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469-2021 并联型电网侧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技术规范.pdf

DL/T 2469-2021 并联型电网侧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3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13764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2469-2021 并联型电网侧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技术规范.pdf简介:

DL/T 2469-2021 是中国电力工业技术监督总站发布的一项关于并联型电网侧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的技术规范。次同步振荡是电力系统中常见的一种频率在0.2-2.5Hz之间的扰动,主要由风电等大规模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引起的。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的目的是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防止振荡扩大并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该技术规范详细规定了并联型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它涵盖了装置的功能、性能指标、试验方法、验收标准、运行维护等内容,旨在引导和规范风电场及电力系统的相关设备制造商和运行维护单位,确保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能够有效、安全地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DL/T 2469-2021 是一项关于风电并网安全的重要技术标准,对于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DL/T 2469-2021 并联型电网侧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型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技水

本文件规定了并联型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简称装置)的分类与命名规则、系统构成、系统 接入、功能、性能、一次主设备、二次系统、试验等要求及相关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风电汇集地区35kV及以上风电场升压站、风电汇集站所用的次同步振荡抑制装 置,输出超同步的装置可参考本文件。

GB/T 40906-2021 家具产品及其材料中禁限用物质测定方法 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pdfDL/T1215.3一2013链式静止同步补偿器第3部分:控制保护监测系统

DL/T 2469—2021

连接点pointofconnection

装置与电力系统的连接处。

图1阶跃响应时间曲线

装置的全型号由类别代号、额定次同步电流、额定电压、特征代码、最低输出频率、最高转 共六部分组成,表述形式如图2所示。

装置宜采用图3所示的典型结构,主要由换流链(结构见图4)、换流变压器(可选)、换流电抗器 可选)、控制保护监测系统及其他辅助设备(如断路器、启动回路、冷却系统等)组成。应至少有换 流变压器或换流电抗器其中的一个。

图4换流链基本电路示意图

装置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 a)断路器; b)隔离开关、接地开关; c)换流变压器(可选); d)换流电抗器(可选):

装置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 a)断路器; b)隔离开关、接地开关; c)换流变压器(可选); d)换流电抗器(可选);

装置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 a)断路器; b)隔离开关、接地开关; c) 换流变压器(可选); d)换流电抗器(可选):

装置接入系统条件原则上由需方提供,装置需要的系统设计条件包括以下方面: a)系统次同步振荡频率范围、次同步振荡电流幅值; b)连接点的标称电压及变化范围; c)连接点的短时最高运行电压及最大持续时间; d)连接点的短时最低运行电压及最大持续时间; e)过电压保护水平,包括雷电冲击保护水平和操作冲击保护水平; f)连接点或考核点的短路水平,包括最大和最小方式下的三相、单相短路电流(或短路容量); g)考核点的背景电能质量参数,包括电压变化范围(曲线)、谐波电压、谐波电流、电压波动和 闪变、三相电压不平衡度等; h)供电系统主接线和设备参数及供电方式、供电设备容量、相关的无功补偿装置及参数; i)系统接地方式及接地参数; +D )相关保护整定值及故障清除时间; k)其他应考虑的电气条件。

在安装场所的下述气候环境情况下运行的装置,其各项性能指标应达到其额定设计水平,装置需 要的设计条件可包含以下内容: a)海拔(m); b)年平均降水量(mm); c)最大月降水量(mm); d)年平均环境温度(℃); e)最高环境温度(℃); f)最低环境温度(℃): g)年平均相对湿度(%); h)最大相对湿度(%); i)覆冰厚度(mm); j)最大地面积雪厚度(mm); k)最大结霜厚度(mm): 1)冻土层厚度(m); m)年平均风速(m/s); n)年最大风速(m/s); 0)地震烈度(度); p)年平均雷暴日(d/a); q)污移等级;

在安装场所的下述气候环境情况 的设计条件可包含以下内容: a)海拔(m); b)年平均降水量(mm); c)最大月降水量(mm); d)年平均环境温度(℃); e)最高环境温度(℃): f) 最低环境温度(℃): g)年平均相对湿度(%); h)最大相对湿度(%); i)覆冰厚度(mm); j)最大地面积雪厚度(mm); k)最大结霜厚度(mm); 1)冻土层厚度(m); m)年平均风速(m/s); n)年最大风速(m/s); o)地震烈度(度); p)年平均雷暴日(d/a); q)污秽等级;

r ) 日照强度(W/cm²); s) )土壤电阻率(Q·m)。

DL/T 2469—2021

7.1接入的振荡抑制装置应适应电网运行方式的变化和运行控制要求: a)振荡抑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次同步振荡阻尼以抑制系统次同步振荡; b)系统正常工况下,没有次同步振荡抑制需求时,振荡抑制装置可具备动态无功补偿功能; c)在具备动态无功补偿功能的振荡抑制装置中,应考虑切换策略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 7.2接入的振荡抑制装置应具备与其他系统协调控制的功能: a)可具备与上层控制系统通信的功能,可以将自身运行状态上传上层控制系统,也可接受上层控 制系统的控制指令,以实现与其他振荡抑制装置的协调控制: b)在具备动态无功补偿功能的振荡抑制装置中,应具备与电网AVC系统的可控终端、调度端直 接通信的功能,能够在电网AVC系统中开环或闭环运行; c)在具备动态无功补偿功能的振荡抑制装置中,应具备与附近柔性交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无功电压 控制策略相协调的功能。 7.3振荡抑制装置接入系统后的过电压保护方式、设备的绝缘水平、避雷器参数等,应能耐受如下要求: a)雷电和操作过电压; b)系统故障时的工频过电压; c)误动作或故障时可能造成的过电压。 7.4振荡抑制装置的保护设置应与风电场(风电机组)保护、电网保护相配合,防止越级跳闸。振荡 抑制装置的典型应用场景见附录A。 7.5当振荡抑制装置未输出次同步电流时,在所接入的电网电能质量合格的情况下,振荡抑制装置接 入后,接入点或考核点的电能质量指标应满足GB/T12325、GB/T12326、GB/T14549、GB/T15543的 规定。振荡抑制装置在启停、无功调节过程(若有)中不应产生冲击,当振荡抑制装置输出次同步电 流时,接入点或考核点的电能质量指标不适用相关电能质量标准。

a厂雷电和操作过电压; b)系统故障时的工频过电压; c)误动作或故障时可能造成的过电压。 7.4振荡抑制装置的保护设置应与风电场(风电机组)保护、电网保护相配合,防止越级跳闸。振荡 抑制装置的典型应用场景见附录A。 7.5 当振荡抑制装置未输出次同步电流时,在所接入的电网电能质量合格的情况下,振荡抑制装置接 入后,接入点或考核点的电能质量指标应满足GB/T12325、GB/T12326、GB/T14549、GB/T15543的 规定。振荡抑制装置在启停、无功调节过程(若有)中不应产生冲击,当振荡抑制装置输出次同步电 流时,接入点或考核点的电能质量指标不适用相关电能质量标准。

装置应包含如下功能: a)系统发生风电次同步振荡情况下,应具备在所要求次同步频率范围内的检测及次同步电流输出 能力,抑制风电次同步振荡: b)在电网规定的电压及频率变化范围内,装置的有功控制应能保证电压源换流器内链节电容电压 平衡,以及具备使换流器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 c)应具备录波功能; d)应具备记录次同步发生时间、结束时间、抑制次数统计功能; e)系统正常工况下,可具备动态无功补偿能力,

8.2.1配置装置保护时,应采用分区配置的原则:装置保护必须对保护区域内所有相关的设备进行保 护, 换流器保护功能应与阀自身保护配合。

8.2.1配置装置保护时,应采用分区配置的原则;装置保护必须对保护区域内所有相关的设备进行保 护,换流器保护功能应与阀自身保护配合。 8.2.2装置应具备以下保护功能: a)保护应完全覆盖所规定的被保护区域,相邻保护区域之间交叉重叠;能对被保护区域内的设备 进行金面正瑞的保护工有车保护开区

装置应具备以下保护功能

保护应完全覆盖所规定的被保护区域,相邻保护区域之间交叉重叠;能对被保护区域内的设名 进行全面、正确的保护,不存在保护死区。

b)保护装置应提供断路器跳闸、换流阀闭锁的出口。 c)保护功能应完成对换流器、交流连接母线及换流变压器(若有)的保护。 d)在故障情况下,保护宜通过改变控制策略或者移除最少的故障元件,使得故障对于系统和设备 的影响最小。 e)保护应根据接入系统的特性,对换流器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等保护功能进行协调配合。

装置与连接点长期连续运行的电压变化范围应符合GB/T12325的规定。电网故障或异常引起装置 连接点电压变化时,按照GB/T19963及NB/T31111的风电场高低电压穿越要求,装置不脱网,否贝 装置可退出运行。

装置输出次同步电流频率应在额定次同步频率范围内,且与检测到的系统次同步振荡频率一致, 稳态频率偏差不大于0.01Hz。

装置的换流阀、换流电抗器、换流变压器等设备的设计都应满足连续或短时过负荷耐受要求,过 负荷能力应参照以下要求执行: a)并联型风电次同步装置在1.05倍额定次同步电流下应能长期运行,在1.2倍额定次同步电流下 运行时间不应少于2s; b)超出a)的过载能力时,装置应按最大能力输出; c)特殊需求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9.6最小工频运行电流

稳定运行的最小工频电流不应超过额定次同步

9.8.1静电放电抗扰度

控制保护监测系统的人机界面、控制按键及控制系统的开门把柄应能承受GB/T17626.2一2018中 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空气/接触放电试验。

9.8.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控制保护监测系统应能承受不低于GB/T17626.3一2016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射频电 磁场辐射干扰试验。

DGJ32∕TJ 219-2017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规程控制保护监测系统的电源、接地、信号和控制端口应能承受不低于GB/T17626.4一2018中第5章 规定的试验等级为4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试验

9.8.4浪涌(冲击)抗扰度

控制保护监测系统的电源、接地、信号和控制端口应能承受GB/T17626.5一2019中第5章规定的 试验等级为3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中建四局一公司西南分公司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应急预案.pdf控制保护监测系统应能承受不低于GB/T17626.6一2017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射数 的传导骚扰试验。

9.8.6电压暂降抗扰度

控制保护监测系统应能承受不低于GB/T17626.11一2008中第5章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 降抗扰度试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