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21-2018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pdf

T/CAGHP-021-2018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021-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0.8 M
标准类别:工业标准
资源ID:76581
免费资源

T/CAGHP-021-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021-2018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pdf简介:

T/CAGHP-021-2018《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制定的一部关于泥石流防治的行业标准。这个规范主要针对我国泥石流易发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和实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这部规范涵盖了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工程结构、施工技术、监测预警系统、环境保护等方面。它旨在保证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安全性、有效性,防止或减轻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试行"意味着该规范还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可能会根据实际工程经验和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更新。对于参与泥石流防治设计的工程师、建设单位和相关部门来说,理解和遵循这部规范是确保防治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T/CAGHP-021-2018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pdf部分内容预览:

8.3.1.1泥石流停淤场应选在沟口堆积扇两侧凹地,或沟道中、下游宽谷中的滩地。必须满足设计停 淤量的要求,保证足够的场地面积和堆积高度,具有合适的流向纵坡,多按自流停淤方式做工程布置。 8.3.1.2停淤场可分为堆积扇、沟道和跨流域三种类型。 8.3.1.3如有清淤条件时,停淤场的设计停淤量宜按一次设计标准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确定;否则 按校核标准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确定。 8.3.1.4停淤场底部纵比降宜取泥石流停淤比降的0.8~1.2倍,泥石流停淤比降根据堆积扇型停 淤泥石流的平均坡度确定。

8.3.2.1堆积扇型停淤场布置在泥右流沟口与主河之间的堆积扇上。根据堆积扇地形条件,宜选 择扇形或圆形,主要由引流坝、导流堤、围堤、分流堤等组成。两侧导流堤从流通段末端的颈口起建 扩散角一般取90°~120° 8.3.2.2沟道型停淤场布置在泥石流沟道中,与沟道平行,成带状,由引流坝、导流堤、防护堤组成。 8.3.2.3跨流域停淤场一般选择在有停淤条件的邻近流域;在泥石流流域内布置拦砂坝,邻近停游 流域设置导流堤、围堤、分流堤,泥石流流域和停淤流域间宜设置引流槽。 8.3.2.4停淤场停淤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V一停淤总量,单位为立方米(m); R,一以引流口为圆心的停淤场半径,单位为米(m); h,一平均淤积厚度,单位为米(m)。 8.3.3引流坝的结构形式、受力与稳定性验算参照8.1.1.7条款执行。

8.3.4.1导流堤可采用工护坡土堤、浆砌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堤,土堤应采用斜坡式结构,其 他可采用重力式或扶壁式结构 8.3.4.2导流堤的高度为设计泥位、冲起高度和安全超高之和,安全超高宜取0.5m~1.0m。 8.3.4.3工护坡土堤顶宽宜取1.0m~3.0m,内边坡宜取1:1.25~1:1.50,外边坡宜取 1:1.50~1:2.0。 8.3.4.4重力式、扶壁式导流堤的结构和稳定性验算应进行抗滑移、抗倾覆、地基承载力验算。 8.3.4.5导流堤基础埋深为最大冲刷深度和安全埋深之和,安全埋深宜取0.5m~1.0m。

8.3.4.1导流堤可采用工护坡土堤、浆砌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堤,土堤应采用斜坡式结构,具 他可采用重力式或扶壁式结构 8.3.4.2导流堤的高度为设计泥位、冲起高度和安全超高之和,安全超高宜取0.5m~1.0m。 8.3.4.3工护坡土堤顶宽宜取1.0m~3.0m,内边坡宜取1:1.25~1:1.50,外边坡宜取 1:1.50~1:2.0。 8.3.4.4重力式、扶壁式导流堤的结构和稳定性验算应进行抗滑移、抗倾覆、地基承载力验算。 8.3.4.5导流堤基础埋深为最大冲刷深度和安全埋深之和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2018版)第6册 调试工程.pdf,安全埋深宜取0.5m~1.0m。

8.3.5.1围堤的高度根据设计停淤量计算确定。 8.3.5.2围堤可采用坛工护坡土堤、浆砌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堤,土堤应采用斜坡式结构 可采用重力式或扶壁式结构。

8.3.5.3土堤顶宽宜取1.0m~3.0m,当有通行要求时可适当加宽。 8.3.5.4土堤内边坡宜取1:1.25~1:1.50,外边坡宜取1:1.501:2.0。 8.3.5.5 重力式围堤结构及稳定性验算参照重力式挡土墙设计规范执行。 8.3.5.6 扶壁式围堤结构及稳定性验算参照扶壁式挡土墙设计规范执行。 9.3.5.7 围堤还可采用格宾石笼结构、预制钢筋混凝土箱体结构等,使用时须作充分论证。 8.3.5.8围堤应设置涵洞将尾水和山洪泄人主河。 8.3.6引流槽的过流能力验算、受力荷载、稳定性验算等可参照排导槽执行

8.4.1.1渡槽适用于泥石流暴发较频繁,高含沙水流、洪水或常流水交替出现,选线不能平面避绕, 无较好拦排条件的坡面型泥石流或中、小型稀性泥石流,不宜用于排泄高黏度高重度泥石流体。 8.4.1.2设置渡槽处应有足够的高差,进、出口顺畅,地基有足够的承载力并具有较高的抗冲刷 能力。 8.4.1.3对于处在急剧发展阶段的泥石流沟,或由崩塌、滑坡、阻塞溃决等成因形成的泥石流沟,只 有在上游已经或有可能采取措施论证使泥石流发育得到控制时,或者有渡槽布设的立面条件时,才 允许采用渡槽。 8.4.1.4按设计标准流量计算获得的断面面积,增大30%作为验算满槽过流能力的校核依据。 8.4.1.5槽墙顶可增设人行道、梯道,便于巡护、抢险

8. 4. 2 平面布置

8.4.3.1排泄稀性泥石流的渡槽纵坡可按附录M取值。 8.4.3.2排泄黏性泥石流的渡槽纵坡应大于泥石流流通段的平均沟床纵坡且不宜超过2! 过25%应作专题论证。

8.4.4.1横断面采用梯形、矩形、三角形、圆弧形。 8.4.4.2应按设计流量计算横断面积,加上安全超高得到渡槽的设计横断面尺寸。 8.4.4.3槽底宽度应大于排泄泥石流体中最大颗粒直径的2.0倍。

8.4.5.1槽体沿轴线长通常按照等跨简支结构或带固定端悬臂结构进行设计:渡机

5.1槽体沿轴线长通常按照等跨简支结构或带固定端悬臂结构进行设计;渡槽采用钢筋混

T/CAGHP0212018

8. 5. 1一般规定

8.5.1.1泥石流沟道整治包括固床工程和调治工程两类。 8.5.1.2固床工程应具有稳固沟床、减轻谷坡或谷底侵蚀、减少泥石流活动和规模的功能 8.5.1.3调治工程应具有调顺或限制泥石流流路,并使其顺畅排泄至预定区的功能。

8.5.2.1固床工程包括固床稳坡工程和护底工程。 8.5.2.2固床稳坡工程是在紧靠滑坡或沟岸不稳定段的下游修建拦砂坝,利用其拦蓄的泥沙淤埋 滑坡剪出口或保护坡脚,使沟床岸坡达到稳定。这类工程拦砂坝的设计详见8.1节。 8.5.2.3在泥石流流域内沟岸、沟床不稳定段,修建梯级谷坊稳沟护坡,控制泥石流起动物源,谷坊 净高宜取3.0m5.0m,基础埋深宜取2.0m~3.0m。若沟床纵比降≥0.15,可在谷坊下游设置埋 人沟床深度2.0m~3.0m的潜槛。 8.5.2.4拦砂坝的坝高按8.1节确定。 8.5.2.5护底铺砌多采用水泥砂浆砌块石铺砌,砂浆标号不低于M10,铺砌厚度不小于0.5m,见 图2。在非重要的沟段,也可采用干砌块石,用丁砌法铺砌,厚度不小于0.5m,见图3。

图2水泥砂浆砌块石护底示意图(单位:cm)

图3干砌石护底示意图(单位:cm

8.5.2.6肋槛一般米用M10 度不应小于1m,埋深应超过冲刷线,且不小于1.5m,顶面与河底齐平或高于河底0.5m以内,必要 时可埋设竖肋。竖肋槛应垂直于河流布设,间距一般为河底宽的2~3倍,见图4。

8. 6. 1一般规定

8.6.1.1坡面治理应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流体的固体物来源。 8.6.1.2坡面治理工程主要用于泥石流沟形成区的治理,包括削坡、排水、护坡工程和水平台阶工 程等。

8. 6. 2 工程设计

8.6.2.1削坡工程用来修整不稳定坡面以减缓坡度,其坡比应根据岩土类型、坡高、抗剪强度等确 定。新坡面应即时修建被覆工程。 8.6.2.2排水工程的主要形式为排水沟。排水沟一般在沟谷上游形成主、支沟排水网。主沟布置 应沿沟谷两侧与沟谷走向一致,排水沟应防渗、防冲。 3.6.2.3排水沟坡降应控制在0.5%左右,不超过1%,流速控制在2m/s以内,排水沟陡缓交界处 应作消能、水跃处理。 8.6.2.4护坡工程一般采用不低于M10的水泥砂浆砌石沿遭冲刷的坡脚附近进行表面护,见 图5,护坡高度不低于设计最高泥位。背水面坡度一般与岸坡平行,迎水坡度略缓,护砌厚度在顶部 一般不小于50cm,底部不小于100cm,埋人基础深度应大于冲刷深度,且不小于100cm。 8.6.2.5年限在10年以下的临时性护坡可采用石笼护坡(见图6)。石笼应沿流向卧置,直径不小 于40cm,下部直径增至100cm,基础埋置深度不小于冲刷深度,且不小于一个石笼的直径,石笼垒 置高度一般不大于500cm。 8.6.2.6水平台阶工程主要为梯田。坡面3°~15°时,北方地区田面宽不小于8m,南方地区不小于 5m,田坎高0.5m~1.0m。坡面15°~25°时,北方地区不小于4m,南方地区不小于2m,田坎高 1.0m~2.5m,边坡比多为1.0:0.3~1.0:0.5。

图5水泥砂浆砌石护坡示意图(单位:cm

图6石笼单侧护坡示意图(单位:cm)

9.1.1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精密仪器与简易监测相结合,地面监测与地下监测相结 合,专业监测与群防群测相结合的系统化、立体化监测系统,及时测定防治工程的治理效果。 9.1.2监测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稳定可靠,综合评价科学快捷,所得监测数据与结果应能够为泥石 流防治工程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9.1.3工程监测按动态监测进行设计。根据防治工程设计标准等级进行划分:安全等级为一级~四级 的项目应做相应监测,监测项目应按表6进行

表6泥石流监测项目表

9.1.5综合整理、归纳、分析各种监测数据,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研究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准确评价 泥石流动态,对工程变形和危险做出正确预警。 9.1.6应分别编制位移、应力、降水等单因素历时曲线图,直观表达其变化趋势。根据分析需要,可 编制多因素关系图。 9.1.7泥石流工程监测设计中,根据工程阶段和安全等级,可以分为施工期监测、效果监测、专项 监测。 9.1.8安全等级为一级的重大泥石流项目,根据需要可布置具有科研性质的专项监测措施

湘2018J002-3 湖南省芙蓉学校标准设计图集--给排水、强电、智能化、暖通分册9.2防治工程施工期监测

9. 2. 1一般规定

9.2.1.1对施工期进行安全分析评估,及时预警,以便采用必要的预防或改进措施,避免或减少工 程质量或安全事故的发生。 9.2.1.2掌握泥石流施工过程中防治工程的整体稳定性和工程扰动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 9.2.1.3施工过程中应进行跟踪监测,超前预报,反馈设计、指导施工。 9.2.1.4施工期监测兼顾防治工程效果监测以及专项监测的需要。 9.2.2监测项目应按表6选择

9.2.3监测内容及精度要求

3.1监测内容和手段应以能够 治工程施工安全和泥石流危害为目标JB/T 13845-2020 微电机垫圈.pdf,同时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

表7泥石流监测内容及精度指标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