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EPI 43-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T/CAEPI 43-2022 电絮凝法污水处理技术规程.pdf简介:
"T/CAEPI 43-2022 电絮凝法污水处理技术规程"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CAEPI)发布的一项技术标准。电絮凝(Electric Coag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EC)是一种利用电流在水体中产生絮凝剂,使悬浮物、胶体颗粒等粒子聚集成大颗粒,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污水处理技术。
这个规程详细规定了电絮凝法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操作、设备选型、工艺参数控制、监测与维护、安全与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它旨在保证电絮凝技术的高效、稳定运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内容可能包括电絮凝设备的设计、运行条件的设定、污水处理效果的评估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等。
遵循这项规程,有助于电絮凝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推进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T/CAEPI 43-2022 电絮凝法污水处理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电极连接方式 electrodeconnection
T/CAEPL432022
电极与电源、各电极之间的连接方式,常见的有单极并联和复极串联 3.3.1 单极并联 monopolarelectrodes inparallel connection 电源的正极、负极与各电极交替连接,内部电极间无连接。 3.3.2 复极串联 bipolar electrodes in series connection 电源的正极、负极仅与两端的电极连接,内部电极间无连接。 3.4 电极间距 distance of electrodes 相邻电极表面间的距离,单位为cm。 3.5 电极数量 number of electrodes 电絮凝接触单元中电极的总片(个)数。 3.6 电极有效面积 effectivearea of electrodes 阳极与水接触的面积,单位为m²。 3.7 总电极有效面积 total effective area of electrodes 电絮凝接触单元中电极有效面积之和,单位为m²。 3.8 电絮凝接触时间 contact time of electrodes 通电状态下,待处理水在电絮凝接触单元的水力停留时间,单位为h。 3.9 电极钝化 electrodepassivation 电极表面生成低导电性的化合物,导致阳极溶出离子速度减慢的现象。 3.10 电流密度 current density 电荷流动的密度, 即单位电极有效面积传输的电流,单位为A/m²。
脉冲电流 pulse current 按某一频率快速变化,表现为周期性起伏的冲击电流,由基准值变为较高或较低的值, 之后又快速回到基准值,单位为A。 3.12 脉冲频率 pulse frequency 单位时间内脉冲电流的重复次数,单位为Hz。 3.13 占空比 duty ratio 采用脉冲电源时,单位时间内通电时间所占的比例。 3.14 倒极polechanging 周期性改变电源的输电方向,即倒极前的正极变为倒极后的负极,倒极前的负极变为倒 极后的正极。 3.15 倒极周期 polechangingcycle
两次相邻倒极的时间间隔JC/T 2534-2019 建筑用人造石英石和岗石地板,也称倒极时间,单位为min,
4.1电絮凝法污水处理技术(以下简称“电絮凝”)既可用于污水处理中生化处理的预处理, 也可用于污水深度处理。 4.2电絮凝的构筑物或设备的规模应根据最大设计污水处理量确定。 4.3电絮凝处理水的pH值范围为6~9,采用铝电极时pH值宜为78,采用铁电极时pH 值宜为7~9,若pH值超出相应范围,宜加入酸(或碱)调节进水pH值至电极材料的适用 范围,调节过程中主要设备及运行参数应符合HJ2006中的相关要求。 4.4电絮凝处理水的温度应与整体处理工艺相适应,当待处理水的温度小于10℃时,可适 当调整电流密度、电极间距等参数。 4.5电累凝与其他水处理技术联合使用时,在高程布置上各构筑物之间的水流宜采用重力流 4.6电絮凝的构筑物或设备、连接管道及搅拌装置等应考虑必要的防冻、防腐措施。 4.7电絮凝的固液分离宜使用沉淀的形式完成,沉淀后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脱水后按照国 家相关要求进行处置。
5.1.1电絮凝适宜处理的污染物主要为悬浮颗粒、胶体颗粒,对溶解性污染物,如磷等,也 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5.1.2当待处理水的砂粒含量较高时,电絮凝接触单元应设置预处理设施,按照GB50014的 相关内容执行。 5.1.3当处理规模较小时,各处理单元宜集成并采取成套设备。当处理规模较大时,各处理 单元宜采取钢筋混凝土构筑物。 5.1.4采用电絮凝的厂站的布置、结构、防洪、消防、环保等设计应按照GB12348、GB50014、 GB50069、GB50016等的相关内容执行。 15电毅凝技术流程见图1
5.2电絮凝接触单元
图1电絮凝技术流程图
5.2.1.1电极应便于更换,宜采用平行布置的方式。 5.2.1.2阴极与阳极在形状、面积上应相同。 5.2.1.3电极间距可为1.0cm~3.0cm,当待处理水的电导率较大时,可采用较大的电极间距; 当待处理水的电导率较小时,应采用较小的电极间距。当待处理水的温度小于10℃时,可 适当缩小电极间距。 5.2.1.4水流宜平行经过各极板。
1.4水流宜平行经过各
5.2.1.5电极连接方式宜采用单极并联,也可采用复极串联
5.2.1.5电极连接方式宜采用单极并联,也可采用复极串联。
5.2.1.6电极形状宜为板形,宜采用模块化电极,模块化电极可由多片(个)电极极板构成。 电极的更换周期宜大于一年。当采用其他形式的电极时,若工作原理与板形电极相同,可参 考本标准提出的相关技术要求执行。 5.2.1.7电极材料宜为铝、铁。 5.2.1.8电流密度设计值可为10A/m²~50A/m²,运行时宜为20A/m²~25A/m²;电流密度 在运行时可根据实际的pH值、温度和水的紊动程度或流动状态,在设计值的范围内进行 周整。当待处理水的温度小于10℃时,可适当增大电流。 5.2.1.9电源宜选用脉冲直流电源或直流电源,并应具有恒流或恒压的输出功能。 5.2.1.10电源应具有过流、过热、欠压、缺相、短路等的自动保护功能。 5.2.1.11电源应具备倒极功能,应具备耐受系统倒极时负载突变的能力,倒极时间调节范围 宜为5min~60min。 5.2.1.12脉冲直流电源输出脉冲频率不宜超过10kHz,占空比调节范围应为0~1.0 5.2.1.13电源宜采用安全电压,应符合GB/T3805的规定, 5.2.1.14电源应设置工作和事故状态的检测装置, 5.2.1.15可采用脉冲电源、倒极等措施缓解电极出现的极化、钝化现象,脉冲频率宜为500 Hz~2000Hz,占空比宜为0.3~0.7,倒极时间宜为5min~20min
5.2.2电絮凝接触单元容积
电絮凝接触单元容积的计算见式(1)、(2)、(
V = V1 + V2 Vi= Q×T N× Fo× V2 = 1000
式中: V一一电絮凝接触单元容积,m3; V1——电絮凝接触单元的有效容积,m3; V2—总电极体积,m3; Q—设计流量,m3/h; T——电絮凝接触时间,即待处理水在电絮凝接触单元的停留时间,宜取为0.1h~0.2h;
N一一极板数量,片(个); Fo——电极有效面积,m²; s电极厚度,宜取为5mm~10mm
5.2.3电极电流的确定
5.2.4总电极有效面积
极有效面积应依据电极电流和电流密度进行计算
量应依据总电极有效面积和电极有效面积进行计
5.2.6电极电压的确定
5.2.6.1电极对间的电压
当电极以单极并联方式连接时:
当电极以复级串联方式连接时:
的电压,即两相邻电极间的压降,计算见式(
Uo= Eo +n +( 100K · o
5.2.6.2电极电压
应根据5.2.3和5.2.6计算结果选择电絮凝电源参数,计算见式(12)、(13)
I一F安XI U搬=F安×(U+IXR线路)
5.3.1应设置搅拌装置,可采用水力搅拌、机械搅拌或空气搅拌等方式,以铁为电极材料时 宜采用空气搅拌。
DB3502Z 028.3-2013 电梯安全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规范 第3部分 采集系统和政府监察平台的通信协议.pdfT/CAEPL43=2022
分离采用沉淀的方式,主要设计参数可参照HJ2
5.5.1待处理污泥量应根据设计流量、悬浮物浓度、絮凝离子浓度等参数进行计算。有条件 时应结合试验结果等进行确定。 5.5.2待处理污泥量的计算,见式(14)
5.5.3污泥处理的工艺流程应根据污水处理厂(站)所采用的工艺等确定GB∕T 14782-1993 平地机技术条件,具体技术要求按 照GB50013、HJ2006中的规定执行。当电絮凝技术结合其他水处理技术共同使用时,产生 的污泥可与其他水处理技术产生的污泥合并处理
6.1池体可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处理规模较小时,宜采用钢结构罐体,加工要求 可参照NB/T47003.1和HJ/T267的相关规定;处理规模较大时,宜采用钢筋混凝主池体 6.2电絮凝技术相关设施或设备的防腐设计及施工应满足GB50726及GB/T50046的要求。 6.3各单元建(构)筑物池体以及所采用的材料、设备与连接管道应具有相应的耐酸碱腐蚀 和抗氧化腐蚀能力。当所用药剂腐蚀性不强时,可采用耐酸水泥砂浆。当所用药剂腐蚀性较
强时,可采用涂衬环氧玻璃钢、辉绿岩、耐酸胶泥贴瓷砖或聚氯乙烯板等 6.4污水输送管道和管件可采用防腐的金属、聚乙烯、聚丙烯或聚氯乙烯材质。药液输送管 应设置必要的过滤器,防止计量泵和管路堵塞。电絮凝技术系统的其他要求,可参照HJ2006 的相关要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