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 1673-2014 油气管道滑坡灾害监测规范.pdf

Q/SY 1673-2014 油气管道滑坡灾害监测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Q/SY 1673-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9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76283
免费资源

Q/SY 1673-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SY 1673-2014 油气管道滑坡灾害监测规范.pdf简介:

Q/SY 1673-2014《油气管道滑坡灾害监测规范》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布的一项行业标准,它的全称为“石油与天然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识别与监测技术规范-滑坡灾害”。该标准主要用于指导油气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滑坡灾害进行识别、风险评估和监测的实践活动。

滑坡灾害是油气管道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可能对管道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管道破裂,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该规范详细规定了滑坡灾害的识别方法、风险评估标准、监测技术要求、监测设备的选择、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实施该规范,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油气管道因滑坡导致的灾害,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同时也可以为管道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Q/SY 1673-2014 油气管道滑坡灾害监测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B.3.4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B.3.4.1监测资料整理

各期坐标及位移量成果表、位移一时间过程曲线图和位移失量图是滑坡体变形最为基本和直观的 反映,应按以下要求进行整理: a 每期的坐标成果表(水平、高程)及位移量:整理测量成果应按表B.3、表B.4规定的内 容,按照DL/T5178中相关变形量的正负号的规定,即向下滑为正,向左为正,反之为负。 可以利用EXCEL软件编制程序,计算相邻位移量、累积位移量、合位移方位角 b)绘制位移量、速率一时间过程曲线图:将观测资料按照时间顺序绘制成时间过程曲线,

Q/SY1673—2014将其与地下水位、降雨量等相关影响因子的过程线对比,研究相互影响的关系c)合位移矢量方向图(平面、剖面):滑坡体监测点合位移矢量方向图有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起点就是该监测点的平面图位置或面图位置;矢量方向表示为滑坡体变形方向,平面图根据相邻(或累计)位移量△X,△Y的值求得方位角,剖面图根据相邻(或累计)位移量△S,△H的值求得倾伏角;矢量长度表示为变形量,平面图根据相邻(或累计)位移量△X,△Y的值求得△S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 粤水规[2007]13号.pdf,剖面图根据相邻(或累计)位移量△X,△Y,△H的值求得△S。表B.3水平变形成果表某滑坡水平变形成果表首期成果上期成果本期成果相邻位移变化量及速率累积位移变化量及速率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点名XYXXYAXAYA.S△XAYA.S变形mm/dmm/dmmmmmmmmmmmmmmmmm方向测点1测点n表B.4垂直位移变形成果表某滑坡垂直位移变形成果表首期成果上期成果本期成果相邻位移变化量及速率年月累积相邻位移变化量及速率点名年日日日ZZNAZmm/dmmm/dmmmmmm测点1....测点7B.3. 4.2监测成果分析由于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和过程非常复杂,个性特征明显,对滑坡的变形演化阶段,一方面应掌握滑坡的时间演化规律,根据变形一时间监测曲线从时间的角度判断滑坡所处的演化阶段;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对滑坡宏观变形破坏迹象,尤其是地表裂缝的特性以及滑坡体不同部位的监测成果的分析,从空间的角度判断斜坡所处的变形发展阶段。然后,将从两个不同角度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宏观上综合确定斜坡所处的变形演化阶段。a)时间效应分析:滑坡从时间演化的角度来看一般要经历蠕动变形、等速变形、加速变形、临滑四个基本变形阶段(见图B.1)。位移量、速率、加速度与时间曲线较好地反映了滑坡体变形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分析:滑动发生变形过程中,会形成滑坡各个部位的构造形迹。应通过对滑坡构造形迹的展布规律和特征采用宏观调查法(见表B.5)以及监测的监测点位移量空间差异性进行空间效应分析。空间效应主要基于合位移矢量方向图和裂缝分布图的基础进行分析。16

斜坡变形演化阶段示意

表B.5滑坡宏观调查法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大量程电测位移计

大量程电测位移计由精密电位计传感器、自伸缩式恒力传动机构和塑包不锈钢拉绳组成, 图C.1

大量程电测位移计由精密电位计传感器、自伸缩式恒力传动机构和塑包不锈钢拉绳组成, C.1。

传感器一端固定在管道上,另一端(传感器主体)则固定在滑坡体地表,中间通过不锈钢拉绳 伸缩式恒力传动机构连接。当地表位移后,通过不锈钢拉绳传递,传感器将位移的变化转变为电 变化,再通过采集设备读取其变化量。

C.3 安装的基本要求

图C.1大量程电测位移计原理图

C.3.1大量程电测位移计宜与应变监测同时安装,位移计在管道上的固定端应选在应变监测截面安 装位置。 C.3.2大量程电测位移计在地表应固定在坡体可能滑动方向、管道固定端的下方。

D.1深部位移监测点的布设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深部位移监测技术要求

D.1.2深部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坡体的主滑轴线上,并可对坡体上局部滑动和可能具有的多层滑动 面进行观测, D.1.3深部位移监测钻孔应穿过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的基岩面以下不小于2m。

D.2.1推荐采用固定式钻孔倾斜仪或多点位移计测量岩土的深部位移。 D.2.2钻孔倾斜仪最大深度不宜超过90m,对100m以上的高边坡,可用多级测斜孔组合的方法进 行监测,由于测斜仪在滑面处量程有限,不宜用于滑动量大的滑坡。 D.2.3多点位移计应参照地勘资料设定孔深、位移点数和位移点位置,

D.3固定式测斜仪技术要求

D.3.1钻孔与安装应与仪器出厂使用手册标明的技术要求相同。 D.3.2测斜仪安装前应测定钻孔或测斜管的垂直度,不得超出传感器满量程的30%。对测斜管导向 槽应做好永久标记以确定倾斜变形的正方向。 D.3.3依照安装次序将测斜仪传感器按同一方向和接杆(管)连接,调整校直后固定可靠。测试各 传感器的正反向是否与厂商标注的方向一致,同时注意观察读数的稳定性。 D.3.4把连接好的传感器放人测斜管,并使其正方向对准测斜管的正方向导槽。下放时使用接在系 流底部的钢缆绳,安装过程中钢缆绳须固定在防绞棒上以免与电缆缠绕。当将第二组轮放入测斜管 时,由于杆系中备有万向节,故应注意校直后再继续导入。 D.3.5安装完成后必须进行测斜仪的初始值标定后再回填灌浆。初始值可按现场需要进行设定和 调整。

D.4多点位移计技术要求

).4.1钻孔与安装应与仪器出厂使用手册标明的技术要求相同。 D.4.2安装埋设前应将所有仪器进行建档,每套多点位移计要有一个组号,每组中每支位移传感器 要有一个点号。记录各点传感器的出厂编号,以及连接测杆的长度。 D.4.3组装时从锚头一端开始,将第一节测杆旋上锚头并带胶拧紧,测杆的另一头用测杆接头连接 下一节测杆并带胶紧。当第一节和第二节测杆连接好后穿人第一节护管,护管一头与密封头连接 胶粘),另一头用护管接头连接(胶粘)下一节护管,然后依次连接测杆和护管直到规定的长度 为止。 D.4.4当最深测点的测杆和护管连接超过第二深测点位置时,按以上方法连接第二深测点的测杆及

锚头和护管及密封头,依次类推完成剩余测点的组装。 D.4.5安装时应每隔约2m左右距离,将测杆护管(包括排气管)等排列整齐,用自锁扎带捆扎在 一起。 D.4.6当测杆和护管安装完成后安装传感器,先将测杆护管(PVC管)分别插在传感器护管(不锈 钢管)内,将传感器与测杆连接拧紧,再将传感器护管连接到基座上。 D.4.7安装完成后必须进行各传感器的初始值标定后再回填灌浆。初始值可按现场需要进行设定和 调整。 D.4.8土质斜坡宜采用膨胀土灌浆,岩质坡体宜采用水泥沙浆灌浆

D.5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D.5.1定期测量位移计的数值,计算观测孔内不同深度土体的位移量。 D.5.2累计位移一深度曲线,即绘制累计位移随深度的变化,对边(滑)坡体的形态特征做出初步 判断。 D.5.3相对位移一深度曲线,即绘制相对位移随深度的变化,分析位移是急剧变化还是缓慢变化。 D.5.4位移一时间曲线,即位移过程曲线,分析位移是持续增长、呈起伏变化或趋于稳定。 D.5.5 位移方向一深度曲线,即绘制每一计算点的位移方向变化。 D.5.6 根据位移量的变化分析判断滑动带(面)的层位、滑坡体滑动厚度,分析不同深度的变形 特征。

日D.1深部位移曲线基

D.5.8 “V”型曲线特点表现为:底部位移很小,而上部位移较大,中间没有较明显的波峰和波谷 (滑动面),大多表明滑坡该部位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滑动面, D.5.9“B”型曲线有几个较明显的滑面,但以其中一个滑面相对运动为主,大多表明滑坡沿岩土 体多层滑面(或结构面)滑动,但各滑块的运动速率不一致。 D.5.10“r”型曲线在滑坡较浅部已形成明显的滑动面,且位移相对较大,而下部位移较小,大多 表明滑坡在监测时段内以浅层整体滑移为主。 D.5.11“D”型曲线有一个较明显的滑面,位移曲线较平滑,滑面以上滑体呈整体运动,滑坡大多 处于滑移失稳阶段

E.1依据地表变形监测对坡体稳定性的判识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坡体稳定性判识方法

E.1.1依据滑坡体工程地质条件和滑坡地表变形监测成果,判定滑坡处于变形演化阶段,评价其发 展趋势《电工圆铝杆 GB/T 3954-2014》,从而定性分析该滑坡的稳定性。 E.1.2在采用位移曲线来判识边(滑)坡体稳定性时,应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 影响,避免因出现偶然的(或暂时的)现象而做出关于边(滑)坡体失稳的错误判断。 E.1.3滑坡地表变形监测过程中,允许临界位移(或速率)值的确定宜采用根据前面已经达到(发 生)过且表现为相对稳定状态时的最大位移(和速率)量,并通过不断修正,作为后来(未来)允许 达到的安全界限,但应结合滑坡体所处的变形阶段做进一步确定。 E.1.4根据地表变形测量绘制的平面位移矢量图(见图E.1)的特征,可对坡体稳定性做出较为准 确的判断。当平面位移矢量方向比较分散,无统一的滑动方向,基本可以确定滑坡尚处于非临滑阶 段;而临滑前的位移矢量方向则大多数平行。同时据此可以圈定滑坡周界

图E.1平面位移量图

E.1.5通常把观测到位移历时曲线分为光滑型、振荡型和阶跃型三类,而由于后两种曲线具有突变 现象,对滑坡变形阶段的判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容易把曲线的每个阶跃都可能被误认为是斜坡演 化已进入临滑阶段。避免这些误判应在时间与位移关系中加强对斜坡的空间演化规律的判断以及加强 外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同时加密观测频率以获得更多监测数据加以判断。 .1.6临界位移速率是指滑坡在端滑过程中逐渐增加速度,直至达到快速滑动时的临界位移速度 在其位移趋势曲线图上存在一个位移极限拐点;目前,位移速率极限值局限于个别滑坡动态监测的经 验值积累阶段(例如,新滩滑坡在位移跟踪监测基础上的成功预报),在理论和实验上仍需要进一步 深索。 E.1.7滑坡位移比判据:滑坡累计位移(△L)与滑坡长度(L)之比(单位长度的位移量),用百 分数表示。相对而言,这更能代表滑坡变形的根本特征

E.2依据深部位移监测对坡体稳定性的判识

.2.1当滑坡累积位移一深度曲线呈“V”型的曲线特征时,表明滑坡或(局部)处于相对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滑坡有向剪切蠕变发展的趋势。 .2.2当滑坡累积位移一深度曲线呈“D”型、“B”型、“r”型的曲线特征时,滑坡已在滑动面

于失稳破坏DB12/T 724.25-2021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25部分:有色金属企业.pdf,滑坡处于滑移失稳阶段。

E.3依据其他因素对坡体稳定性的判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