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都能实现绿色和节能目标。

总的来说,这个标准旨在推动公共建筑的绿色和智能化发展,实现建筑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共生。

DG/TJ08-2040-2021 公共建筑绿色及节能工程智能化技术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2.0.3信息采集装量

应用通信、计算机网络、自动检测等技术,对建筑用能系统与 设备的运行状态等通过传感器丝数据预处理与传输,用以实现 各用能设备状态的感知、预处理或缓冲、输出及局部的监控,从而 获得用能系统的状态信息。 2.0.4,长体化智能机电 smart intergraded power supply and control technology 统的设备与功能集成人配电箱(柜)中,应用控制、网络通信、人工 智能及大数据等技术,以实现对建筑物的空调、动力、照明等电气 设备进行一体化供电与监控的技术

3.0.1公共建筑绿色及节能工程智能化设计应在各用能系统实 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对各类机电设备进行配接,实现公共建筑 节能监控及优化管理的功能 3.0.2公共建筑绿色及节能工程智能化系统应具有建筑综合能 效管理、空调监控、电气设备用能监控等基本功能当项目需要 时,应具有可再生能源系统监控、给排水系统监控、遮阳及门窗启 闭监控、室内环境监控等功能。当技术经备合理时,宜采用一体 化智能机电技术实现上述功能。 3.0.3公共建筑绿色及节能工程律能化设备及功能配置,应根据 建筑规模、使用功能、用能特征及运行管理方式等状况与因素,采 取适用的智能化技术措施 3.0.4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采集的信息应符合节能监控及相

4.1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

4.1.1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应包括感知层、通信层和系统应用 层。可按图4.1.1将用能设备各监控子系统集成一起GB 50524-2010 红外线同声传译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实现基 于联网技术的管理和操作。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应符合下列 规定:

图4.1.1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构架示意图

1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的感知层应使用智能仪表、电子 标签、传感器、干接点等信息采集装置,采集所监测设备和环境的 信息。 2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的通信层应把感知层传递上来的 数据接入基础架构统一的传输网络中,完成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 的信息交换与通信

3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的应用层应对感知层采集的数据 进行分析、存储和处理,实行设备系统协同管理。 4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应能识别和告警数据质量异常, 应包括识别单点数据质量异常、综合数据质量异常等情况

持通过曲线、直方图、饼图、排名、表格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3应具有对不同时段的能耗进行汇总和对比分析的功能, 包括峰平谷、上班/非上班、周末/周中等,对不同时段用能进行趋 势、占比和排名分析, 4应能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展示建筑物各楼栋、楼层、房间、 设备等的相关数据,包括能耗量、设备运行参数、环境参数等。X 5应监测显示集中冷热源系统的运行参数,计算并显示系 统的使用能效COP值。 6应根据设定的计费方式对各用能单元的费用进行统计, 支持多种能源单一价、复费率等计费方式,支持用能费用账单的 导出。

4.1.5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应具有下

1应对各类能源(包括电、水、气等进行趋势、排名和同环 比分析,支持年、月、周、日等多种时间跨度,支持曲线、折线、直方 2应根据建筑项目需进行指标义,包括单位面积能耗、 人均能耗等多种指标;支持将实际搭标与现行行业标准、企业管 理标准、历史数据等洛类参考馆连行对标, 3可支持能源在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损耗进行分析 和计算,以能耗流向图的形式显示用能走向,定位主要耗能路径。 4应能采集设备参数与设备运行时间等变量,对设备开机 时间待机时间、停机时间以及利用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设备 和用率。 5应支持根据建筑能源计划、节假日、季节、天气等因素对 能耗进行预测,支持实际能耗与预测能耗的对比分析,支持通过 机器学算法不断提升预测精度 6应支持根据建筑总体用能计划,录入能耗定额数据,将实 际能耗数据与年度、月度、日能耗目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能耗目 标完成情况

4.1.6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应支持数据共享的通信协议,并应 满足下列要求: 1应支持OPC、Modbus、TCP、IEC104、WebService、Http 等互联网开放协议,将原始采集数据共享至第三方系统 2应支持通过WebAPI、Socket、Https等方式将能耗数据 上传至市能耗监管中心。上传数据应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 规范《公共建筑用能监测系统工程技术标准》DGJ08—2068的 要求,

4.1.7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应具有下列扩展功能:

1实时数据更新频率≤5s。 2非统计性数据查询响应时间≤2s。 3 统计性数据查询响应时间≤4S。 4 系统最大可接人点数≥10方。 5历史数据存储时间≥5年。 6有效数据百分比≥95%。 7 用户并发数≥20。 公 4.1.10 )其他系统提供给综合能效管理系统数据,宜采用Medbus 4.2空调监控 4.2.1空调监控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集中供暖与空调系统应采取包括各类参数监测、运行状 态显示、调节与控制、工况转换用能计量等监控措施。 2间歇运行的空调系统应设置自动启停控制装置。控制装 置应具备按预定时间表服务区域晨否有人等控制模式,实现设 3有集中控制需求的分体式空调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控制装 置,控制装置检具备运行状态、运行模式、运行温度等监控功能; 宜包括环境温度、湿度、空调健康状态等参数的采集功能。 公用能计量应包含下列内容: 1)锅炉房、热力站和制冷机房的燃料消耗量、耗热量、耗电 量、供热量、供冷量及补水量。 2)采用集中冷源和热源时,在每栋建筑的冷源和热源入口 处以及需要独立计量的用户单元,应设置冷量和热量 计量。 3)锅炉房、热力站和制冷机房的循环水泵的用电量。 4)建筑内部需独立计量的区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SL559-2011.pdf,应分别设置冷量、热量、电

实时数据更新频率≤5S。 2非统计性数据查询响应时间≤2s。 3 统计性数据查询响应时间≤4s。 4 系统最大可接人点数≥10万。 5历史数据存储时间≥5年。 6有效数据百分比≥95%。 用户并发数≥20。 4.1.10 其他系统提供给综合能效管理系统数据,宜采用Modbus 公共

4.2.1空调监控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集中供暖与空调系统应来取包括各类参数监测、运行状 态显示、调节与控制、工况转换用能计量等蓝控措施。 2间歇运行的空调系统应设置自动启停控制装置。控制装 置应具备按预定时间表K服务区域否有人等控制模式,实现设 3有集中制需求的分体式空调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控制装 置,控制装置检具备运行状态、运行模式、运行温度等监控功能; 宜包括环境温度、湿度、空调健康状态等参数的采集功能。 公用能计量应包含下列内容: 1)锅炉房、热力站和制冷机房的燃料消耗量、耗热量、耗电 量、供热量、供冷量及补水量。 2)采用集中冷源和热源时,在每栋建筑的冷源和热源入口 处以及需要独立计量的用户单元,应设置冷量和热量 计量。 3)锅炉房、热力站和制冷机房的循环水泵的用电量。 4)建筑内部需独立计量的区域,应分别设置冷量、热量、电

能计量装置。 5)集中式空调冷热源系统的冷、热水主管上应设置能量信 息采集装置,并在相应用电设备的供电回路上设置电能 计量装置,以便考核系统实际运行效率。 4.2.2集中空调系统应根据冷源和热源主机、冷却塔、水泵和空 调末端设备等的技术特点,制定相应的节能运行策略。 4.2.3冷热源系统应具有下列监控功能: 1应对系统冷热源的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可银据负 荷情况对机组采用最优控制 2锅炉房和热交换机房应设置供回水温度蒸汽压力与流 量、热水压力与流量的监测装置, 3应对冷水(热泵)机组、水泵、阀门孙盗却塔等设备进行顺 序启停和连锁控制。 4应对供、回水温度及压差避行控制和监测。 5应对水泵进行台数控制,宜采用流量优化控制方式。 6应对二级泵进行自动变速控制宜根据系统供回温差、末 端压差等控制转速。 7应对冷却塔风机进行合数控制,宜对冷却塔风机进行变 速控制。 8应对冷却塔进行自动排污控制。 9 宣根据冷负荷量和机组运行状态对冷水机组出水温度进 行优化设定 11 宜能按累计运行时间进行设备的轮换使用。 12集中供暖系统的热源应根据室外气象条件自动调节供 水温度。 13冰蓄冷系统应根据工艺设置多种运行模式,具有运行参 数设置、运行模式的自动转换、控制蓄冰设备融冰速度、主机供冷 量调节、主机与蓄冷设备供冷能力的协调、蓄冷设备蓄冰量显示

各设备启停与顺序启停等监控功能

各设备后停与顺序后停等监控功能。 4.2.4水蓄冷(热)系统应根据工艺设置多种运行模式,并应具有 运行参数设置、运行模式的自动转换、控制蓄冷(热)水罐充放速 度、主机供冷(热)量调节、主机与蓄冷(热)水罐供冷(热)能力的 协调、蓄冷(热)水罐水温及斜温层位置显示、各设备启停与顺序 启停等监控功能。 X 的凝结水,凝结水回收系统应采用闭式系统,并应根据要求 (如:重力、背压和压力凝结水系统)进行监控设计,对回收的凝结 水流量、温度进行检测与计量

TBT 30003-2020 铁路车机联控作业.pdf4.2.6空调风系统应具有下列监控功能:

1应对风机、风阀和水阀进行启停连锁控制。 2应按使用时间进行定时启停制,宜对启停时间进行优 化调整。 3当采用变风量系统时,空调机组的风机应采用变速控制 方式,并应采集末端装置的送风温度、风速和风阀的开度;当采用 定静压系统时,应采集风管压力。 4过渡季宜来用加大新风纯的控制方式,并实现新风量和 排风量的同步控制。 5应蓝控空调送风温湿度、回风温湿度和新风温湿度。 6人员密度相对较高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采用新风需 求控制。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值,实现新风按需动态控 制,节约新风处理能耗。 7宜根据室外气象参数优化调节室内温度设定值。 8全新风系统送风末端宜采用设置人离延时关闭送风末端 的控制方式, 9应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对故障进行报警。 10过滤器应设置超压报警或显示。 11风机盘管应采用电动水阀和风速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宜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