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EPI 32-2021 全尾砂膏体充填关键设备技术要求.pdf简介:
"T/CAEPI 32-2021" 是一个特定的技术标准或者指南,但没有具体的公开信息,因此我无法为你提供详细的"全尾砂膏体充填关键设备技术要求"的简介。"全尾砂"通常是指在矿产开采过程中,尾矿经过处理后的细粒级产物,"膏体充填"是使用这种膏体作为填充材料,用于矿山巷道的支撑和填充,以提高采矿效率和安全性。
这类技术要求可能包括设备的性能参数(如压力、流量控制、稳定性等)、设备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操作简便性、环保性、维护性、自动化水平等。它可能涉及到关键设备如膏体充填泵、输送管道、搅拌设备、计量系统等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要求。
为了获取详细的技术要求,建议你查阅该标准原文或者联系相关的行业专家或者标准制定机构。
T/CAEPI 32-2021 全尾砂膏体充填关键设备技术要求.pdf部分内容预览:
5.2.2技术参数要求
深锥浓密机技术参数要求见表1
表1深锥浓密机技术参数要求
5.3.1.1应能通过强制搅拌作用将充填混合集料中的胶凝材料及其他微细颗粒的絮团结构充分打散, 确保这些颗粒充分湿润或水化。 5.3.1.2 2各润滑点应能方便加注润滑油和润滑脂。强制式卧轴膏体搅拌机轴端密封部位润滑供油应 通畅。 5.3.1.3 应具有清洗装置。 5.3.1.4 应有适于起吊的吊耳装置及起吊标识。 5.3.1.5 应有除尘、通风透气接口。 5.3.1.6 膏体搅拌机的轴端密封应确保工作时料浆不泄漏。 5.3.1.7 传动系统应运转灵活,不得有异常声音。 5.3.1.8 对含有粗骨料的膏体进行搅拌时,膏体搅拌机应具有连续调速装置。 5.3.1.9 应配置控制料位的装置。 5.3.1.10 膏体搅拌机上易接触到的工作运动部件、高温部件周围应有防护装置。 5.3.1.11搅拌叶片和衬板应符合IB/T11858的规定
干挂陶瓦及陶板在外装饰工程中施工技术5.3.2技术参数要求
5.3.2.1搅拌槽罐(体)容量应达到设备所标示的公称容量要求。 5.3.2.2 实际搅拌效率应达到设备理论参数的80%以上。 5.3.2.3 应确保有可靠的卸料装置,并具有连续排料的能力。卸料门应启闭自如,无卡料、漏料现象 卸料后的残留率不宜超过3%。 5.3.2.4 负荷超过满工作负荷10%以上时,其动力装置应能在任意位置安全制动, 5.3.2.5可靠性试验工作时间不应小于300h,可靠性试验时的首次故障前工作时间不应小于100h,平 均无故障时间不应小于200h。 5.3.2.6叶片在旋转过程中与搅拌筒底衬板、侧衬板间的间隙不应大于5mm
5.3.2.1搅拌槽罐(体)容量应达到设备所标示的公称容量要求。 5.3.2.2实际搅拌效率应达到设备理论参数的80%以上。 5.3.2.3应确保有可靠的卸料装置,并具有连续排料的能力。卸料门应启闭自如,无卡料、漏料现象, 卸料后的残留率不宜超过3%。 5.3.2.4 负荷超过满工作负荷10%以上时,其动力装置应能在任意位置安全制动, 5.3.2.5可靠性试验工作时间不应小于300h,可靠性试验时的首次故障前工作时间不应小于100h,平 均无故障时间不应小于200h。 5.3.2.6叶片在旋转过程中与揽拌筒底衬板、侧衬板间的间隙不应大于5mm
5.4活塞式膏体输送泵
5.4.1.1应具有清洗输送管道的功能或备有清洗装置。 5.4.1.2含有两组和两组以上动力单元的活塞式膏体输送泵应具备每组动力单元独立工作的能力,以 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5.4.1.3 泵送机构的两个活塞应能同步反向运动,分配阀应与活塞协调动作。 5.4.1.4 S阀形式的活塞式膏体输送泵应具有搅拌正转和反转功能。 5.4.1.5 泵送机构主油缸应有缓冲功能。 5.4.1.6 应具有正泵泵送、反泵泵送和停止泵送功能。 5.4.1.7 应设置符合GB16754规定的紧急停止系统。活塞式膏体输送泵急停后,应能手动复位。 5.4.1.8 应具有泵送能力大小调节等控制、电机电流显示以及自动记录泵送时间的功能。
5.4.2技术参数要求
.2.1泵送物料落度为250mm280mm时,吸人效率应≥85% .2.2整机可靠性试验时间应≥300h。可靠性试验期间,首次故障前工作时间应≥40h;平均无
障工作时间应≥60h:可靠度应≥85%
5.4.2.3分配阀工作时的换向时间应≤0.5S。 5.4.2.4 S阀形式的活塞式膏体输送泵搅拌轴满载与空载转速之比应≥80%。 5.4.2.5 锥阀形式的活塞式膏体输送泵的锥阀与锥阀座的同轴度应≤Φ0.05。 5.4.2.6 输送缸与主油缸活塞杆的同轴度应符合表2要求,
5.4.2.3分配阀工作时的换向时间应≤0.5S。
表2输送缸与主油缸活塞杆的同轴度要求
5.4.2.7 锥阀形式的活塞式膏体输送泵的高度尺寸应满足锥阀油缸检修时的拆装空间要求。 5.4.2.8 液压系统各溢流阀的调定压力不应大于系统规定压力的110%。 5.4.2.9 泵送液压系统在额定流量下,以50%的额定压力工作时,主油缸在换向压力瞬间的冲击值与 50%泵送液压系统的额定压力值之比应≤1.5。 5.4.2.10 液压系统中液压油的固体颗粒污染等级,按GB/T14039的规定分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加入油箱的液压油的固体颗粒污染等级应≤一/18/15; 产品性能试验及抽检时,系统内液压油的固体颗粒污染等级应≤一/19/15。 5.4.2.11 液压系统中的回油过滤器的过滤精度应≤10um。 5.4.2.12 油箱容积制造误差应≤1%。 5.4.2.13 正常工作1h后,油箱内液压油的最高工作温度应≤80℃。 5.4.2.14 出厂检验时系统中液压元件和管路均不应渗油,30min内应无油滴落。 5.4.2.15 液压系统的泵送系统和搅拌装置(S阀泵)中管路、阀、接头和压力表等相关液压元件不应发 生渗油、破损等异常状况, 5.4.2.16电气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T3797的规定,绝缘电阻应≥0.5MQ2。 5.4.2.17 电气系统的外壳防护等级应高于GB/T4208中规定的IP55。 5.4.2.18 交流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应≤42;安全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应≤42;防雷保护接地的接地 电阻应≤10Q。
5.4.3结构和外观要求
5.4.3.1分配阀换向机构应设有密封及润滑装置。 5.4.3.2 水箱容积应能保证每一行程均能清洗和冷却缸体。水箱底部应可靠密封,并设有排水装置。 5.4.3.3 料斗卸料门应密封可靠,运输和工作时密封件不应脱落。 5.4.3.4S阀座与S管之间应设有耐磨套,工作时耐磨套与S管之间不应有相对转动。 5.4.3.5油泵的吸油口应低于油箱液面,油箱应设置便于观察液压油的油位计,油位计应标有最高油位 与最低油位 5.4.3.6油箱内壁应进行防锈处理,油箱内应无脏物及铁屑,油位指示应准确清晰,油位应保持在油位 计的可见位。 5.4.3.7焊缝应符合JB/T5000.3中CS或CK等级的规定。 5.4.3.8涂层表面质量应符合JB/T5946的规定
5.5.1.1主要部件应满足充填环境下设备运行的条件。
5.5.1.2 应其备设备生广过性的数据未果、传输、分析和仔循切能 5.5.1.3 宜为全分布、全开放系统,分布软件宜采用模块化、结构化设计。 5.5.1.4 各系统运行宜能实现一键操作。 5.5.1.5 宜具备实时监测压力、浓度、流量和控制流量、料位等功能。 5.5.1.6 应具有对流量、压力、运行频率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并对故障进行报警的功能 5.5.1.7 系统宜预留20%左右的设备扩展接口,用于设备扩容 5.5.1.8 系统宜具有综合诊断功能,能快速准确识别模块配置错误、模拟量超量程、线路断线等故障,并 自动报告故障。 5.5.1.9 系统通过报表管理软件应实现以下功能: a) 显示充填时间段内信息; b) 查看日报表; ) 查看月报表; d) 查看年报表; e) 充填期间各物料消耗量统计; f 历史趋势统计等
a) 显示充填时间段内信息; 查看日报表; c) 查看月报表; d) 查看年报表; e) 充填期间各物料消耗量统计; 历史趋势统计等
ay 显示充填时间段内信息; b) 查看日报表; c) 查看月报表; d) 查看年报表; e) 充填期间各物料消耗量统计; 历史趋势统计等
5.5.2仪器仪表监测要
自控系统采用的仪器仪表,如流量计、浓度计、料位计等,除根据具体项目指定规格型号外,自控接 口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分体式仪表宜配备二次显示仪表,一体式仪表宜配备表头显示功能; b 仪表至自控系统的连接电缆应为屏蔽电缆; 仪表的测量精度误差应控制在土(0.5%~1%)
5.5.3充填参数自动化调节要求
5.5.3.1对于间歇性搅拌充填系统,系统生产宜实现一键自动启停功能。系统运行过程中,应保证料浆 实际浓度与设定浓度的误差≤土2%。 5.5.3.2对于连续性充填系统,深锥浓密机、膏体搅拌机、活塞式膏体输送泵等设备,应可通过自带的控 制系统实现本地自动控制,也可采用工业以太网方式与中控室互联进行远程控制 5.5.3.3 对于连续性计量充填系统,以下环节应实现自动化调节功能: a) 絮凝剂投加量与尾砂进料量应实现自动闭环调节; b) 底流浓度与稀释水量应实现自动闭环调节; C) 水泥用量与尾砂用量应实现自动闭环调节; d) 骨料用量与尾砂用量应实现自动闭环调节; e) 底流流量与膏体搅拌机料位宜实现自动闭环调节; f) 泵送排量与料浆斗料位应实现自动闭环调节;
力、油位传感器信号异常等
5.6.1蓄能器应设有压力容器警示标志。
5.6.2电气控制系统应有安全保护接地装置。
5.6.2电气控制系统应有安全保护接地装置。 5.6.3电气控制系统应有过载保护装置, 5.6.4设备易接触到的工作运动部件、高温部件周围应有防护装置
DBJ51∕055-2016 四川省高寒地区民用建筑供暖通风设计标准6.1环境适应能力检测方法
低气压检测仅对在高原上(海拔2000m以上地区)使用的驱动装置和液压站进行测试。设备在低 压检测平台中通电工作,在海拔约3000m时,将温度和气压分别降至0℃和70kPa,设备保持通电 作2h.测试过程中.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设备在不通电的情况下放入检测平台中,温度下降到一5℃并保持2h,对设备进行通电测试,恢 室温后再对设备进行一次测试。检测中,设备应能正常工作,测试结果不应超出容差范围,
采用精度为(0.5%十3)数字方用表检测,
度为(0.5%十3)数字万用表检测,电压和频率应
T/CECS 478-2017 砌体房屋钢管混凝土柱支座隔震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6.2功能和性能的检测方法
6.2.1深锥浓密机功能和性能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