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1122—2022 桥梁基桩检测技术规程.pdf

DB12T 1122—2022 桥梁基桩检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7204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2T 1122—2022 桥梁基桩检测技术规程.pdf简介:

"DB12T 1122—2022 桥梁基桩检测技术规程"是中国北京市的地方标准,专门针对桥梁工程中的基桩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个规程的全称可能为"北京市地方标准:桥梁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DB12T 1122—2022"。

这个规程的主要内容可能包括基桩的选取原则、检测方法(如静力触探、超声波检测、钻芯法等)、检测设备的要求、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与验收等。它旨在保证桥梁基础的稳定性,防止由于基桩质量问题导致的桥梁安全问题,确保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具体的规程内容可能会根据桥梁建设的实际情况、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定期更新和修订。对于进行桥梁基桩检测的相关人员,遵守这个规程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

DB12T 1122—2022 桥梁基桩检测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DB12/T11222022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激振设备和传感器,检查测试系统各部分之间是否连接良好, 确认整个测试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桩头应凿除浮浆至新鲜坚硬混凝土,桩顶面平整、密室,宜用打磨机将测试点和激振点磨平; 一应测量并记录桩顶截面尺寸; 预制桩的检测应在相邻桩施 完成后进行

7.3.2测试参数的设定CJT133-2012 IC卡冷水水表,应符合下列规定

时域信号记录的时间长度应在2L/c时刻后延缓不少于5mS,频域信号分析的频率上限应不小 于2000Hz; 一一设定桩长应为被检桩桩顶至桩底的实际施工桩长 一桩身波速可根据本地区同类型桩的测试值初步设定; 采样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和频域分辨率合理选择,时域信号采样点数不宜 少于1024点。

7.3.3传感器的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安装传感器部位的混凝主应平整,传感器安装应与桩面垂直,用耦合剂粘结时,应具有足确 的粘结强度; 激振设备宜通过现场对比试验选定。短桩或浅部缺陷桩的检测宜采用窄脉冲低能量激振;长 桩、大直径桩或深部缺陷桩的检测宜采用宽脉冲高能量激振,也可采用不同的锤垫来调整激 振脉冲宽度:

7.3.4信号的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混凝土灌注桩,激振点宜选在桩中心,传感器宜安装在距桩中心2/3半径处,且距离桩的 主筋不宜小于50mm。当桩径小于1000mm时不宜少于2个测点,当桩径大于等于1000mm时应 设置3~4个测点,测点宜以桩心为申心对称布置; 一对混凝土预制桩,当边长或桩径小于600mm时不宜少于2个测点,当边长或桩径大于等于600ml 时不宜少于3个测点; 一一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激振点、检测点和桩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宜为90°,且不应少于2个 测点。当法兰盘与桩身混凝土之间结合紧密时,可以不进行处理。若有损裂现象,则需用电 锯或电砂轮将其截除磨平,将传感器安置于管壁中间部位进行检测; 各测点的重复检测次数不应少于3次,且检测波形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一当干扰较大时,可采用信号增强技术进行重复激振,提高信噪比。当信号一致性差时,应分 析原因,排除人为和检测仪器等干扰因素,重新检测;

一对存在缺陷的桩应改变检测条件重复检测,相互验证

7.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DB12/T11222022

.4.1桩身完整性分析宜以时域曲线为主,辅以频域分析,并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桩型、施工记 录和波形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判

7.4.2桩身波速平均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桩长已知、桩端反射信号明显时,选取相同条件下不少于5根1类桩的桩身波速按下式计 算其平均值:

Cm ==n=1 C,**

式中:Cm一一桩身波速平均值(m/s); Ci一一第根桩的桩身波速计算值(m/s); L一一测点以下桩长(m); △T一一时域信号第一峰与桩端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Af一一幅频曲线桩端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计算时不宜取第一与第二峰; n一一参加波速平均值计算的基桩数量(n≥5)。 当桩身波速平均值无法按上款确定时,可根据本地区相同桩型及施工工艺的其他桩基工和 测试结果,并结合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与实践经验综合确定。 4.3桩身缺陷位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7.4.3桩身缺陷位置应按下列公式

式中:x一一测点至桩身缺陷之间的距离(m)

DB12/T11222022

表5桩身完整性判定表

超过有效检测长度的超长桩,其测试信号不能明确反映桩身下部和桩端情况; 一一因地层和施工工艺原因引起的桩身截面渐变或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的混凝土灌注桩; 一一当桩长的推算值与实际桩长明显不符,且又缺乏相关资料加以解释或验证; 实测信号复杂、无规律或呈现低频大振幅衰减振动,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桩身完整性分析和 评价; 一一对于预制桩,时域曲线在接头处有明显同相反射,无法对其判定是断裂错位还是接桩不良。 4.6对于嵌岩桩,当桩端反射信号为单一反射波且与链击脉冲信号同相时,应结合桩底基岩的属性 桩工艺综合分析其原因,必要时采取钻芯法、静载试验或高应变法核验桩端嵌岩情况。 4.7预制桩在正常的桩底反射前出现与入射波同相异常反射时,应分析是否存在接桩部位;当无沟 其进行准确评判时,应结合其他检测方法综合评判桩身完整性。 48检流报生除应链合本机程47冬规定处宣包托下列内究

a)桩身波速取值; b)桩身完整性描述,包括缺陷位置、桩身完整性类别; c)时域曲线图,并注明桩底及桩身缺陷反射位置

.1超声波法包括跨孔声波透射法和单孔声波

8.1.4超声波检测管堵管的处理办法:

DB12/T11222022

对于只有一根检测管无法通管的特殊墩台桩基,可在堵塞的检测管周围15cm范围内钻芯 用钻芯孔进行复测评定;对于两根及以上检测管无法通管的,宜采用钻芯法检测评定; 对于无法通管的基桩,由检测单位采用适合方法综合评定,

8.2.1检测系统应由径向换能器、声波发射、接受放大、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显示及存储部分组成。 8.2.2检测仪应具有波形实时显示和声参量自动判读功能。当采用单孔声波折射法检测时,应具有 发双收功能

接收放天器的频带宽度为5kHz~200kHz,增益分辨率不应小于0.1dB,放大器的噪声有效值 不大于10μV;仪器动态范围不小于100dB,测量误差小于1dB; 一声时测量范围大于2000μs,分辨率优于1μs,测量误差不应大于2% 采集器模一数转换精度不低于8bit,采样频率不小于10MHz,最大采样长度不应小于8kB。

径向水平面应无指向性; 谐振频率宜大于25kHz; 在1MPa水压下能正常工作:

径向水平面应无指向性; 谐振频率宜大于25kHz; 在1MPa水压下能正常工作:

DB12/T11222022

一收、发换能器的导线均应有长度标注,其标注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0mm; 一接收换能器宜带有前置放大器,频带宽度宜为5kHz~60kHz; 单孔检测采用一发双收一体型换能器,其中发射换能器至接收换能器的最近距离不应小于 300mm,两接收换能器的间距宜为200mm

8.3.1声测管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桩径小于1000mm时,应理设不少于2根管;当桩径大于或等于1000mm且小于或等于1600ml 时,应埋设不少于3根管,按等边三角形均匀布置;当桩径大于1600mm且小于2500mm时, 应埋设不少于4根管,按正方形均匀布置;当桩径大于或等于2500mm时,应增加声测管的数 量; 声测管宜采用金属管,其内径应比换能器外径至少天15mm,壁厚不宜小于2mm,保证足够的 径向刚度;当对换能器加设定位器时,检测管内径可比换能器外径大20mm;管的连接宜采用 螺纹连接或套管焊接等工艺,光滑过渡且不渗漏; 声测管应牢固焊接或绑扎在钢筋笼的内侧,且互相平行、定位准确,并通长理设至桩底,管 口宜高出桩顶面100mm以上: 一声测管管底应封闭,管口应加盖或者堵头,管身不得有破损,管壁不得有油污,管内无异物 声测管在钢筋笼上有效固定,声测管呈对称形状布置,宜以路线前进行方向的顶点为起始点 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编号,每两根编为一个部面(图3)

8.3.2检测前的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声测管内应灌满清水,且保证畅通: 标定超声波检测仪发射至接收的系统延迟时间to; 准确量测声测管管径和壁厚,测量精度为±0.1mm,测量桩头处声测管外壁相互之间的距离, 测量精度为±1mm;

DB12/T11222022

利用钻芯法孔道进行检测时,取芯孔的垂直度误差不应大于0.5%,检测前应进行孔内清洗。 在检测开始前或检测过程中,应避免如强电流、磁场或与检测信号频率相当的其他振动干扰 3.3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将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按照深度标记分别置放于待测检测剖面的两个声测管中;当被检桩 有三根及三根以上声测管时,应将每两根声测管编为一个检测剖面,分别进行检测; 一平测时,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始终保持相同深度;斜测时,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始终保 持固定高差(图4):

利用钻芯法孔道进行检测时,取芯孔的垂直度误差不应大于0.5%,检测前应进行孔内清洗。 在检测开始前或检测过程中,应避免如强电流、磁场或与检测信号频率相当的其他振动干扰

8.3.3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将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按照深度标记分别置放于待测检测剖面的两个声测管申;当被检桩 有三根及三根以上声测管时,应将每两根声测管编为一个检测剖面,分别进行检测 平测时,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始终保持相同深度;斜测时,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始终保 固定高差(图4)

图4平测、斜测示意图

测点间距宜为100mm,发射与接收换能器应以相同标高同步升降,其累计相对高差不应大于 20mm,并随时校正。提升过程中应保持缓慢提升,确保测试波形的稳定性,提升速度不宜超过 0. 4m/s; 一一检测中,应实时显示和记录接受信号声参量,同时应存储各测点包含首波的波形或波列 在同一根桩各检测部面的平测和斜测过程中GB∕T 16411-2008 家用燃气用具通用试验方法,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之间的距离和中点连线 的水平夹角、声波发射电压和仪器设置参数应保持不变。 4对桩身质量可疑部位,应采用加密测点、交叉斜测、扇形扫测、CT影像技术等方式进行复测禾 密测试,进一步确定缺陷的位置和空间分布范围。

8.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8.4.1声时的修正值应按下式计算:

DB12/T11222022

式中:t,一一声时修正值(μs); D一一声测管外径(mm); d一一声测管内径(mm); d一一换能器外径(mm); Vt一一声测管壁厚度方向声速值(km/s),对钢质声测管,波速一般可取6000m/s; w一一水的声速值(km/s),20℃时水的声速可取1480m/s。 8.4.2声时、声速和声速平均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t一一声时值(μs); ti一一超声波第i测点声时值(μs); to一一声波检测系统延迟时间(μs): t一一声时修正值(μs));

TBT304-2011 机车用总风缸13. Vi Vm=Zr

13. Vi Um=En

DB12/T1122202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