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537-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52/T 537-201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简介:
DB52/T 537-2018 是贵州省的地方标准,全称为《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这个标准主要规定了在贵州省范围内,防雷装置进行安全检测时应遵循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以确保防雷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降低雷电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该标准可能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检测对象:明确了需要进行防雷装置安全检测的设备、设施或场所的范围,例如建筑物、电力系统、通信系统、石油化工设施等。
2. 检测内容:规定了防雷装置各组成部分(如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等)的检测项目,包括外观检查、电气性能测试等。
3. 检测方法:详细描述了各种检测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使用设备。
4. 检测周期:规定了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测应遵循的周期,如每年、每半年或根据具体环境和设备情况进行调整。
5. 检测报告:规定了检测结果的记录和报告格式,包括检测结果、问题分析、整改建议等内容。
6. 人员资质:可能对进行防雷装置安全检测的人员资质有要求,确保检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请注意,由于每个地方标准的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以上内容只是一种可能的概述。如需了解详细信息,建议直接查阅DB52/T 537-2018标准原文或向当地标准部门咨询。
DB52/T 537-201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一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替大地的某 种较大的导电体。
自然接地极naturalearthingelectrodes
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 管道和设备等统称为自然接地极,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设备保护地 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DB37∕T 5194-2021 轨道交通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防雷等电位连接lightningequipotentialbonding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少雷电流引 差。
防雷区T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 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例如不一定要有墙壁、地板或 天花板作为区界面。
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 (SPD)
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 (SPD)
退耦元件decouplingelements
DB52/T 5372018
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入多级电涌保护器时,如果开关型电涌保护器与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 路长度小于10m或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为实现多级电涌保护器间的能量配合, 应在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上串接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 注:电感多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电阻多用于信息线路中多级电涌保护器之间的能量配合。
表1接闪网的布置要求
高层建筑物接闪器不宜暗敷。当接闪带为暗敷时,其抹灰层敷设厚度平均不能大于20mm,最深 处不能大于30mm,并应在屋角、檐角等部位设立接闪短针加以保护; g) 金属罐体接闪器布置应符合GB50074、GB50156规范要求。 5.1.3接闪器应使用热镀锌钢材,并优先采用圆钢;接闪杆长1m以下时,圆钢直径不小于12mm,钢 管直径不小于20mm;接闪杆长(1~2)m时,圆钢直径不小于16mm,钢管直径不小于25mm;烟窗上 的接闪杆,圆钢直径不小于20mm,钢管直径不小于40mm;接闪带明敷时,圆钢直径不小于8mm,暗敷 时,圆钢直径不小于10mm。当采用其他材料时 GB50057中第5.2.1条规定
接闪器与接闪器、接闪器与引下线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或其它可靠连接方式,其过渡电阻应小于 0.032。焊接应饱满牢固,不应有夹渣虚焊、气孔及未焊透现象;螺栓连接应紧密、牢固、有防腐蚀措 施; 接闪器焊接时的搭接长度为: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圆钢与圆钢搭 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 钢焊接,应紧贴钢管表面或紧贴角钢外侧面,上下两侧施焊。 5.1.5接闪器上不应附着其它电气线路。建筑物顶部外露金属物应与屋面防雷装置进行良好的电气连 接。 5.1.6玻璃幕墙龙骨架、外墙上长金属管道、金属爬梯、金属燃气管道等长金属物(长金属物指长度 大于6m)首尾两端应就近接地,当长度大于18m时,应从始端起平均间隔不大于18m接地一次,工频 接地电阻应小于10Q
5.1.7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应检查如下内容
a 自30m起,建筑物应敷设水平接闪带(可利用建筑物的外圈横向结构钢筋梁),水平接闪带之 间的间距应不大于6m,并与各防雷引下线良好焊接,工频接地电阻应小于102; b 30m及以上外墙上的金属栏杆、金属门窗(铝合金窗、塑钢窗、彩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应与建 筑物防雷装置可靠电气连接,工频接地电阻应小于102,联结处过渡电阻应小于0.032。
5.2.1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平均间距应分别不大于12m、18m、25m。 5.2.2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符合GB50057中5.3的规定。 5.2.3引下线应无断裂、机械损伤及严重锈蚀现象,且敷设应顺直、牢固、沿最短路径至接地装置。 若因条件限制必须拐弯处,拐弯弧度不得小于120°;明敷引下线支持件间距应符合水平直线部分 0.5m~1.5m,垂直直线部分1.5m~3.0m,弯曲部分0.3m~0.5m的要求。 5.2.4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之间的连接应符合本规范第5.1.4条规定,易受机械损坏、防人体 接触的地方,地面上1.8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用镀锌角钢、硬性塑料管等保护 措施。在每根引下线距地面不低于0.3m~1.5m处应设接地体连接板或断接卡。
DB52/T 5372018
5.2.5利用建筑物柱筋内钢筋做引下线时,作为引下线的钢筋与接闪器、建筑物每层框架璨(或连接 梁、结构垛、圈垛等横垛)的交汇点应作焊接处理,交汇点应作为检测测试点。 5.2.6金属罐(塔)体宜作为防雷引下线。
5.3.1应查看地网有关施工资料,接地体的埋设深度、接地体的材型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5.3.2两相邻地网导通测试:如两地网的导通电阻不大于12,则两地网为共用接地系统;如大于12, 则两地网最近距离应大于20m。 5.3.3当防雷地、保护地、交流地、直流地等不同性质的接地共用同一接地系统时,防直击雷引下线 与交流工作地(当变压器安装在建筑物内)、直流地、安全保护地引下线接地点之间间距不小于6m。 5.3.4金属罐(塔)体的接地装置应沿罐(塔)体四周敷设环型接地体,沿罐(塔)体周长间距不大 干30m罐体应与接地体联结
5.3.1应查看地网有关施工资料,接地体的理设深度、接地体的材型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5.3.2两相邻地网导通测试;如两地网的导通电阻不大于12,则两地网为共用接地系统;如大于12, 则两地网最近距离应大于20m。 5.3.3当防雷地、保护地、交流地、直流地等不同性质的接地共用同一接地系统时,防直击雷引下线 与交流工作地(当变压器安装在建筑物内)、直流地、安全保护地引下线接地点之间间距不小于6m。 5.3.4金属罐(塔)体的接地装置应沿罐(塔)体四周敷设环型接地体,沿罐(塔)体周长间距不大 于30m罐体应与接地体联结一次 5.3.5接地装置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符合GB50057中第5.4.1条规定。 5.4接地电阻 5.4.1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应采用三极法和使用接地电阻表法测量,其测得的值为工频接地电 阻值,当需要冲击接地电阻值时,应按GB50057附录C的规定进行换算。 5.4.2 三极法的三极是指图1中被测接地装置G,测量用的电压极P和电流极C。图中测量用的电流 极C和电压极P离被测接地装置G边缘的距离为dec= 5)D和dp=(0.5~0.6)dc,D为被测接地 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点P可以认为是处在实际的零电位区内。为了较准确地找到实际零电位区时, 可把电压极沿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之间连接线方向移动三次,每次移动的距离约为dGc的5%,测量电 压极P与接地装置G之间的电压。如果电压表的三次指示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则可以把中间 倍置作为测品用由压极的位置
DG∕TJ 08-112-2016 道路隧道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V G (a)电极布置图 (b) 原理接线图 说明: G一被测接地装置; P一测量用的电压极; C一测量用的电流极; E一测量用的工频电源; A一交流电流表; V一交流电压表; D一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
图1三极法的接线原理图
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宜将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增天,同时 电压极与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 在测量工频接地电阻时,如dcc取(4~5)D值有困难,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较均匀时,dg 可以取2D值,而dGp取D值;当接地装置周围的主壤电阻率不均匀时,dcc可以取3D值,dGp值取1.7D值。 5.4.3采用电子接地电阻测试仪按照图1方式测试接地电阻时,测试仪表与地网边缘距离宜保持为 5m,dc不应小于20m,dep值应取0.6dcc值。 5.4.4当接地装置为环型接地装置或基础地网时,宜取四个方向接地电阻值的平均值为测试值。当接 地装置为线型接地装置时,宜按图1布线方式在接地装置法线方向测试一次,在法线方向正负30。, 各测试一次,三次数据平均值为测试值;或沿线型接地装置正反法线方向、线型接地装置未端方向各测 试一次,三次数据平均值为测试值。 5.4.5测量大型接地地网(如变电站、发电厂的接地地网)时,应选用大电流接地电阻测试仪 5.4.6各类防雷建筑物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GB50057第4章的要求。其 他行业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值见表2。
表2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允许值
主1:加油加气站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当采用共用接地表 时,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2。 主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宜将交流工作接地(要求≤4)、交流保护接地(要求≤4)、直流工作接地(按计算机 统具体要求确定接地电阻值)、接雷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 3:雷达站共用接地装置在土壤电阻率小于100Q·m时,宜≤12;土壤电阻率为100Q·m~3002·m时, ≤2Q2;土壤电阻率为300Q·m~1000Q·m时,宜≤4Q2;土壤电阻率>1000Q·m时,可适当放宽要求。
5.5防闪电感应及等电位连接
5.5.1需要进行等电位连接的位置,均应检查等电位连接两端的连接质量、连接线的材型规格应符合 要求,连接过渡电阻应不大于0.03Q。 5.5.2建筑物屋面广告牌、冷却塔(基座)等金属物体不带电部分应与屋面接闪带作好等电位连接。 5.5.3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均压环、钢骨架、放散管、风管、吊车、金属地板、电梯轨道 栏杆等大尺寸金属物应与共用接地装置作等电位连接。 5.5.4竖直长金属管道、电梯轨道、电缆金属外皮或其他竖直长金属物,应按不大于10m的平均间距 就近与建筑物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连接。 5.5.5装设均压环的建筑物,均压环应与引下线、建筑物金属构件进行等电位连接。 5.5.6平行敷设或有交叉的金属管道、电梯轨道、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10月),平行或交叉净距小于 100mm时,两长金属物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过渡电阻应不大于0.032。 5.5.7信息系统机房接地引下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多芯铜线,或利用建筑物结构柱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