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395-200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395-2007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简介:
《SL 395-2007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是中国水利水电行业的一项重要标准,它于2007年发布。该规程主要针对地表水资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要求。以下是其简介:
1. 目的:该规程旨在规范和指导地表水资源的水质监测、评价和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安全利用,防止水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 内容:规程详细规定了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程序、数据处理与报告编写等内容。主要包括水质参数的选择、采样方法、实验室分析技术、评价标准的设定、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等。
3. 条文说明:规程中包含详细的条文说明,对各项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解释,以确保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4. 适用范围:该规程适用于地表水体,包括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等地表水资源的质量评价。
5. 更新情况:由于技术和环境的变化,可能需要定期更新或修订该规程,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水质变化。
总之,《SL 395-2007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为我国地表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对于保障水资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SL 395-2007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部分内容预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 3952007
总则 23 地表水资源天然水化学特征评价· 24 地表水水质评价 25 湖库营养状态评价 27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 28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29
1.0.1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是地表水资源评价不可分割的重要 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起,水利部及其7大流域机构、省 (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或水文局开始陆续定期发布《水质通 报》、《地表水资源质量年报》、《水资源质量状况公报》、《水资源 质量状况简报》、《全国重点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旬报》及《水功能区水质状况通报》等,在水利系统内形成了~ 套较为完整的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体系,对全面评价我国地表水 资源质量现状、揭示我国地表水环境演变时空规律、分析地表水 污染发展态势、诊断地表水环境问题、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实施 入河排污口管理、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制定水资源保护规 划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涉及内容较多,评价方法体系繁 杂,水质评价标准与我国水环境特征不尽适应,加上我国幅员广 大,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和水体环境特征存在各种差异,因此造 成全国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在评价基础数据要求、评价项目和评 价方法选择、评价结果表述、评价结论总结等环节出现诸多的不 一致,使全国层面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的系统性、科学性、 准确性受到影响。 为规范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工作,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价 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和变化特征,制定本标准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0年修改3地表水资源天然水化学特征评价
3.1.1地表水资源天然水化学特征评价主要是评价天然状况下 的水资源质量特征。
3.2.3水化学类型符号示例:重碳酸盐类钙组第二型水表示方
状调查评估报告》(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组)确定
4.1.1不同水资源区因水文条件不同,水期划分存在差异。水 质评价的水期确定应避循有关水文规定。 4.1.2地表水水体类型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河流是具有较 高的平均流速(>0.1m/s)、流向相对单一的水流运动。湖泊内 水流运动相对较弱,水面平均流速一般介于0.001~~0.01m/s之 间,因此水力滞留时间低的超过1个月,高的达数百年。水库的 水动力特征介于河流和湖泊之间。大型水库可以通过建造大坝 积大量水体,水力滞留时间较长,这类水库的水动力特性与湖泊 接近。在河道上建造的一些水库,受径流调节和人为控制,水力 滞留时间较短(小于2周),属于径流型水库,如葛洲坝水库、 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等,其水动力特征与河流接近。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一2002)在项目设置中针 对河流和湖库设置了不同的评价项目,在对水库进行评价时,应 根据水库的水力特性和规模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项目和标准 限值。
定水资源评价应按江河水系的地域分布进行流域分区。全国性水 资源评价要进行一级流域和二级流域分区,区域性水资源评价可 在二级流域分区的基础上进行三级流域和四级流域分区。同时, 其第2.0.3条规定水资源评价也应按行政区划进行行政分区。全 国性水资源评价要进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市、自治 州、盟)两级行政分区;区域性水资源评价可按省(自治区、直 辖市)、地区(市、自治州、盟)和县(市、自治县、旗、区) 三级行政区分区。故本标准应遵循上述规定。
及无机氧化物质污染的表征指标,均属于GB3838一2002规定
的基本评价项目。但在实际的水质评价工作中发现,当COD值 较低或高锰酸盐指数值较高时,两个水质项目的评价结论常相互 矛盾。本标准根据《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GB 11914一89)标准制定了避免两个项目同时参与评价造成评价结 论不协调的技术方法
论不协调的技术方法。 4.4.2不同水质类别标准限值相同时,遵循从优不从劣原则, 如:铜Ⅱ~V类的标准限值均为1.0mg/L,当铜实测浓度为 1.0mg/L时,其水质类别应为Ⅱ类,当铜实测浓度为1.1mg/L 时、其水质类别应为劣V类
如:铜Ⅱ~V类的标准限值均为1.Omg/L,当铜实测浓度为 1.0mg/L时,其水质类别应为Ⅱ类,当铜实测浓度为1.1mg/L 时,其水质类别应为劣V类。
4.4.3水质站水质类别采用最差项自赋全权方法确定,即一票
4.4.3水质站水质类别采用最差项自赋全权方法确定,即一票 否决法HG∕T 20666-1999化工企业腐蚀环境电力设计规程,
5.1.1湖泊从贫营养向重度富营养过渡一般需经历贫营养、中 营养、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和重度富营养几个过程。在从贫 营养到重度富营养转变的过程中,湖泊中的营养盐浓度和与之相 关联的生物生产量从低向高逐渐转变。贫营养湖泊(oligotro phiclakes)中营养盐(N和P)浓度较低、初级生产能力较弱 生物量较少。中营养湖泊(mesotrophiclakes)的定义不太明 确,一般认为其处于贫营养和富营养湖泊的过渡形态。富营养湖 泊(eutrophiclakes)中营养盐浓度较高、生产能力较强、透明 度较低。重度富营养湖泊(hypereutrophiclakes)的营养盐浓度 极高、生产力极强、处于极度富营养状态。故应从营养盐浓度、 生产能力和透明度三个方面设置湖泊营养状态的评价项目。本标 准中湖库营养状态评价项目包括总磷(TP)、总氮(TN)、高锰 酸盐指数(CODM)、叶绿素α(chlα)和透明度(SD)5项,引 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地表水资 源质量年报》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中均有应用。
6.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
6.1.1地表水水功能区采用水功能一级区和水功能二级区两级 区划制度。水功能一级区分为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和缓 冲区四类;水功能二级区是将一级区划中的开发利用区细划为饮 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 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七类。根据水功能区的使用功能(部 分排污控制区除外),管理部门对各水功能区均设定了包括水质 自标和营养状态自标在内的管理自标。
自标和营养状态自标在内的管理自标。 6.3.3为避免地区矛盾,缓冲区水质监测代表断面优先选用省 界控制断面;为提高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程度,饮用水水源区的 代表断面选用水质最差断面。 6.4.4水期或年度水功能区达标评价次数应满足6.1.2条的规
6.4.4水期或年度水功能区达标评价次数应满足6
定。水期或年度水功能区达标评价采用达标率法,即达标率不小 于80%的水功能这为水期或年度达标水功能区。如汛期、非汛 期仅进行3次水质评价《绝缘配合 第3部分:高压直流换流站绝缘配合程序GB/T 311.3-2017》,则3次均达标的水功能区才称为汛期或 非汛期达标水功能区。如年度内仅进行6次水质评价,则至少有 5次达标的水功能区才被称为年度达标水功能区。
7.3.1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的主要自的是从不同方面了解和将断 水中污染物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其要求水质数据具有系列性, 代表性、完备性和较好的一致性,但由于水质数据与流量、季节 相关,在一定评价时段内又会出现“漏测值”和“未检出值”, 故水质数据的非正态分布特性使得传统的处理正态分布的统计学 变得无能为力。针对水质数据序列的上述特性,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在20世纪70年代末研制出了用于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的季节性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目前,美国在全国或州的河流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中也多采用此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 将季节性Kendall趋势检验法引人国内,首先在准河流域,继而 在1995年的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及随后的2004年全国水资源综 合规划中进行了应用。在2004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全国 统一采用了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开发的季节 性Kendall趋势检验法(PWQTrend)评价软件,使得应用季节 性Kendall趋势检验法进行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的工作在全国得以 普及。
行流量修正下的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以剔除流量变化对才 变化的影响。流量修正公式中的系数应根据浓度和流量机 斤计算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