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2850-2021 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规范.pdf

DB23/T 2850-2021 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5770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3/T 2850-2021 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规范.pdf简介:

DB23/T 2850-2021《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规范》是一份由中国标准化协会发布的行业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公共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过程提供详细的指导和规范,内容可能包括公共视频监控系统的规划、设计、设备选型、安装、布线、系统集成、运行管理、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它旨在确保公共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和使用能够满足安全、可靠、高效和合规的要求,提升社会公共安全防范和管理能力。

这份标准可能涵盖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技术参数、施工工艺、验收标准、运行维护规程等方面,对于公共安全领域如城市监控、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遵循该规范,可以保证公共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质量,促进其合理、有序、科学的发展。

DB23/T 2850-2021 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OpenStack 3.2 公共视频监控系统 由政府行业部门主管,对公共区域的重点场所进行实时视频监控、采集、分析的电子信息系统。 3.3 视频采集设备 公共视频监控系统中安装于监控现场用于视频采集、编码/处理的设备。 3.4 信息 视音频信息、控制信息及报警信息等。 3.5 信息延迟时间

从发送端信息采集、编码、网络传输、信息接收端解码、到显示等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聚合物长期辐射老化 第3部分:低压电缆材料在役监测程序 GB/Z 28820.3-2012》5视频采集设备选型及建设

5.1视频采集设备选型

5.2视频采集设备的勘察与安装施工

视频采集设备的安装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附着物为标 体时施工应符合DB23/T2849一2021的要求。

6.1.1接入技术选择

在视频采集设备接入网的规划设计中,应根据视频采集设备所在处所的网络状况合理选择网络 式。主要采用IP接入、光网络接入、WIFI接入、蜂窝数据网络接入等四种接入方式。

6. 1.1. 1IP接入

6.1.1.2光网络接入

5.1.1.3WIFI网络接入

在视频采集设备不具备线缆方式接入网络时可通过无线桥接方式。采用WIFI的形式进行接入时,宜 选用WIFI5或WIFI6技术进行传输

6.1.1.4蜂窝数据网络接入

对于临时布控处所,视频采集设备可通过蜂窝数据网络接入方式快速接入到网络中,宜选用4G/5G 的无线接入方式。

6. 1. 2传输网络要求

6.1.2.1网络传输协议

网络层应支持IP协议,传输层应支持TCP和UDP协议

网络层应支持IP协议,传输层应支持TCP和UDP协议

6.1.2.2媒体传输协议

视音频流在基于IP的网络上传输时应支持RTP/RTCP协议;视音频流的数据封装格式应符合GB/T 28181标准的要求。

6.1.2.3视频编码协诊

应采用H.264及以上的视频编码方式。

采用H.264及以上的视频编码方式。

6. 1.2.4信息传输延迟时间

信息传输延迟时间应满足如下要求: a)视频采集设备与信号直接接入的监控中心相应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不大于2s; b)视频采集设备与用户终端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不大于4s。

6.1.2.5网络带宽

传输网络带宽设计应能满足视频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需求,同时考虑到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开销,予 留带宽。

6.1.2.6网络质量

6. 1.3汇聚层网络

汇聚层设备宜采用可管理的三层交换机或堆叠式交换机以达到带宽和传输性能的要求,达到集 接入控制和安全控制目的,设备之间宜采用光纤互联

核心层主要设备应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和交换性能,应具备双电源、双引擎。应采用双核心交 署方式,设备之间宜采用光纤互联,

6. 1.5IP 资源规划

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对系统中 地址进行统一的规划。应明确组网所使用的私有IP 地址段并按照设备部署的物理区域及 电立分配IP地址支VLAN

公共视频监控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应按照DB23/T2847一2021的规定执行,

宜采用基于OpenStack的云架构,实现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虚拟池化,对外提供统一标准接口 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网络服务、虚拟数据中心服务等

B8. 2. 1云弹性

云平台需要具备虚拟机规格动态调整、自动化资源弹性调度、组内自动伸缩策略、组间资源回收 略、时间计划策略等弹性功能设计

8. 2. 2云可靠性

8. 2. 2. 1 云平台服务管理高可用

云平台应具备管理服务的高可用和高可靠能力,提供必要的亢余机制和故障快速恢复机制,避免因 管理服务岩机造成的业务中断,

8. 2. 2. 2虚拟机高可用

平台应提供虚拟机高可用机制, ,当物理服务器岩机、系统软件故障等引起虚拟机故障时,系统可以 将虚拟机迁移到其他物理服务器重新启动,保证虚拟机能够快速恢复,

8. 2. 2. 3存储热迁移

8. 2. 3云开放性

应支持通过虚拟化、容器等方式进行资源池化,提供云服务器、裸金属服务器、资源编排、自 、负载均衡等服务。

主要包括集中式存储和分布式存储, 储应两定高开友、 低时延的数据存储及访问要习 式存储应满足访问性能要求高的数据存储,视频、图片等安全共享及系统I/0要求较高的数据存 模海量、访问性能要求不高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要求,

8.5.1核心层网络设备

应具备横向和纵向网络虚拟化、模块化、主控模块穴余、多种大容量业务板卡、多电源穴余等

8.5.2接入层网络设备

9.1应用平台设计原则

9. 1. 1高可靠性

9.1.1.1界面登陆

应同时实现C/S和B/S架构的界面登陆,宜采用统

9. 1. 1. 2穴余

在服务器提供基础硬件的可靠性基础上,应采用多样的系统穴余设计,实现全系统的高可靠

9. 1. 1. 3数据处理

统平台应采用成熟、稳定和通用的技术,服务器软件应具备强大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

应支持多种备份和穴余措施,能够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9. 1.1.5负载均衡

9. 1.2. 1技术

9. 1. 2. 2 视频服务器

9. 1.2. 3拓展

平台应具有先进灵活的可扩展性 便于升级以及可与其它系统的互联互

9.1.3.1保护措施

平台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防止病毒感染、黑客攻击,防雷击、过载、断电和人为破坏,确 保高度的安全和保密性,符合国家安全等级保护要求。

9. 1. 3. 2系统和认证

平台应采用Linux系统,客户端结合PKI/PMI进行认证

平台应对用户权限分级管理,合理应用QoS管理机制,用户所有操作通过日志存档记录,采 现系统时间校正【苏州市】《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实现时钟同步,

9. 1. 3. 4隔离

段通信采用视频边界安全接入设备进行连接,实

9. 1. 3. 5加密

联网系统可以对需要加密的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进行加密。

《干粉灭火系统及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GB 16668-2010》9. 1.4 可维护性

台应通过日志记录各类设备的告警、故障原因等信息,具备自检、故障诊断及故障弱化功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