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997-2021 自然保护地 监测和评估.pdf

DB63/T 1997-2021 自然保护地 监测和评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63/T 1997-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67738
免费资源

DB63/T 1997-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3/T 1997-2021 自然保护地 监测和评估.pdf简介:

DB63/T 1997-2021是中国的行业标准,全称为"河北省自然保护地监测和评估技术规范"。这个标准主要针对河北省的自然保护地(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的监测和评估工作进行规定和指导。

自然保护地的监测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人为活动影响等方面进行定期的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其动态变化,为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评估则是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估保护地的保护效果,包括保护目标的实现程度、管理效果、生态健康状况等。

2021年的修订版可能对监测方法、评估指标、数据采集与分析、报告编写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完善,以适应当前生态保护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这个标准对于规范和提升河北省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DB63/T 1997-2021 自然保护地 监测和评估.pdf部分内容预览:

5. 1卫星遥感监测法

像数据及相关部门遥感监测数据,将不同时期 的遥感数据进行分类、解译和比较,分析各种资源的比例、分布变化

DB63/T 1997202

选取典型样地进行实地调查T∕CCAS 014.1-2020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导则 第1部分:水泥工厂筒仓(库)储存、发运安全管理,确定样地组成和结构,具体调查方法可采用样地法、样线法、样点法、 距离抽样法等。必要时采集动植物样品进行室内实验分析

5. 2. 2 定点监测法

在各出界口设置监测站(点),采用专业监测仪器设备,实时或定期进行数据测定

利用不同渠道获取科研专项活动相关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活动类型和提取量,并及时更 资源变化。

方问者与被访问者通过面谈或通讯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正式访问与非正式访问,正式访问应采用 进行,非正式访问应采用问询方式,

建立生态定位研究观测站,对水文、水质、大气、土壤、生物和生态状况等进行长期连续观测, 保存、分析并定期提供数据信息,

6. 1 基础监测内容

监测工作应全面掌握资源状况、生态状况和干扰状况。主要包括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 荒漠/沙漠资源、水资源、生态状况、持续利用、社区参与和人为活动等。有条件的可以增加地质遗边 资源、冰川冻土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等基本情况。

6.2国家公园重点监测内容

国家公园重点监测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旗舰物种相关数据,同时进行长其 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和利用的监控测定

6.3自然保护区重点监测内容

目然保护区重点监测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珍稀濒危物种的相关数据,同时 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监控测定

6.4自然公园重点监测内容

自然公园重点监测自然资源人为活动的利用与管理相关数据

森林覆盖率、各林种面积、蓄积量、林龄、起源森林类型、覆盖面积、天然林比例等。

DB63/T19972021

包括但不限于草原类型及面积、草原植被综合盖度、单位面积产草量、牧草高度等。

包括但不限于湿地类型及面积、湿地植被碳储量、泥炭地面积及储量、湿地植被类型、盖度、高度

包括但不限于荒漠/沙漠类型及面积。

括但不限于地质遗迹的类型、范围、特征、价值

包括但不限于水资源总量、各类型水资源量、 、进出界径流量、水质和地下水位

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利用类型及情况、文化遗产资源完整度、原真度和利 度等。

7.1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包括但不限于水源涵养量、防风固沙量、土壤保持量、固碳释氧量、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和土壤肥力 等。有条件的保护地可进行物种保育、气候调节、蓄水防洪、生态修复、生态退化等内容的监测。

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速、风向等。

包括但不限于林线高度、雪线高度、植物物候

不限于林线高度、雪线高度、植物物候期等。

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火灾、地质灾害、沙尘暴、洪水和极端天气发生频度及强度、灾害情况和造 害等;包括但不限于病虫害、鼠害、疫源疫病等的次数、种类、面积和程度,外来入侵物种种类 :包括但不限于生态退化类型和面积等

DB63/T 19972021

7.15. 1传统利用

包括但不限于原住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草场载畜量、水产捕捞量、木材砍伐量、水资源用量、林草特 产品采集量等,以及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等类型和规模等,

7. 15. 2专项活动

包括但不限于科研等专项活动类型及资源提取量;自然保护地内的国内外交流项目类别、数量和 监督检查和调查统计特许经营类型及规模

且不限于访客影响方式及程度、自然教育人次和

7.15.4公益岗位和社区能力建设

采用社区申报方式了解已开展的公益岗位和社区能力建设活动情况,并将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储存 可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

3.1.1监测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荒漠/沙漠资源、地质遗迹资源、冰川冻土资源、水资源 动植物资源、景观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变化与各类资源质量。 8.1.2以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为主,每23年监测1次。监测设备参见附录A

3.2.1监测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植被状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修复、生态退化、 气候与物候等监测,分析了解大气、水、土壤质量以及各类生态系统及其内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性和演替 状况。 8.2.2 使用遥感监测、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等方式,除气候物候定期连续监测外,其余指标每2~3 年监测1次。监测设备参见附录A。

8.3.1监测生物干扰、自然灾害、极端天气、人为干扰、废弃物处理、持续利用、生态体验、交流与 合作、社区参与对保护地的影响。 8.3.2以统计调查和访问调查为主,每年监测1次。

8.4.1监测自然保护地基础信息、地理标识、保护管理、社会经济、便捷度等。 8.4.2以资料查询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为主,每5年监测1次。监测设备参见附录A

8.4.1监测自然保护地基础信息、地理标识、保护管理、社会经济、便捷度等。

9. 2. 2资料收集

DB63/T19972021

、现场考核评价阶段、考核评价结果分析与反

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拟定实地调研方案,对照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和自我 考核评价报告,实地调查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档案、台账材料,并向相关部门、社区群众等利益相关 者了解情况并征求意见。

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状况、科学利用和保护管理4项内容: a)自然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气候与物候: b)生态状况: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c)科学利用:产品生产、游憩体验、特许经营; d)保护管理:管护强度、社区参与、灾害管控、行政执法、环境保护、社会管理

9.3.2考核评价方法

9.3.2.1自然保护地考核评估根据专家现场勘查、会议答辩、资料审阅情况等内容,进行考核评价, 如专家评分意见差异较大,增加考核评价组内部讨论程序。 9.3.2.2依据收集和实地调研得到的资料,采用会议评价法。考核评价专家组听取各自然保护地管理 机构的汇报、审阅考核评价材料、按照附录B的各项指标逐项进行讨论形成考核评价结果和会议纪要 必要时可就某一类(项)指标进行专项评价。

9.3.3.1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生态状况、科学利用和保护管理的评价分值按指定的评价方法进行评 价获得,满分值为100分。 9.3.3.2除自然资源、生态状况、科学利用和保护管理内容外,自行增添加分项(非已有指标),加 分项不计算权重,直接进行增减,每增加一个加分项,加1分,最多不超过5分。 2.3.3.3专家组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各项分值、各级权重和附加项分值

JB∕T 8292-1995电动软轴偏心插入式混凝土振动器9.4考核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

9. 4. 1 分值计算

DB63/T 1997202

式中: 一自然保护地考核评价总分值; a 一一级指标的权重; X——一级指标的评价分值,一级指标为附录A中“类型”

9. 4. 2 结果等级

自然保护地考核评价结果等级评定如下: 总分值大于等于90分,评为“优”; 总分值大于等于75分、小于90分,评为“良”; 总分值大于等于60分、小于75分,评为“合格”; 总分值小于60分,评为“不合格”。

核评价专家组编写考核评价报告,提交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由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将考核评 (得分、报告或报告主要内容)反馈给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根据结果 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CJ∕T 3079-1998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9.4.4不可抗力因素考核评价

因不可抗力造成自然资源丧失完整和稳定性,核心资源遭受破环,主要保护物种数量或栖息地面积 减少等状况,或其他形式的主要保护对象状态恶化等状况,在考核评价周期内该指标对应的内容不减分, 其他内容正常评分。 不可抗力是指自然灾害(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风 、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 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