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87-2020 建筑结构风振控制技术标准.pdf

JGJT 487-2020 建筑结构风振控制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5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103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487-2020 建筑结构风振控制技术标准.pdf简介:

"JGJT 487-2020 建筑结构风振控制技术标准.pdf" 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的一份关于建筑结构风振控制的技术标准。这份标准主要针对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建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振动问题。它详细规定了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用、计算方法、施工工艺以及检测评估等相关要求,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大风天气中能够保持稳定,降低风灾风险。

该标准涵盖了风荷载的计算、风振性能的设计目标、风振控制措施、风振试验验证等内容,对建筑结构的抗风性能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对于保障公共安全和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这份标准适用于各类建筑结构,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公共设施等,是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参考依据。

JGJT 487-2020 建筑结构风振控制技术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4.3.1当计入风振控制系统给被控结构提供的附加阻后

4.3.1当计入风振控制系统给被控结构提供的附加阻尼比时: 跨临界强风共振在圆形平面高层建筑高度之处引起的横风向第

跨临界强风共振在圆形平面高层建筑高度处引起的横风

阶振型等效风荷载标准值从BIM到CIM迎接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及运营模式,可按下式计算:

I () WLkj= 12800($; +$)

1建筑的平面形状和自重在整个高度范围内基本相同; 2高宽比H//BD为4.0~8.0,深宽比D/B为0.5~2.0, 其中H为被控结构总高度,B为被控结构的迎风面宽度,D为 被控结构平面顺风向进深; 3UHTL1/VBD≤10,TL为被控结构横风向第一阶自振周 期,UH为被控结构顶部速度。 4.3.3当计入风振控制系统给被控结构提供的附加阻尼比时, 矩形平面高层建筑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 计管

矩形平面高层建筑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WLk = gpWomzCLV1+R 元SFLCsm/YcM RL = KLV 4( + a + )

式中:Wlk 横风向第1振型风振等效风荷载标准值(kN m:

4.3.4矩形平面高层建筑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可按本标准第

1建筑的平面形状在整个高度范围内基本相同; 2 刚度及质量的偏心率(偏心距/回转半径)小于0.2; 3高宽比H/BD≤6,深宽比D/B为1.5~5.0,VHTT1/ /BD≤10,TT为被控结构第一阶扭转振型自振周期。 4.3.5当计入风振控制系统给被控结构提供的附加阻尼比时, 矩形平面高层建筑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WTk = 1.8gpWoμCr()/1+R Rr = KTa 元FT 4(Sm +&m)

WTk 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标准值(kN/m); MH 被控结构顶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CT 风致扭矩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GB50009确定; RT 扭转共振因子; FT 扭矩谱能量因子,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 载规范》GB50009确定; 扭转振型修正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 荷载规范》GB50009确定; ST1 被控结构扭转第一阶振型阻尼比; ScT1 风振控制系统提供的被控结构第一阶扭转振型附 加阻尼比

荷载规范》GB50009确定; 被控结构扭转第一阶振型阻尼比; ScT1 风振控制系统提供的被控结构第一阶扭转振型附 加阻尼比。 4.3.6顺风向风振、横风向风振和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宜按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考虑风荷载组合 工况。

4.3.6顺风向风振、横风向风振和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宜按现

4.3.6顺风向风振、横风向风振和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宜按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考虑风荷载组合 工况

4.3.7当计入风振控制系统给被控结

体形和质量沿高度均匀分布的矩形平面高层建筑,横风向风振加 速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aL,2 高层建筑高度处横风向风振加速度(m/s); du (2) 被控结构横风向第一阶振型系数。

4.4顺风向脉动风荷载

4.4.1人工模拟脉动风速时程应考虑空间相关性,且不应少于 3组;

3组; 4.4.2脉动风速时程功率谱应与目标谱保持一致,在(0~ 5)Hz频率范围内功率谱整体误差应符合下式规定:

4.4.2脉动风速时程功率谱应与目标谱保持一致,

5)Hz频率范围内功率谱整体误差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S.(f) 目标功率谱值; Sr(f)一一脉动风速功率谱值; f—一脉动风频率(Hz)。 4.4.3被控结构顺风向沿高度变化的脉动风荷载可按下列公式 的计算:

Wkr(z, t) = μspUf(t)U UU10 10

5黏滞和黏弹性阻尼器的风振控制

5.1.1用于风振控制的黏滞阻尼器和黏弹性阻尼器性能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在设计环境温度范围内,黏滞阻尼器和黏弹性阻尼器的 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变化量不应大于15%; 2黏弹性材料与连接钢板应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当阻尼 器控制力达到其允许值时,阻尼器不应发生界面粘结破坏; 3·黏滞阻尼器和黏弹性阻尼器应具有良好的疲劳性能,应 符合本标准第3.1.5条关于风振控制系统疲劳性能的规定; 4在正常使用环境下,黏滞阻尼器设计使用年限不宜小于 30年;黏弹阻尼器设计使用年限不宜小于50年。 5.1.2黏滞阻尼器和黏弹性阻尼器用于被控结构风振控制设计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阻尼器的安装数量和位置宜通过方案优化确定; 2阻尼器宜布置在结构变形和速度较大的位置,且平面布 置宜避免偏心: 3阻尼器宜沿被控结构高度均匀布置; 4被控结构风振响应分析应计人黏滞阻尼器给被控结构提 供的附加阻尼; 5被控结构风振响应分析应计入黏弹性阻尼器给被控结构 提供的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

5.2.1采用等效线性时,黏滞和黏弹阻尼器控制力应按下 式计算:

5.2.2采用非线性时,黏滞阻尼器控制力宜采用下列公式 计算:

5.2.3黏滞阻尼器等效线性刚度和阻尼系数宜按下列公

kvs = 0 F(2 ± α)

条规定确定(m); 阻尼器激振圆频率(rad/s),可取为结构顺风向、 横风向或扭转的第一阶自振圆频率。

5.2.4黏弹性阻尼器等效线性刚度和阻尼系数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5.2.5黏弹性阻尼器白

5.3.1采用等效风荷载法计算被控结构风振响应时,应采用阻 尼器等效线性。

5.3.2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被控结构风振响应时,应采用包括

被控结构力学和阻尼器力学的结构风振控制体系总力学

5.3.3采用等效风荷载法计算被控结构风振响应时。

式中:j 阻尼器提供的第阶振型附加阻尼比; M; 被控结构的第i阶模态质量(kg); 中; 被控结构的第i阶振型; T;花 被控结构的第i阶自振周期(s); C一阻尼器提供的附加阻尼矩阵,可采用本标准第 5.2.3条和第5.2.4条规定的黏滞阻尼器和黏弹性 阻尼器的等效线性阻尼计算。 5.3.4当阻尼器与斜撑、填充墙或者梁等连接构件串联使用时,

连接构件刚度应符合下式规定:

kl ≥c(6元/T )

式中:kb 阻尼器与被控结构连接构件的刚度(N/m); T,一—被控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s); cv—阻尼器等效线性阻尼系数(N·s/m)。

5.3.5黏滞阻尼器控制力设计值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等效风荷载法计算被控结构风振响应时,黏滞阻 器控制力设计值宜采用下式计算:

Fdm = Cd | yDm

式中:Fdm 黏滞阻尼器设计最大控制力(N); yDm 黏滞阻尼器两端速度设计值(m/s),可按本标准 第3.2.8条规定确定; 2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被控结构风振响应时,黏滞阻尼器 控制力设计值应取为采用多条风荷载时程计算得到的阻尼器最大 控制力包络值的1.4倍

5.3.6黏弹性阻尼器控制力设计值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等效风荷载法计算被控结构风振响应时,在顺风问 风荷载作用下黏弹性阻尼器控制力设计值宜按下式计算:

FDm = F + ymVk. +wbc

式中: FDm 在顺风向风荷载作用下黏弹性阻尼器控制力设计 值 (N);

在顺风向平均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黏弹性阻尼器 控制力(N); WDI 被控结构顺风向风振的第一阶圆频率(rad/s); yDm 在顺风向脉动风荷载作用下黏弹性阻尼器两端相 对位移设计值(m),可按本标准第3.2.8条规定 确定。 2采用等效风荷载计算被控结构风振响应时,在横风向风 荷载作用下黏弹性阻尼器设计最大控制力宜按下式计算

2采用等效风荷载计算被控结构风振响应时,在横风向风 荷载作用下黏弹性阻尼器设计最大控制力宜按下式计算:

SY 4032.3-93石油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通信工程(通信管道工程)Fim = ymVk +aic

3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被控结构风振响应时,黏弹性阻尼 器控制力设计值应取为采用多条风荷载时程计算得到的阻尼器最 大控制力包络值的1.4倍

法计算得到的被控结构风振响应还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验算, 并应取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构风振响应的较大值进行结构风振控制 设计。

5.4.1黏滞阻尼器和黏弹性阻尼器检验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 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的规定。 5.4.2黏滞阻尼器和黏弹性阻尼器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被 控结构风振控制

住宅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5.4.3黏滞阻尼器检验应符

抽样检验应由第三方进行,检验数量不应少于20%且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