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建筑消能减震装置通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docx简介:
"建筑消能减震装置通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是一份针对建筑设计中消能减震技术的行业标准或规范的草案。消能减震装置主要用于建筑物,以减少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冲击,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这份征求意见稿可能包括了消能减震装置的选型、设计、安装、测试、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如装置的性能参数、适用范围、安装位置、连接方式、抗震效果验证方法等。它旨在为建筑行业的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确保消能减震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征求意见稿阶段意味着这份标准还在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专家、行业组织、相关企业等多方的讨论和反馈,以期达到科学、合理、实用的标准制定。待征求意见期结束后,可能会根据收集到的意见进行修订,最终形成正式的技术标准。
建筑消能减震装置通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docx部分内容预览:
黏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要求
电涡流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要求
黏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要求
金属屈服型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在设计位移幅值下循环加载30圈配电柜安装基本步骤及要求,93页可下载!.pdf,阻尼器应具有稳定的滞回曲线形状,设计承载力下降率不应在大于15%,且滞回曲线面积减少率不应大于15%。摩擦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应符合表10的规定。
黏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应符合表11的规定,电涡流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应符合表12的规定,黏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应符合表13的规定。
摩擦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
黏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
电涡流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
黏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
金属屈服型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在盐雾试验后应目测无腐蚀,摩擦阻尼器的耐久性应符合表14的规定。
黏滞阻尼器的外观应目测无锈蚀、无渗漏。
黏弹性阻尼器的耐久性包括老化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应符合表15的规定。
当屈曲约束支撑的核心元件采用碳素结构钢时,其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指标按GB/T 700的相关规定进行检测;当屈曲约束支撑的核心元件采用合金结构钢时,其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指标按GB/T 3077的相关规定进行检测。摩擦阻尼器摩擦材料的性能试验应按附录A的要求进行。
黏弹性阻尼器橡胶类黏弹性材料的性能要求应按表16的规定进行试验。
橡胶类黏弹性材料材料性能试验方法
阻尼器的外观质量采用目测或借助放大镜等辅助工具检测;焊缝的外观质量按GB/T 50205的规定进行。
阻尼器的外形尺寸采用直尺、游标卡尺等常规量具检测。
阻尼器的相关试验在标准环境温度(23℃±2℃)下进行,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参数按附录B的规定,阻尼器的试验加载装置及步骤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金属屈服型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表17的规定,摩擦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表18的规定。
黏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表19的规定,电涡流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表20的规定,黏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表21的规定。
其他类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应根据其耗能机理确定,在控制位移情况下,参照速度相关型阻尼器的要求进行检测。
力学性能试验报告模板见附录D。
金属屈服型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摩擦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黏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电涡流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黏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金属屈服型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的往复加载次数相关性试验应以设计位移作为加载位移幅值,循环加载30圈,绘制对应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取每圈两个方向上最大承载力的均值作为该圈的设计承载力,分别计算每圈的滞回曲线面积。摩擦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试验应符合表22的规定。
黏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试验应符合表23的规定,和电涡流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试验应符合表24的规定,黏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试验应符合表25的规定。
摩擦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试验方法
黏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试验方法
电涡流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试验方法
黏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相关性试验方法
金属屈服型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的耐久性试验按GB/T 1771的规定进行产品的耐中性盐雾性能测定。当摩擦阻尼器的摩擦材料采用有机材料时,应采用热空气老化试验测试其老化性能,试验条件为100℃,96h,老化试验结束后按7.4.1中的方法检测各项力学性能指标。
粘滞阻尼器和摩擦阻尼器的耐腐蚀性能应按GB/T 1771的规定进行耐腐蚀性测定;粘滞阻尼器的密封性能应采用加压装置,对阻尼器腔体内部加压到1.5倍的最大阻尼力对应的腔体压力,保持30分钟。
黏弹性阻尼器的耐久性试验按表26的规定进行。
黏弹性阻尼器的耐久性试验方法
阻尼器的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阻尼器的出厂检验项目应按表27~表32的规定进行。
阻尼器的型式检验项目应按表27~表32的规定进行。
金属屈服型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的试验项目
电涡流阻尼器的试验项目
黏弹性阻尼器用橡胶类黏弹性材料的试验项目
黏弹性阻尼器的试验项目
出厂检验时,原材料、外观、尺寸、力学性能检验项目应全部合格后方可出厂。若任一件抽样试件的一项性能不合格,该抽样检验不合格。不合格产品不应出厂。
型式检验应由具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检验,每个型号阻尼器数量不少于3件。对于原材料和产品,检验结果应全部符合本文件要求,否则为不合格。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正常生产后,如结构、工艺、材料有较大改变,有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正常生产时,每五年定期进行一次;
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每个出厂阻尼器,应有明显标志,其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基本参数、产品生产执行标准、制造厂名、出厂编号及出厂日期。
外包装明显位置应注明产品名称、规格、体积和重量,有关标志的图式符号可参照GB/T 191的规定。
每个阻尼器的包装应牢固可靠。每箱产品中内应附有产品使用说明、产品合格证、质量检验单、装箱单。
每批出厂阻尼器,应附有随行文件,应包含出厂检验报告和型式检验报告。
阻尼器储存、运输中,应避免暴晒、雨淋、雪浸,并应保持清洁。严禁与碱、酸、油类、有机溶剂等影响阻尼器质量的物质相接触,并距离热源1m以上,运输过程中不应磕碰、超高码放。
阻尼器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严禁拆卸,且应贮存在干燥、通风、无腐蚀性气体的场所。
消能减震装置施工及维护要求见附录E。
(规范性) 摩擦副性能试验方法
摩擦副应为长100mm,宽75mm,厚5mm的矩形平板。对磨件采用不锈钢板时,不锈钢板应符合5.1的要求。应注意避免摩擦面粘上油、水、污渍或破损。板式摩擦阻尼器摩擦副性能测试示意图件图A.1。
图A.1 板式摩擦阻尼器摩擦副性能测试示意图
蠕变试验按下列规定进行:
试验开始前,分别测量2块摩擦材料的厚度h1和h2,按式(A.1)计算摩擦材料总高度h0;
将试验各部件按图A.1进行安装,将预紧螺栓采用扭矩扳手按3%的设计扭矩拧紧,在常温(23±5)℃条件下,用千分尺测量试件高度H0,再将预紧螺栓按100%的设计扭矩拧紧再次测量试件高度H。按图A.1所示三处附近各取对称的两点进行测量,取六点的平均值作为试件高度;
静置3h后,每隔1h用6只千分表测量试件高度变化值,直至48h。由3h~48h试件高度变化值,按式(A.2)计算每个小时试件高度变化的平均值Δh:
H3——第3小时试件高度,单位为毫米(mm);
H48——第48小时试件高度,单位为毫米(mm)。
磨耗试验按下列规定进行:
试验开始前,将摩擦材料试块称重;
将试验各部件按图A.1进行安装,将预紧螺栓采用扭矩扳手按3%的设计扭矩拧紧;
开始试验,采用正弦波形式的位移控制加载,加载幅值为50mm,采用正弦波形式的位移控制加载,加载速率采用峰值速度为100mm/s对应的频率,累积滑动距离30m,试验后对摩擦材料进行称重。并按式(A.3)计算磨损率:
η——磨损率,以百分率表示;
m0——试验前摩擦材料的重量,单位为克(g);
m1——试验后摩擦材料的重量,单位为克(g)。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试验概况。试验设备、试验温度、试验试件规格、试验荷载等。
试验过程描述。试验中如有异常情况发生,应详细描述异常情况发生的过程。
试验结果分析。记录试件高度变化,计算蠕变压缩变形;记录重量磨损情况,计算磨损率;记录试验后摩擦面和对手摩擦面的表面情况。
筒式摩擦阻尼器摩擦副性能测试用试件如图A.2所示。制好的试样应注意避免摩擦面粘上油、水、污渍或破损。
1——外筒(与摩擦材料连接);
ti——试件筒体总厚度,i=1,2,3,4,5,6。
图 A.2 筒式摩擦阻尼器摩擦副性能测试示意图
蠕变试验按下列规定进行:
试验开始前,测量摩擦筒厚度作为摩擦材料试样厚度t0,测量位置可参考图A.2中t1~t6标注位置,取6个点的平均值;
将试验各部件按图A.2进行安装,将预紧螺栓采用扭矩扳手按3%的设计扭矩拧紧,在常温(23±5)℃条件下,用千分尺测量试件厚度T0,再将预紧螺栓按100%的设计扭矩拧紧再次测量试件厚度T。按图A.2所示在同一截面上每隔60°测量试件总厚度,并取这6个点的平均值作为试件厚度;
静置3h后,每隔1h用6只千分表测量试件厚度变化值,直至48h。由3h~48h试件高度变化值,按式(A.4)计算每个小时试件高度变化的平均值Δt。
T3——第3小时试件厚度,单位为毫米(mm);
T48——第48小时试件厚度,单位为毫米(mm)。
磨耗试验按下列规定进行:
试验开始前,将摩擦材料部件称重;
将试验各部件按图A.2进行安装,将预紧螺栓采用扭矩扳手按3%的设计扭矩拧紧;
开始试验《节水灌溉工程验收规范 GB/T50769-2012》,采用正弦波形式的位移控制加载,加载幅值为50mm,采用峰值速度为100mm/s对应的频率,累积滑动距离30m,试验后对摩擦材料进行称重。并按式(A.3)计算磨损率。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试验概况。试验设备、试验温度、试验试件规格、试验荷载等。
试验过程描述。试验中如有异常情况发生NBT 10354-2019标准下载,应详细描述异常情况发生的过程。
试验结果分析。记录试件厚度变化,计算蠕变压缩变形;记录重量磨损情况,计算磨损率;记录试验后摩擦面和对手摩擦面的表面情况。
(规范性) 消能减震装置性能技术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