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 3383-01-2020 公路通信及电力管道设计规范.pdf

JTG/T 3383-01-2020 公路通信及电力管道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TG/T 3383-01-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6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46501
免费资源

JTG/T 3383-01-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TG/T 3383-01-2020 公路通信及电力管道设计规范.pdf简介:

"JTG/T 3383-01-2020 公路通信及电力管道设计规范.pdf" 是中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发布的一份技术规范文档。这份规范主要针对公路通信和电力管道的设计,它为公路沿线的通信设施(如光纤通信、无线通信设施等)以及电力管道(如电力电缆的敷设、保护和管理)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了标准和指导。

该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设计原则:对公路通信和电力管道的总体设计要求、技术标准、安全性和环保要求等进行了规定。 2. 系统设计:详细描述了通信和电力管道的系统架构,包括设备选型、布线方式、路由设计等。 3. 工程技术:针对管道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验收标准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4. 维护管理:提供了管道的日常维护、故障处理和寿命预测的指导。

这份规范是公路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确保了公路通信和电力管道的高效、安全运行,对于公路基础设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JTG/T 3383-01-2020 公路通信及电力管道设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4.6.16通信管道通过桥梁与填方路基区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吹缆法穿缆的通信管道保护管箱与填方区路侧通信管道夹角α应不大于 5°,管箱底部应设置厚度不小于15cm的混凝土基础,且过渡段土方应夯实,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2牵引法穿缆的通信管道保护管箱与填方区路侧通信管道夹角β应不大于 45°,管群应采用厚度不小于10cm的钢筋混凝土进行包封,且过渡段土方应夯 实,并于桥头搭板外侧设置人(手)孔调节高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15。

公路通信及电力管道设计规范

4.6.17吹缆法穿缆的通信管道5层,2000平米左右框架高中教学楼毕业设计(计算书、建筑、结构图),在桥梁与挖方段排水沟衔接处可参照图 4.6.17布置,其中,α、β和角度不应大于45°;牵引法穿缆的通信管道可 通过在桥头设置人孔进行高程调节

4.6.18通信管道通过涵洞、通道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信管道跨越明涵洞、明通道应采用管箱或套管保护。 2通信管道在暗涵洞、暗通道段上方埋设深度小于0.5m时,应在涵洞上方 和渐变段用混凝土包封管道,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8c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C15。

4.6.19通信管道过桥梁中墩及中央分隔带设备基础处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定: 1桥梁中墩或设备基础完全侵占中央分隔带时,通信管道宜在中墩或设备基 础内预留套管通过。 2桥梁中墩或设备基础未完全侵占中央分隔带时,通信管道宜紧贴中墩或设 备基础渐变绕行通过,并应采用套管保护或强度等级不低于C15的混凝土包封 包封厚度不应小于8cm。

3通信管道应在渐变段起终点设置标石。 条文说明 2管道绕行通过指管道过渡至路侧绕行或直接敷设在路缘带下绕行,但需做 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1吹缆法穿缆的通信管道通过中央分隔带开口处,应采用套管、电缆沟或 混凝土包封等措施保护,保护长度应不小于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两侧外延1m

图4.6.20中央分隔带开口通信管道布置图

2牵引法穿缆的通信管道通过中央分隔带开口处,应采用套管、电缆沟或 混凝土包封等措施保护,并在中央分隔带开口两侧设置人孔,人孔应避开渐变段 护栏立柱,且保护套管、电缆沟应通入人孔

4.6.21填、挖方交界处通信管道宜在排水沟底或底板内预理套管通过,管道 转弯角度不应大干45°

公路通信及电力管道设计规范

4.6.22隧道洞口应根据地形,制定综合管道布置方案,宜避免通信管道、电 力管道、消防管道及排水沟之间的相互交叉,如无法回避可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控 制与所交叉设施的距离,同时路段通信管道和电缆沟内的通信管道应进行顺接 做法见附录A。

4.6.23通信管道通过上跨铁路的桥梁时,应采用在箱梁内敷设、在护栏内预 理套管或将中央分隔带空隙封闭的方式通过,预理套管相关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 5.2节的有关规定。

4.6.24通信管道在电缆沟内敷设时,支架层间垂直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2cm, 架纵向间距不应大于80cm。

支架纵向间距不应大于80cm

4.6.25房建场区内机电工程通信管道敷设应符合现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 节》(JGI16)的有关规定。

5.1.1电力管道包括管道、管箱和电缆沟等。

1每个管孔宜穿1根电缆。 2多缆合穿时电力电缆数量不应多于3根。 3电力管道内径不宜小于电缆外径或多根电缆包络外径的1.5倍。 条文说明 管道内电缆为三根时,一般情况下,填充率按不超过40%。但当线路很 无弯曲、穿线容易时,允许提高到60%

5.1.5电缆管箱或金属线槽内电缆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层)与管箱或线槽横 新面面积之比应不大于40%,电缆总数不宜超过30根,管箱或线槽宜预留10%~ 25%的空间

表5.1.6收费广场横穿电力管道容量表

公路通信及电力管道设计规范

5.1.7房建场区内机电工程电力管道容量需求见附录B。

5.1.7房建场区内机电工程电力管道容量需求见附录B。

5.2公路电力管道路由及位置

管道路由应短捷、安全,并考虑施工及维

5.2.2公路电力管道理设位置宜选择在:边坡、护坡道、土路肩或路堑排水 勾两侧、隔离栅内侧边缘、中央分隔带、硬路肩。 5.2.3隧道内电力管道宜设置在行车方向左侧的电缆沟内。 条文说明 对于渗水严重或高寒高海拨隧道,电力管道也允许在行车方向左侧的隧道壁 上设置单独的电缆管箱或与照明电缆管箱共用。管箱注意不要侵入建筑限界。 5.2.4公路电力管道不宜平行设置于公路通信管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 5.2.5电力管道与其他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要求应符合表5.2.5的规 定。

5.2.5电力管道与其他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要求应符合表5

表5.2.5 电力管道与其他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要求表(m

注:①特殊情况时,减小值不得大于50%!

②电力管道采用钢管时,与沟渠、涵洞、设备或标志基础底的交叉净距可减至0.1m

5.3公路电力管道埋设深度

5.3.1公路电力管道的理设深度应符合表5.3.1的要求。理设深度达不到要 求时,应采用套管保护或强度等级不低于C15的混凝土包封,包封厚度不应小于 8cm

表5.3.1公路电力管道埋设深度表(m)

注:1.石质路段管道挖沟敷设后应用水泥砂浆封沟。

2.应避免将管道敷设在冻土层以及可能翻浆的土层内,冻土层较厚时应适当加深埋设深度 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可适当减小埋设深度

5.4公路电力管道敷设

过路的电力管道应按本规范第4.4.2条的

5.4.1当电缆处于易受机械损伤、承受车辆荷载或有酸碱腐蚀性的场所时,宜 采用由力管道敢设方式

5.4.1当电缆处于易受机械损伤、承受车辆荷载或有酸碱腐蚀性的场

采用电力管道敷设方式。

公路通信及电力管道设计规范

5.4.2埋地敷设的电力管道可采用镀锌钢管、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类管道、钢塑 复合类管道或塑料管

5.4.3公路电力管道直线段段长宜不大于100m,匝道小半径路段宜不

5.4.4公路电力管道管沟开挖、回填,管道组群、接续、管道进入人(手)孔 的处理,电力管道排水坡度以及钢管壁厚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6.1~4.6.11 条的有关规定

1钢管在构筑物内部敷设时,螺纹连接或套管焊接的钢管两端宜采用专用接 地卡固定保护联结导体,两卡间连接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4mm?的多股铜芯软导 线。 2钢管露天敷设时,钢管连接处两端应熔焊焊接保护联结导体,联结导体宜 采用圆钢,直径不小于6mm,搭接长度应不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焊接处应涂 防腐漆。 3钢管与接线盒连接处、接线盒两侧钢管应设置跨接保护联结导体,设置方 式应参照钢管连接

5.4.6公路电力管道过桥梁应按本规范第4.6.15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5.4.7过桥梁等构筑物的保护管或管箱的支撑托架纵向布设间距不宜大于 2m,并应在距接线盒、分支管或端部3050cm处加设, 5.4.8电缆管箱过构筑物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金属电缆管箱及其支架应可靠接地,全长不应少于2处接地保护导体相 连。 2多组电缆管箱分层敷设时,电力电缆管箱层间距不宜小于30cm;电力电 览管箱与通信电缆管箱层间距不宜小于50cm,当设置屏蔽盖板时可减小到30cm 3电力电缆、通信光(电)缆不应在同一管箱内敷设。 4两组或两组以上电缆管箱上下平行敷设或同一高度平行敷设时,各相邻电 缆管箱间应预留维护、检修空间

5.4.9电缆管箱的组成结构应满足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要求,且应符合下列 规定: 1电缆管箱安全系数按1.5取值。 2管箱在允许安全工作载荷作用下的相对挠度值,复合材料及钢制不宜大于 /200;铝合金制不宜大于1/300。 3复合材料及钢制托臂在承受安全工作载荷下的偏斜与臂长比值不宜大于 1/100

5.4.10需屏蔽外部的电气于扰时,应选用金属材质管箱。

5.4.11电缆管箱在直线段超过下列长度时,应预留不少于20mm的伸缩缝: 1钢制30m。 2铝合金制15m。 3聚氨酯复合材料或玻璃钢制50m

公路通信及电力管道设计规范

因此在直线段长度超过30m时需要设置伸缩缝。当温差40℃时,50m设置 处;温差50℃时,40m设置一处。其他类型管箱根据各自的线膨胀系数参照设置

5.5.1当电缆出线集中、与地下管网交叉不多且地下水位较低时,可采用电 缆沟方式。 条文说明 电缆沟敷设电缆是常用的布线方式JC∕T 544-1994 玻璃纤维拉丝炉热平衡测定与计算方法,但经常会由于维护不当,运行年久后, 出现盖板断裂、破损、地表水溢入电缆沟内等情况,容易使电缆绝缘变差,导致 电缆发生短路,引发火灾事故,故使用条件有所限制

公路通信及电力管道设计规范

5.5.5电缆沟内支架间距应满足表5.5.5要求,安装时误差不应大于50mm

表5.5.5电缆沟内支架安装间距表(mm)

表5.5.5所列数值为工程经验值,是在电缆实现支撑并不损坏电缆的外护层 及缆芯的一般性要求。小截面全塑型电缆,由于刚性不足,容易形成松弛下垂, 因此缩小跨距以满足敷设要求。 垂直敷设方式固定点间跨距比水平敷设稍大,表中根据电缆类型设计垂直敷 设电缆的间距,以防止由电缆自重损坏电缆,同时也避免因电缆自重和热胀冷缩 给支架以及固定部位带来过大的作用力

5.5.6电缆沟内宜采用臂式支架,支架长度不宜大于350mm,并应可靠接地。 5.5.7电缆沟应采取防水措施,沟底部应做不小于0.5%的坡度坡向集水井, 积水可经止回阀直接排入排水管道或用泵排出。集水井间距宜为50m。 条文说明 电缆沟内进水和积水是运营后经常出现的情况,由此造成电缆被水浸泡,导 致电缆绝缘损坏屡有发生。因此为保证电缆安全,电缆沟除做防水处理外,并在 沟底做成坡度以及设置集水坑,以方便及时排水

电缆沟内进水和积水是运营后经常出现的情况,由此造成电缆被水浸泡,导 致电缆绝缘损坏屡有发生。因此为保证电缆安全,电缆沟除做防水处理外,并在 沟底做成坡度以及设置集水坑电气工程造价培训总结,以方便及时排水

5.5.8电缆沟在进入建筑物处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