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5553-2022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技术规范.pdf

DB13/T 5553-2022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7134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T 5553-2022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技术规范.pdf简介:

DB13/T 5553-2022 是河北省地方标准,其全称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技术规范》。这个规范主要针对小流域(通常是指具有明显水源补给和径流汇流特征的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指导。

该规范强调生态清洁的小流域治理应遵循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科学管理的原则,涵盖了小流域的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具体内容可能包括流域内的土地利用规划、植被恢复、污染源控制、雨水收集利用、水质监测与管理、生态廊道建设等。

通过该规范,可以指导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提高治理效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它是推动我国小流域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

DB13/T 5553-2022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集雨水池位置选择在靠近道路或上游有一定集水区的低凹处,岩性良好、来水量大、工程 量小、施工方便、便于使用的位置,有节水灌溉条件的区域应优先考虑。 集雨水池的容量应根据坡面径流量确定,单池容量宜为50m~100m。 集雨水池宜采用地下式或半地下式两种型式,且满足防冻防渗要求。 集雨水池不能离沟头、沟道太近,以防止渗水引起塌。 必要时集雨水池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以确保人畜安全。 在集雨水池进水口的上游附近宜布设沉砂池,沉砂池设拦污栅。排水沟排出的水先进入沉 砂池,泥沙沉淀后,再将清水排入集雨水池中。沉砂池的具体位置,应根据当地地形条件 和工程条件确定,可以紧靠集雨水池,也可以与集雨水池保持一定的距离,

7.10.2集雨水池主要建筑物

a)应根据当地地形和集雨水池容量,确定集雨水池的形状、面积、深度。建筑材料可选用浆 砌石、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砖等砌筑。池体形式可采用矩形或圆形, 集雨水池宜专设进水口和溢洪口,当集雨水池进口不是直接与坡面排水渠终端相连时,可 布设引水渠,其断面与比降设计,可按照坡面排水沟的要求执行。 集雨水池安全超高宜取0.2m。 沉砂池一般为矩形,宽宜取1.0m~2.0m,长宜取2.0m~4.0m,深宜取1.0m~2.0m。 沉砂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可参照集雨水池进水口尺寸设计,并应做好石料衬砌

DBJ∕T 13-83-2013 福建省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7.10. 3集雨水池工程设计

7.10.4集雨水池工程施工及管理

7. 11. 1通用要求

a)水窖宜布置在村旁、田间道路旁或沟边有足够地表径流来源的地方,可以采用天然集流面 或修建人工集流面汇集雨水。 b 窖址应避开填方和易滑坡地段,应有深厚坚实的土层或建在不透水基岩上,距沟头、沟边 20m以上,距树木10m以上,两窖外壁间隔距离大于4m。 C 布设在果园和耕地附近,有滴灌配套设施的的水窖,应与所控田块有一定高差,比设计灌 溉地块高2m~3m。 d 常用的水窖有井式水窖和瓶式水窖。水窖窖身结构型式一般采用圆柱形或矩形,窖口采用 圆台形。 e)水窖的容量应根据汇流面积和地表径流量确定,宜为10m~30m

7.11.2水窖结构形式

7. 11. 2. 1并式水窖

1/1 2 旱窖(不蓄水部分):上部与窖筒连接,深2m~3m。直径向下逐步放大,到散盘处 直径3m~4m。 3) 水窖(蓄水部分):深3m~5m,从散盘处向下,直径逐步缩小,到底部直径2m~ 3m b) 地面建筑物由窖口、沉砂池和进水管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尺寸如下: 1)窖口:直径0.6m~0.7m,用砖或石砌成,高出地面0.3m~0.5m。 2) 沉砂池:位于来水方向路旁,距窖口4m~6m。池体呈矩形,长2m~3m,宽1m~ 2m,深1.0m~1.5m。矩形或方形结构,采用砖砌、石砌或混凝土结构。 3) 进水管:圆形,直径0.2m0.3m,安装在沉砂池从地表向下深约2/3处,以1:1坡 4) 度向下与旱窖相连

7. 11. 2. 2 瓶式水离

a)瓶式水窖由窖口、窖身组成,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 1)窖口,直径0.5m~0.7m,混凝土结构,供取水用。 2)窖身,窖身一般为圆形结构,直径2.0m,窖身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窖身的深度可根 据水窖的容量而定。 b 配套建筑物包括沉砂池、进水管。 1)沉砂池:位于来水方向、距窖口4m~6m处。池体呈矩形,长2m~3m,宽1m~2 m,深1.0m~1.5m,混凝土结构。 2) 进水管:圆形,直径0.2m~0.3m,安装在沉砂池从地表向下深约2/3处,以1:1坡 度向下与窖身相连。

7. 11. 3 水窖工程设计

7.11.4水窖工程施工及管理

7. 12. 1通用要求

作业路应能满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交通要求,并与村级道路、农业生产道路及生态林防火 隔离带结合修筑。 坡面田间作业路可采用土质、砂石等路面,村庄内主干道可采用混凝土路面,铺筑混凝土 厚12cm~20 cm。

7.12.2坡面作业路工程设讯

a)路面宽一般为2.5m~4.0m,应在转弯段及通视段相隔适宜长度设错车台。最大纵坡应视 工程区的地形、路面材料而定,一般不超过9%~11%,最大不宜超过15%,暴雨多发区最大 纵坡不宜超过9%;纵坡不超过15%的地段,道路采用斜线形;纵坡超过15%的路段,采取 “S形盘旋而上。道路转弯半径应大于8Ⅱ 6 作业路应设置排水沟,条件许可的可进行衬砌防护,排水沟与坡面径流截排工程相结合。 平缓路段道路中间比道路两侧略高,应在两侧设排水沟;在坡面有来水的路段道路外侧比 内侧略高,应在内侧设排水沟,断面尺寸应能够安全排走道路本身及周边汇水面积的10a 遇6h最大降雨的产流量

7.12.3作业路工程管理

7. 13. 1通用要求

DB13/T55532022

。水源的水量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要求。 b) 根据灌溉水源条件,确定节水灌溉地块范围和灌溉面积。 c)根据水源供水量、植物需水量,进行水量平衡分析,明确灌溉方式和灌溉技术

7. 13. 2 水泵选型

根据灌溉地块形状、灌溉制度及灌溉流量,确定管道布置形式及干、支、毛管道直径,明确 材料类型。

7.14. 1通用要求

根据坡面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护坡类型。 结合工程位置,在保证工程安全性、稳定性、景观性、生态性、自然性和亲水性协调统 的条件下,选择护坡的形式。 护坡一般分为植物护坡、工程护坡、综合护坡等类型。

a 植物护坡适宜布置在坡度缓(坡度小于1:2)的土质坡面。 b 坡比小于1:1的土质边坡,可采用种草护坡。宜选用生长快、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大的草 种,应尽可能采用多草种混播。 坡比小于1:2.5,土层厚度大于30cm的土质坡面,可采用造林护坡。应选用乡土树种,采 用深根性和浅根性相结合、乔灌草混交方式。 d)植物裁植1~2年内,应进行必要的抚育管理

7. 14.3工程护坡

工程护坡宜布置在坡度陡(大于1:1)、易遭受水流冲刷的地段, 工程护坡可采用浆砌石护坡、干砌石护坡、混凝土护坡、铅丝笼护坡等形式。

7. 15. 1通用要求

根据村庄规划及村庄环境现状,确定村庄美化措施,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丰富村民文化泪 动,强化乡村文化风貌。 村庄美化应体现乡村与地域特色,工程措施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海绵 城市建设技术,植物措施宜与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措施等相结合,促进雨水利 用。

7.15.2村庄美化措施

7. 16. 1通用要求

7.17村庄生活污水处理

7. 17. 1通用要求

a 应根据村庄规模、经济条件、处理场地条件、住户分布密度和区位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选 择污水处理模式、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 b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应优先考虑资源化。处理水宜利用村庄的自然条件,景观周边沟渠、水 塘、土地等方式进一步处理后排入受纳水体,并应符合相关标准。 c)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除满足水质改善的要求,还应注重与环境协调一致。 d)生活污水处理构筑物应符合相关规范,并满足防水、防渗等要求,严禁污染地下水

7.17.2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a 根据服务范围、人口、人均用水量和产生的污水量,确定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污水处 理规模应在满足项目区现有排放量的基础上,考虑远期发展。 污水处理工艺应进行方案必选,选择技术成熟、生态高效、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的工艺,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 C 应明确污水处理设施场址、规模、工艺、设计进出水水质,以及主要构筑物的类型、数量、 结构形式、尺寸和主要设备型号、规格、数量及技术参数等。 d 依据服务范围、地形、土地利用性质和设计规模等,确定污水管道布置、干支和入户管道 直径和管道材料类型。 e 污水收集、处理应符合GB50014要求,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应执行相关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鼓励进行再生水回用

DB13/T55532022

3.1.1应在治理前、治理中及治理完成后开展监测,便于对比分析治理前后监测数据,进行治理效 益评价。 3.1.2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定期开展监测,监测项目的实施进度、工程质量及规格等。 3.1.3大暴雨发生后,应及时调查监测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人居环境、水质水量、工程受损及洪 水灾害情况等。

8.2水土保持措施监测

3.2.1监测各项水主保持措施的变化情况,包括数量、质量及规格等。 3.2.2采用无人机并结合实地调查为手段开展监测。 3.2.3对重点工程,应以拍摄影像资料为手段,监测重点工程的实施过程及效益情况;拍摄地点、 拍摄方向、拍摄时间及拍摄频次等应相对固定,使影像资料能直观反映工程前、实施中及实施后的 发展变化情况

8.3坡面土壤侵蚀监测

8.3.1有条件的小流域可在坡面建设长期或临时径流场GB 51137-2015 电子工业废水废气处理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观测坡面水土流失量,或借鉴相邻小流域 坡面径流场的观测资料, 8.3.2条件不允许的小流域应根据坡面地块立地条件的变化,宜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坡面水土流失量

8.4面源污染及人居环境监测

8.4.1采用调查、访问等方式,监测流域内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 8.4.2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小流域污染源种类、数量进行调查监测。

8.5.1有条件的可在小流域出口建设卡口站实施监测。 8.5.2水质采样、监测应符合SL219规定;流量观测应符合GB50179规定。 8.5.3汛期(6月至9月),每月中旬采样1次,大雨(日降水25mm以上)后加采一次;非汛期5 月中旬和10月中旬各采样1次。

8.6.1采用实地调查、访问的方法进行治理效益监测。 8.6.2治理效益监测包括水土保持基础效益(保水、保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 合减污效益,计算方法应符合GB/T15774规定。

8.7.1应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小流域出口水质等方面进行评 价。

3.7.1应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小流域出口水质等方面进行评

中建四局工程总承包(EPC)管理基础培训—建造管理课件DB 13/T 5553202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