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抗车辙半柔性路面应用技术规程DB32∕T 4074-2021.pdf

江苏省抗车辙半柔性路面应用技术规程DB32∕T 4074-2021.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6154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江苏省抗车辙半柔性路面应用技术规程DB32∕T 4074-2021.pdf简介:

《江苏省抗车辙半柔性路面应用技术规程》(DB32/T 4074-2021)是一部由江苏省地方标准局发布的技术规程,主要针对江苏省范围内抗车辙半柔性路面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详细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抗车辙"是指路面在承受车辆荷载作用下,能够抵抗产生或发展车辙的能力,以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性。"半柔性路面"则是介于刚性路面(如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柔性路面(如沥青路面)之间的一种路面类型,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适应性。

该规程包括了对路面材料的选择、混合料配比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检测方法、验收标准等方面的规定,旨在确保在江苏省范围内建设的抗车辙半柔性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耐久性,从而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总体来说,DB32/T 4074-2021是指导和规范江苏省抗车辙半柔性路面工程实施的重要技术文件,对提升道路建设质量和维护道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抗车辙半柔性路面应用技术规程DB32∕T 4074-2021.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灌浆料groutingmaterial 由水泥、矿物掺合料、砂和多种外加剂在专业化工厂按比例混合制成的干混料。 3.2 灌浆料浆体groutingslurry 由水与灌浆料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良好流动性的浆体。 3.3 连通空隙率connectedporosity 沥青混凝土中相互连通并与外部空气相连通的空隙,其体积占全部混凝土体积的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灌浆料groutingmaterial 由水泥、矿物掺合料、砂和多种外加剂在专业化工厂按比例混合制成的干混料。 3.2 灌浆料浆体groutingslurry 由水与灌浆料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良好流动性的浆体, 3.3 连通空隙率connectedporosity 沥青混凝土中相互连通并与外部空气相连通的空隙,其体积占全部混凝土体积的百分比

DB51/T 929-2012 在用汽车压缩天然气专用装置检验规范.pdf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及代号见表1。

.1.1半柔性路面所用材料应综合考虑交通等级、气候条件、结构功能要求以及当地材料特点等因素。 .1.2对进场的各种材料必须进行取样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5.2大空隙沥青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5.2.1大空隙沥青混凝土中的沥青结合料可采用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高黏度改性沥青。 5.2.2SBS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相关规 定。 5.2.3橡胶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路用废胎胶粉橡胶沥青》JT/T798中关于废胎胶粉橡 胶沥青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

DB32/T4074202

表3大空隙沥青混凝士技术要求

6.3灌浆料的技术要求

5.3.1灌浆料的颗粒细度应符合表4要求。

5.3.1灌浆料的颗粒细度应符合表4要求

DB32/T4074202

表4灌浆料颗粒细度要

.2灌浆料根据早期强度不同分为普通型灌浆料和早强型灌浆料两类,其技术性能应符合表5要 表5灌浆料技术要求

5.4半柔性路面材料的技术要求

4.1半柔性路面材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半柔性路面材料成型方法参见附录C。

半柔性路面材料技术要

DB32/T4074202

5.1.1半柔性路面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等级、气候条件、结构功能等因素。 6.1.2半柔性路面结构组合包括面层、基层,其中面层中应含有一层或多层半柔性路面材料层。 5.1.3半柔性路面的基层类型可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或沥青稳定类基层。 .1.4在半柔性路面结构设计中,除半柔性路面材料层之外,其余各层的设计要求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169等相关规定。

6.2半柔性路面结构设记

5.2.1在车辙病害易发路段,半柔性路面材料宜用于路面的上面层;在普通行车路段,半柔性路面材料 可用于路面的中下面层,也可以用于路面的上面层。 5.2.2半柔性路面材料适用层位、最小厚度和最大厚度应满足表7的规定。当超过此范围,应进行必要 的验证。

表7半柔性路面材料适用层位及厚度要求

表8半柔性路面结构设计材料参数

2.4在道路新建、改扩建及养护工程中,选择 案时可参考表9。表中各面层 结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黏层油,面层与水泥稳定碎石层等无机结合料基层的层间黏结可采用透层 性沥青碎石封层,优选改性沥青碎石封层作为黏结层。

DB32/T4074202

表9半柔性路面推荐结构组合

5.2.5半柔性路面用于旧沥青路面改扩建及养护工程路面结构申的面层时,应按公路工程和城镇道路工 呈的不同,分别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 36中的指标对原路面技术状况进行评定,确定路面面层结构及基层补强的处理方案。 5.2.6半柔性路面用于旧沥青路面改扩建及养护工程中,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原路面结构以及路面标高的 限制,需注意层间不要留薄的夹心层。 5.2.7在表9推荐组合结构中,面层与水稳基层层间黏结如果采用改性沥青碎石封层时,宜采用橡胶沥 青或高黏度改性沥青,沥青撒布量和碎石相关具体要求见7.2.4条。 5.2.8半柔性路面用在中面层时,其与上面层之间应做好层间粘结,宜采用改性沥青碎石封层。 5.2.9半柔性路面在水泥混凝土桥面上铺装时可按6.2.4条~6.2.8条相关规定进行道路结构设计;如将半 柔性路面用于钢桥面铺装或用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时,需通过铺筑试验段验证结构组合方案效果后 再使用。

面不得在雨天、降雪的情况下施工,施工气温 面的施工流程应按照图1执行。

图1半柔性路面施工流程

7.1.3施工前应对下承层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测,如有病害需进行处理,质量应满足相关设计规范或设计 文件要求。 7.1.4当大空隙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结束后,灌浆前应严禁行人和车辆通行;路面温度需降低到50℃以下, 方可进行灌浆施工。 .1.5大空隙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结束后,应按相关要求尽快进行灌浆施工,通常不宜开放交通后再灌浆 对于未灌浆之前确需短暂开放交通的工程,需通过铺筑试验段验证没有问题后再进行。

CJ∕T 287-2008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7.2接缝处理及黏层施工

7.2.1半柔性路面与相邻其他路面

图2半柔性路面与相邻路面垂直接缝示意图

7.2.2在旧沥青路面改扩建及养护工程中采用半柔性路面时,旧路铣刨时需要控制好铣刨深度,铣刨后 路面的清扫要求无松散剥落粉粒料,与相邻旧路面的界面处要注意清理干净,并喷涂立面黏层油。 7.2.3对于半柔性路面工程,当基层上面设置透层油时,透层油撒布要求应按照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 施工技术规范》JTGF40进行;面层各层间如果撒布改性乳化沥青黏层油,其撒布量在面层之间宜采用 0.4kg/m²~0.7kg/m²,在与路缘石、其他路面的界面处喷洒量宜采用0.7kg/m~1kg/m²。 7.2.4当面层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层间黏结采用改性沥青碎石封层时,其改性沥青宜采用橡胶沥青或高黏 度改性沥青,沥青撒布量宜控制在1.6kg/m²~2.3kg/m²,宜采用9.5mm~13.2mm单一粒径碎石,碎石撒铺 量宜控制在8kg/m²~14kg/m²。

7.3大空隙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

.3.2拌制天空隙沥青混凝土时,混合料应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需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不应出 花白料、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集料分离现象。每盘干拌时间为10s~15s,加沥青湿拌时间为40s~50s。 .3.3大空隙沥青混凝土运输时必须采用棉被或毡布作为保温措施,每车到现场均应测量混合料温度。 当混合料温度低于本标准要求的摊铺温度时,该混合料不得使用。 7.3.4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时大空隙沥青混凝土松铺系数宜控制在1.1~1.2, 难铺速度宜控制在2m/min~4m/min,弯道等特殊路段降低至1m/min~2m/min 7.3.5碾压作业时,首先使用11t~13t的双钢轮压路机对新旧路面搭接处(或与路缘石交界处)开振动硼 玉,碾压遍数3遍左右;然后对除搭接处外的新摊铺路面,使用11t~13t的钢轮压路机采用静压法碾压, 展压总遍数6遍,碾压轮重叠轮宽的1/3~1/2,压路机应以缓慢均匀的速度碾压,初压速度宜控制在

DB32/T40742021

1.5km/h~2.5km/h。当混合料温度降低至70℃~80℃时进行终压,以消除轮迹,终压速度宜控制在3.5km/h 6km/h 7.3.6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的混合料和刚碾压成型的大空隙沥青混凝土路面上转向、调头、加水或 亭留。 7.3.7摊铺碾压后的大空隙沥青混凝土路面需满足表12有关外观和平整度要求,如不满足应及时采取适 措施进行调整

1.5km/h~2.5km/h。当混合料温度降低至70℃~80℃时进行终压DB63∕T 1903-2021 青海省美丽城镇建设标准,以消除轮迹,终压速度宜控制在3.5km/h 6km/h。 7.3.6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的混合料和刚碾压成型的大空隙沥青混凝土路面上转向、调头、加水或 停留。 7.3.7摊铺碾压后的大空隙沥青混凝土路面需满足表12有关外观和平整度要求,如不满足应及时采取适 当措施进行调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