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04/T 053-2020 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pdf

DB3304/T 053-2020 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304/T 053-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8644
免费资源

DB3304/T 053-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304/T 053-2020 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pdf简介:

DB3304/T 053-2020 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1.1.1岩土工程勘察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三个阶段。施工中遇异常情况或为 解决设计、施工中特殊岩土工程问题可进行施工勘察或专项勘察, 1.1.2调查现状道路的使用年份,收集工程沿线地形图、管线图及地下设施分布图等资料,在充分分 斤利用既有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勘察阶段、建筑工程性质、基础类型、地基土的特点,综合 确定勘察工作量。 1.1.3主体工程的勘察等级应为甲级,附属及配套工程勘察等级划分应按相应规范执行。 1.1.4场地土类型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地基土液化判别应符合GB50909的相关规定,其他建 筑工程应符合GB50011的相关规定。

11. 2勘察工作量布置

11.2.1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拟选线路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并为选线及建设方案的比选提 供依据。可行性研究勘察以搜集、分析既有资料及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当不能满足本阶段勘察要 求时GB∕T 3810.11-200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有釉砖抗釉裂性的测定,勘察工作量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孔间距宜为500~1000m

数探可距为01 b)每个地质单元或地貌单元均应有1个勘探孔控制

DB3304/T0532020

c)当存在比选方案时,各比选线路均应布置相应勘察工作量; d)勘探孔深度应符合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线路方案设计和工法选择等需要,不宜小于50m, 且应穿透浅部软弱土层。 1.2.2初步勘察应针对不同的线路设计方案、结构型式、施工方法和地貌单元初步查明沿线的工程地 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初步勘察工作量布置应满足以下规定: a) 地面线宜沿线路两侧交错布置,间距100~150m;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变形及稳定性验算要求, 不宜小于30m,并穿透浅部软土层; b 车辆基地可结合建构筑物特点采用网格状布置勘探孔,孔间距宜为100~150m,且主要设施均 应有勘探点控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拟建工程性质及地基土条件等综合确定。采用桩基础时, 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查明可能的桩基持力层分布及软弱下卧层、压缩层厚度的要求; C 高架段勘探孔应沿高架轴线布置于拟设墩台位置,间距宜为100~150m;高架车站勘探孔间距 不宜大于100m,且每站不宜少于3个勘探点;过街天桥应布置适当勘察工作量,且不宜少于1 个勘探点;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查明可能的桩基持力层分布及软弱下卧层、压缩层厚度的要求。 1.2.3详细勘察应针对建构筑物结构类型和施工方法,详细查明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是供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和岩土设计参数,结合拟建建构筑物的特征及施工工法作出分析和评价,并提 出适宜的技术措施及建议。详细勘察工作量布置应满足以下规定:

11.2.3.1地面线路的详细勘察应满足以下规定

地面线勘探孔宜沿线路两侧交错布置,间距不宜大于45m;勘探孔深度宜为20~30m,穿透浅部 软土层,并应满足路基变形验算要求;采用桩基础时,勘探孔间距及孔深满足桩基设计要求; b 查明现状道路的路面结构、厚度及路床的厚度、成份、密实度等情况; C 高填土区勘探孔深度应满足稳定验算、地基处理和变形计算要求: d 对暗浜、厚层填土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区,孔深应进入正常沉积土层不少于0.5m。沿线穿越 的明浜,宜测量河床断面,并查明淤泥厚度; 新建路基的厚填土层及原有道路改造路基的填土层均应进行静力触探或轻型动力触探试验,试 验点间距宜为50~60m,厚度变化较大时,加密至10~20m,必要时进行K30检测。 11.2.47 高架线路的详细勘察应满足以下规定: a 高架段勘探孔应布置于拟设墩台位置,且宜逐跨布置勘探孔,当上行、下行线墩台轴线距离大 于15m时应每墩布置勘探孔; b 桥梁承台尺寸较大时,宜增加勘探孔数量; C 高架车站勘探孔可按柱网或参照结构边线布置,间距宜为20~30m; d 过街天桥应布置勘探部面,且不宜少于2个勘探点; e 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大于预计桩端最大入土深度以下3~5倍桩径,且不应小于5m;控制性勘 探孔深度应满足变形计算要求,达到桩基压缩层计算厚度下1~2m,孔数不少于勘探孔总数的 1/3。 11.2.5车辆基地的详细勘察应满足以下规定: 车辆基地工程勘探孔可结合建构筑物特点采用网格状布置; b) 拟采用天然地基的部位,其勘探孔间距不宜大于45m;拟采用端承为主的桩基础的部位勘探孔 间距不宜大于24m,拟采用摩擦为主的桩基础的部位勘探孔间距不宜大于30m; C 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拟建工程性质及地基土条件等综合确定,控制性孔深度应满足变形计算要 求,且数量不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 11.2.6详细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试验工作,应符合以下规定:

DB3304/T0532020

b) 线路位于现状道路时,宜进行土的先期固结压力试验; C 高填土区除进行常规试验外,尚宜进行承载比试验、固结试验。必要时宜对饱和软黏性土进行 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或室内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压缩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及高压固结试 验; d 高填土路基工程,应对填筑土料进行击实试验,测定其最优含水量和最佳干重度。 1.2.7施工勘察应根据施工需要、地质条件和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勘察方法和手段 专项勘察应针对某项特殊需要或专题服务的内容选择工作方法。

12.1.1路基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条件选用换填路基、桩板结构等型式。 12.1.2路基结构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工后差异沉降量应满足轨道线路的平顺性要求。 12.1.3轨道荷载、车辆荷载可采用换算土柱高度代替。 12.1.4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有确轨道与无诈轨道连接处等易产生差异沉降处均宜设置过渡段, 12.1.5路基应加强与轨道、机电、道路等工程的接口设计,预留必要的预埋件。 12.1.6利用既有道路改建时,应对既有道路路基性状进行调查和评价,采取合理的技术方案和工程措 施。 12.1.7路基工后沉降不应超过50mm,工后不均匀沉降量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可调节量。路桥或路隧 交界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15mm,过渡段与桥梁间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12.1.8道路交叉口的路基应能同时满足道路交通和有轨电车通行的要求

2.2.1无诈轨道路基面宜水平设置。 2.2.2路基基床由表层和底层组成。 2.2.3路基基床表层顶面支承层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支承层采用素混凝土,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C20; b 支承层厚度宜为0.2m,宽度不宜小于道床板宽度加0.2m; C 基床厚度应满足车辆产生的最大动应力与路基自重应力之比不大于0.2的要求; d 路基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车辆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车辆运行时弹性变形控制要 求; e 基床表层宜优先选用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掺量5%; f 基床底层范围内的天然地基应满足Ps>1.2MPa或容许承载力>0.15MPa。天然地基不满足基床 底层土质要求时,可采取换填、地基改良或加固措施; 8 基床底层填料可选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在高地下水位的黏性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填 筑渗水性材料;基床底层范围内填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60mm; 基床压实标准应符合表6的规定

12.2.1无轨道路基面宜水平设置。

2.1无诈轨道路基面宜水平设置。 2.2路基基床由表层和底层组成。 2.3路基基床表层顶面支承层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支承层采用素混凝土,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C20: b 支承层厚度宜为0.2m,宽度不宜小于道床板宽度加0.2m; C 基床厚度应满足车辆产生的最大动应力与路基自重应力之比不大于0.2的要求; d 路基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车辆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车辆运行时弹性变形控制要 求; e 基床表层宜优先选用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掺量5%; 基床底层范围内的天然地基应满足Ps>1.2MPa或容许承载力>0.15MPa。天然地基不满足基床 底层土质要求时,可采取换填、地基改良或加固措施; 8 基床底层填料可选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在高地下水位的黏性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填 筑渗水性材料;基床底层范围内填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60mm; 基床压实标准应符合表6的规定

DB3304/T0532020

表6路基基床各层的压实标准

GB 50858-2013 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注1:K.为重型击实试验的压实系数

12.2.4基床以下的天然地基为软弱土层时,可采取换填、地基改良或加固措施。 a)基床以下部分填料可选用A、B组填料和C组碎石、砾石类填料,其粒径级配应满足压实性能 要求。当选用C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填料性质进行改良。基床以下填料压实标准应符合表 7的规定:

表7基床以下填料及压实标准

b)浸水部位的填料,应选用渗水土填料GB/T 2900.94-2015标准下载, 12.2.5软土及其他类型厚层松软地基上的路基应进行稳定性、沉降检算。当稳定安全系数、工后沉降 不符合规定时,应进行地基处理。

12.3.1桩板结构以加强道床板作为支承轨道的结构,其下采用减沉复合疏桩、复合地基等基础型式。 桩板结构主要用于深厚软土地区路基以及换填路基与基础刚度有显著差异的横向结构物相接的过渡段。 12.3.2桩板结构应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地质条件选择现浇式桩板结构和装配式桩板结构。 12.3.3现浇式桩板结构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桩板结构应设置变形缝,变形缝间距宜为25~30m; b 板结构过渡段总长度不宜小于60m; 采用复合地基的桩板结构,底板与桩顶之间应设置褥垫层。 12.3.4 装配式桩板结构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单个预制板、梁长度宜为5~8m; b 相邻两个预制板、梁之间应留20~30mm的间隙; 预制桩宜选用预应力管桩、异型桩等预制桩型: d 预制板、梁与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强度应大于桩身强度且应具备竖向位置调节功能,调节范围应 包络构件制作误差、施工误差以及沉降差,宜采用机械连接。 2.3.5 桩板结构基础符合以下规定: a) 桩板结构基础,应同时满足差异沉降控制和承载力要求。当下部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尚应复核 软弱下卧层的影响; b)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承载力及沉降计算可按JGJ94的相关规定计算; C 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计算可采用JGJ79的相关规定计算; 桩基检测应符合JGI106的相关规定,复合地基的检测应符合JGI79的相关规定,

DB3304/T05320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