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171-2021 近零能耗建筑检测技术标准.pdf

DB32/T 4171-2021 近零能耗建筑检测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881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T 4171-2021 近零能耗建筑检测技术标准.pdf简介:

DB32/T 4171-2021 是江苏省地方标准,全称为《近零能耗建筑检测技术标准》。这是一个针对近零能耗建筑的检测技术规定,近零能耗建筑是指通过高效节能设计和绿色技术,使得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量接近于零或极低的建筑类型。这个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近零能耗建筑的施工过程、运行管理以及检测方法,以确保建筑的能源效率、环境性能和舒适性。

该标准可能包括的内容有:建筑节能设计的评估,如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结构优化、能源系统配置等;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能效设备的安装、保温隔热性能的检查等;建筑运行管理的检测,如能源使用数据的收集、能效分析等;以及检测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如能效检测设备的选择、检测数据的处理和解读等。

通过遵循这个标准,可以确保近零能耗建筑能够达到预定的节能目标,同时也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DB32/T 4171-2021 近零能耗建筑检测技术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6. 2. 3检测方法

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热阻当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数据分析时,应按下式计算,并应使用全 据(24h的整数倍)进行计算:

GB/T 38978-2020 耐火材料 应力应变试验方法(三点弯曲法)K =1/(R, +R+R,)

K =1/(R, +R+R)

1)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检测应在外围护结构保温施工时同步进行。同条件试样所对应的保温 施工部位应由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与检测单位共同商定。 2)施工现场进行同条件试样的保温材料(包括砌体的砌块)、厚度尺寸等应与工程一致。保温 浆料应同条件制作并养护试样。 3)轻质外围护结构可在现场抽取材料、构件,在实验室组装制作试样;自保温隔热砌体墙可 在现场抽取砌块、砂浆,在实验室砌筑试样,并养护干燥。试样构造尺寸应与实物一致。 4)外围护结构热阻检测应按《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执 行;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 护热板法》GB/T10294或《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热流计法》GB/T10295进 行。其他材料可直接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给出的有关参 数。

5)传热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给出的方法计算,也可采 用传热学计算软件计算。

受检部位传热系数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当设计文件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现行标准的规定。 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a) 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应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 b 室外检测时,选择无雨,有云天气或晚上,以排除日光的影响,应在低风速的环境下进行。 当室外风速大于5m/s时,不宜进行检测;室内检测时,应关掉空调等辐射源。 C 检测期间建筑室内外平均空气温差宜大于5℃,与开始检测时的空气温度相比,室外空气温度 每小时变化不宜超过5℃,室内空气温度每小时变化不宜超过+2℃。 d 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宜先从室外开始,进行普测,当发现异常点时对其内外表面进行 检测。 e) 检测开始前至少12h内受检的外表面不应受到太阳直接照射,受检的内表面不应受到灯光的 直接照射。 f)室外空气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5%,空气中粉尘含量不应异常。 检测仪器性能应符合表63.1的要求,

表6.3.1检测仪器性能要求

受检表面同一个部位的红外热像图不应少于2张。当拍摄的红外热像图中,主体区域过小时, 拍摄1张以上(含1张)主体部位红外热像图

a)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应包括外表面热工缺陷检测、内表面热工缺陷检测。 b 检测前宜采用表面式温度计在受检表面上测出参照温度,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发射率,使红外 热像仪的测定结果等于该参照温度;宜在与目标距离相等的不同方位扫描同一个部位,并评 估临近物体对受检外围护结构表面造成的影响;必要时可采取遮挡措施或关闭室内辐射源, 或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检测。 c) 应用图说明受检部位的红外热像图在建筑中的位置,并应附上可见光照片。红外热像图上应 标明参照温度的位置,并应随红外热像图一起提供参照温度的数据。 d 受检外表面的热工缺陷应采用相对面积(中)评价,受检内表面的热工缺陷应采用能耗增加比 (B)评价,应分别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ZA2. TTAx β= 1100% TT 或面积的比值:

a 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当设计文件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现行标准 的规定。 b)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a)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测应在供暖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 b 内表面温度检测应在采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检测时间宜选在最冷月和最热月,且应 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 C)检测仪器性能应符合表6.4.1的要求,

表6.4.1检测仪器性能要求

每个建筑单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房间,抽检量不少于房间总数的5%,且不少于3间;当房间 总数少于3间时,应全数检测。 具有代表性的房间指出现热桥部位温度最低的房间

/ 且距地面或楼面0.7m~1.8m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位置;温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 源的直接影响;室内温度应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宜超过30min。 b 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应设置在外表面为白色的百叶箱内,百叶箱应放置在距离建筑5m~10m 范围内:当无百叶箱时,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应设置防辐射罩,安装位置距外墙外表面宜大 于200mm,且宜在建筑物2个不同方向同时设置测点,超过10层的建筑宜在屋顶加设1~2 个测点。温度传感器距地面的高度宜在1.5m~2.0m的范围内,且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和室外 固有冷热源的影响。温度传感器的环境适应时间不应少于30min。 C 室外空气温度逐时值应取所有测点相应时刻检测结果的平均值。 d 宜采用红外热像仪确定具体热桥部位温度最低处的检测部位。 e 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应对称布置在受检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两侧。 测点布置时,内表面温度传感器连同0.1m长引线应与受检表面紧密接触。 g 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72h,检测数据应逐时记录。 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9,=tai 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

式中:の,一一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 0m一一检测持续时间内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逐时值的算术平均值(℃); tm一一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温度(℃); Iem一一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外空气温度逐时值的算术平均值(℃); tde一一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应根据具体设计图纸确定或现行标准的规定采

在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且 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按60%计算。 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6. 5. 1检测条件

受检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所在房间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直射到围护结构外表面的阳光在 白天不应被其他物体遮挡,检测时房间的窗应全部开启。 内表面最高温度检测应在围护结构施工完成12个月后进行。 检测期间室外气候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开始前2天应为晴天或少云天气, 2)检测日应为晴天或少云天气,水平面定的太阳辐射照度最高值不宜小于当地夏季太阳辐射 最高值的90%。 3)检测日室外最高逐时空气温度不宜低于当地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2.0℃。 4)检测日工作高度处的室外风速不应超过5.4m/s。 检测仪器性能应符合表6.5.1的要求

受检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所在房间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直射到围护结构外表面的阳光在 白天不应被其他物体遮挡,检测时房间的窗应全部开启。 内表面最高温度检测应在围护结构施工完成12个月后进行。 检测期间室外气候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6.5.1检测仪器性能要求

6. 5. 2检测数量

a)每个单位工程的外墙至少抽查3处,屋面和东、西外墙每处各一个检查点。 b)当一个单位工程外墙有2种以上节能保温做法时,每种节能做法的外墙应抽查不少于3处。 c)每处一个检查点应是内表面最高温度最不利处。

a)检测时应同时检测室内外空气温度、受检外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温度、室外风速、室外水平面 太阳辐射照度。白天太阳辐射照度的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应大于15min,夜间可不记录。 当受检建筑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30m²时,应设置两个测点。测点应设于室内活动区域, 且距地面或楼面0.7m1.8m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位置;温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 源的直接影响;室内温度应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宜超过30min。 C 室外空气温度检测应符合本标准第6.4.3条第2、3款的规定。 d 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应对称布置在受检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两侧,与热桥部位的距离应大 于墙体(屋面)厚度的3倍以上。 每侧温度测点应至少各布置3点,其中一点应布置在检测面中央的位置。 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4h。 内表面逐时温度应取内表面所有测点相应时刻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①;一一第i时刻,围护结构内表面逐时温度的平均值 .,一一第i时刻,围护结构内表面第j个测点的温度值(℃); 一一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测点数量。 h)围护结构内表面逐时最高温度、夏季室外逐时最高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①wmax一一围护结构内表面逐时最高温度(℃) T一一第i时刻钢桩施工工艺标准(QB-CNCEC J010203-2004),夏季室外逐时温度(℃)

a) 夏季建筑东(西)外墙和屋面的内表面逐时最高温度与室外逐时最高温度的关系应符合 要求:

7.1.1 建筑气密性的检测项目包括外门窗气密性和建筑整体气密性。 7.1.2 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时,公共建筑宜以整栋建筑为检测对象,居住建筑应以栋、户或单元为检 测对象。

a)检测前外门窗及连接部位安装完毕达到正常使用状态。 b) 室内外空气温度、室外风速和大气压等环境参数应进行同步检测。 C 外窗窗口气密性的检测应在受检外窗几何中心高度处的室外瞬时风速不大于3.3m/s的条件下 进行。 d)检测仪器性能应符合表7.2.1的要求。

表7.2.1检测仪器性能要求

a)当单位工程建筑面积不超过5000m²时,应随机选取同一生产厂家具有代表性的窗口部位 b)当单位工程建筑面积超过5000m²时,应随机选取同一生产厂家具有代表性的窗口部位 c)同一厂家的统一品种、类型的产品,抽检不少于3。

7.2.3 检测万法 检测压力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的压力进行加压,当设计压力值小于50Pa时,应通过多级顺序 加压,并回归计算出工程设计压力对应的空气渗透量。 b) 外门窗气密性能的检测应按《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7106规定 的方法执行。 数据处理 1)计算 分别计算出在设计压力差下的附加空气渗透量测定值q,和总空气渗透量测定值q,则试件在该设 计压力差下的空气渗透量应按下式计算:

数据处理 1)计算 分别计算出在设计压力差下的附加空气渗透量测定值qDB22∕T 5002-2017 建筑工程勘察报告审查标准,和总空气渗透量测定值q,,则试件在该设 计压力差下的空气渗透量应按下式计算

计算出在设计压力差下的附加空气渗透量测定值q,和总空气渗透量测定值9,,则试件在该设 下的空气渗透量应按下式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