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pdf

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593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pdf简介:

《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是一部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标准,全称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一个专项部分。该规范主要针对在中国膨胀土地区进行建筑活动时,对地基基础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膨胀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由于含水量变化时会发生显著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构成威胁。该规范对膨胀土的特性、识别、分类、勘察方法、地基处理、基础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监测及维护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旨在保障膨胀土地区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防止因土壤问题引发的工程事故。

该标准适用于各类民用和工业建筑,特别是对地质条件特殊的膨胀土地区的建筑项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建筑行业在膨胀土地区进行设计和施工工作的依据,对于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5.7.1膨胀土地基处理可采用换土、土性改良、砂石或灰土垫 层等方法。

5.7.2膨胀土地基换土可采用非膨胀性土、灰土或改良土

土厚度应通过变形计算确定。膨胀土土性改食可采用掺和力 石灰等材料,掺和比和施工工艺应通过试验确定三套别墅设计方案

5.7.3平坦场地上胀缩等级为I级、I级的膨胀土地基宜

砂、碎石垫层。垫层厚度不应小于300mm。垫层宽度应大于基 底宽度,两侧宜采用与垫层相同的材料回填,并应做好防、隔水 处理。

5.7.4对较均匀且胀缩等级为 I级的膨胀土地基,可

基础,基础理深较大或基底压力较小时,宜采用墩基础;对胀缩 等级为Ⅲ级或设计等级为甲级的膨胀士地基,宜采用桩基础

5.7.5桩基础设计时,基桩和承台的构造和设计计算

1按承载力计算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当地经验确 定。无资料时,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2按变形计算时,桩基础升降位移应符合本规范第5.2.16 条的要求。桩端进入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以下或非膨胀土层中的 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膨胀变形计算时,应符合下式要求:

2)按收缩变形计算时,应符合下式要求:

5.7.8当桩身承受胀拨力时,应进行桩身抗拉强度和裂缝 控制验算,并应采取通长配筋,最小配筋率应符合现行国家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

5.7.8当桩身承受胀拔力时,应进行桩身抗拉强度和裂缝宽度 控制验算,并应采取通长配筋,最小配筋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 5.7.9桩承台梁下应留有空隙,其值应大于土层浸水后的最大 膨胀量,且不应小于100mm。承台梁两侧应采取防止空隙堵塞 的措施,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

5.8.1给水管和排水管宜敷设在防渗管沟中,并应设置便于检 修的检查井等设施;管道接口应严密不漏水,并宜采用柔性 接头。

5.8.2地下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的基础,宜设置防渗垫

5.8.3检漏并应设置在管沟末端和管沟沿线分段检查处,并内 应设置集水坑。

洞。洞与管沟或管道间的上下净空不宜小于100mm。洞边与管 沟外壁应脱开,其缝隙应采用不透水的柔性材料封堵

防止地基土不均匀胀缩变形可能造成危害的地基处理措施

6.1.1膨胀土地区的建筑施工,应根据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和 施工季节,针对膨胀士的特性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6.1.2地基基础施工前应完成场地平整、挡土墙、护坡、截洪 沟、排水沟、管沟等工程,并应保持场地排水通畅、边坡稳定。 6.1.3施工用水应要善管理,并应防止管网漏水。临时水池 洗料场、淋灰池、截洪沟及搅拌站等设施距建筑物外墙的距离 不应小于10m。临时生活设施距建筑物外墙的距离,不应小于 15m,并应做好排(隔)水设施。 6.1.4堆放材料和设备的施工现场,应采取保持场地排水畅通 的措施。排水流向应背离基坑(槽)。需大量浇水的材料,堆放 在距基坑(槽)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6.1.5回填土应分层回填夯实,不得采用灌(注)水作业

6.1.5回填土应分层回填夯实,不得采用灌(注)水

6.2.1开挖基坑(槽)发现地裂、局部上层滞水或土层地质情 况等与勘察文件不符合时,应及时会同勘察、设计等单位协商处 理措施,

6.2.2地基基础施工宜采取分段作业,施工过程中基坑(

不得暴晒或泡水。地基基础工程宜避开雨天施工;雨期施工 应采取防水措施

6.2.3基坑(槽)开挖时,应及时采取封闭措施。土方开

主基底设计标高以上预留150mm~300mm土层,并应待下工 序开始前继续挖除,验槽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或采取其他 封闭措施,

6.2.4坡地土方施工时,挖方作业应由坡上方自上而下开挖; 填方作业应自下而上分层压实。坡面形成后,应及时封闭。 开挖土方时应保护坡脚。坡顶弃土至开挖线的距离应通过稳 定性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5m。

定性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5m。 6.2.5灌注桩施工时,成孔过程中严禁向孔内注水。孔底虚土 经清理后,应及时灌注混凝土成桩。 6.2.6基础施工出地面后,基坑(槽)应及时分层回填,填料 宜选用非膨胀土或经改食后的膨胀土,回填压实系数不应小 于0.94

6.2.6基础施工出地面后,基坑(槽)应及时分层回填,填料

6.2.6基础施工出地面后,基坑(槽)应及时分层回填,填料 宜选用非膨胀土或经改良后的膨胀土,回填压实系数不应小 于0.94。

6.3.1底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梁),宜采用架空或桁架支模 的方法,并应避免直接支撑在膨胀土上。浇筑和养护混凝土过程 中应注意养护水的管理,并应防止水流(渗)入地基内

6.3.2散水应在室内地面做好后立即施工。施工前应先夯

土,基土为回填土时,应检查回填土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重 新处理。伸缩缝内的防水材料应充填密实,并应略高于散水,或 做成脊背形状。

6.3.3管道及其附属建筑物的施工,宜采用分段快速作业法

管道和电缆沟穿过建筑物基础时,应做好接头。室内管沟敷设 时,应做好管沟底的防渗漏及倾向室外的坡度。管道敷设完成 后,应及时回填、加盖或封面

6.3.4水池、水沟等水工构筑物应符合防漏、防渗要求,混凝 土浇筑时不宜留施工缝,必须留缝时应加止水带,也可在池壁及 底板增设柔性防水层

6.3.6水池、水塔等溢水装置应与排水管沟连通

7.1.1膨胀土场地内的建筑物、管道、地面排水、环境绿化、 边坡、挡土墙等使用期间,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维护管理。 7.1.2管理部门应对既有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制定维护管理制 度,并应对维护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7.1.3使用单位应要善保管勘察、设计和施工中的相关技术资 料,并应实施维护管理工作,建立维护管理档案

7.2.1给水、排水和供热管道系统遇有漏水或其他故障时,应 及时进行检修和处理。 7.2.2排水沟、雨水明沟、防水地面、散水等应定期检查,发 现开裂、渗漏、堵塞等现象时,应及时修复。 7.2.3除按本规范第3.0.6条的规定进行升降观测的建筑物外, 其他建筑物也应定期观察使用状况。当发现墙柱裂缝、地面降起 开裂、吊车轨道变形、烟岗倾斜、窑体下沉等异常现象时,应做 好记录,并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7.2.4坡脚地带不得任意挖土,坡肩地带不应大面积堆载,建

7.2.4坡脚地带不得任意挖土,坡肩地带不应大面积堆载, 筑物周围不得任意开挖和堆土。不能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 措施。

7.2.5坡体位移情况应定期观察,当出现裂缝时,应及时买 治理措施

.2.6场区内的绿化,应按设计要求的品种和距离种植,并应 定期修前绿化地带滤水应控制水量

7.2.6场区内的绿化,应按设计要求的品种和距离种机

7.3损坏建筑物的治理

7.3.1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DB34∕T 3837-2021 公路工程建筑信息交付标准,出现危及安全或影响使用功能的 开裂等损坏情况时,应及时会同勘察、设计部门调查分析、查明 损坏原因,

鉴定标准》GB50292的有关规定鉴定;应根据损坏程度确定治 理方案,并应及时付诸实施。

附录 A膨胀土自由膨胀率与蒙脱石

长土的自由膨胀率与蒙脱石含量、阳离

注:1表中蒙脱石含量为十土全重含量的白分数,采用次甲基蓝吸附法测定; 2对不含碳酸盐的土样,采用醋酸铵法测定其阳离子交换量;对含碳酸盐的 土样,采用氯化铵一醋酸铵法测定其阳离子交换量。

观测时,应进行水准基点校核。水准基点离建筑物较远时CJ∕T 236-2006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可在建筑物附近设置观测水准基点,其深度不得小于该地区的大气影响深度。B.0.4观测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观测点的布置应全面反映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在砌体承重的房屋转角处、纵横墙交接处以及横墙中部,应设置观测点:在房屋转角附近宜加密至每隔2m设1个观测点;承重内隔墙中部应设置内墙观测点,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应设置地面观测点。框架结构的房屋沿柱基或纵横轴线应设置观测点。烟窗、水塔、油罐等构筑物的观测点应沿周边对称设置。每栋建筑物可选择最敏感的(1~2)个剖面设置观测点;2建筑物墙体和地面裂缝观测应选择重点部面设置观测点(图B.0.4)。每条裂缝应在不同位置上设置两组以上的观测标志;××××年××月××日100mmt图B.0.4裂缝观测片3观测点的埋设可按建筑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类型,观测点的埋设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规定。B.0.5对新建建筑物,应自施工开始即进行升降观测,并应在施工过程的不同荷载阶段进行定期观测。竣工后,应每月进行一35

次。观测工作宜连续进行5年以上。在掌握房屋李节性变形特点 的基础上,应选择收缩下降的最低点和膨胀上升的最高点,以及 变形交替的李节,每年观测4次。在久皇和莲续降雨后应增加观 测次数。 必要时,应同期进行裂缝、基础转动、墙体倾斜及基础水平 立移等项目的观测。 B.0.6资料整理,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校核观测数据,计算每个观测点的高程、逐次变化值和 累计变化值; 2绘制观测点的时间一变形曲线; 3绘制建筑物的变形展开曲线; 4选择典型部面,绘制基础升降、裂缝张闭、基础转动和 基础水平位移等项目的关系曲线; 5计算建筑物的平均变形幅度、相对挠曲以及易损部分的 局部倾斜; 6编写观测报告

胀量; 2同一土层的试验点数不应少于3点,当实测值的极差不 大于其平均值的30%时,可取平均值为其承载力极限值,应取 极限荷载的1/2作为地基土承载力的特征值; 3必要时可用试验指标按承载力公式计算其承载力,并应 与现场载荷试验所确定的承载力值进行对比。在特殊情况下,可 按地基设计要求的变形值在力S曲线上选取所对应的荷载作为地 基土承载力的特征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