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1/T 2177-2016 余热回收节能灶节能率测定方法.pdf简介:
"DB51/T 2177-2016 余热回收节能灶节能率测定方法.pdf"是一份由中国四川省的地方标准(DB51/T)发布的文件,其全称为"四川省地方标准:余热回收节能灶节能率测定方法"。这份标准详细规定了余热回收节能灶的节能效率评估方法和步骤,旨在对这类灶具的能效性能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以推动余热回收技术在炊事设备中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节能率"是指节能灶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相比于传统灶具能够节约的能源比例,它是衡量节能设备经济性的重要指标。该标准可能包括了测定方法、数据收集、计算公式等相关内容,以确保节能率的测定准确、可靠。
这份文件适用于余热回收节能灶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检验,也是对节能灶设计者、制造商、检测机构以及消费者等各方的参考依据。
DB51/T 2177-2016 余热回收节能灶节能率测定方法.pdf部分内容预览: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试验仪器设备 试验程序..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试验仪器设备 试验程序
GB∕T 13480-1992 矿物棉制品压缩性能试验方法DB51/T 21772016
DB51/T 21772016
余热回收节能灶节能率测定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余热回收节能灶节能率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余热回收装置,采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及煤等作为燃料,在主灶工作的同时能 产生蒸汽,并利用蒸汽进行蒸饭的节能灶
a 气体流量计,测量范围0m3/h6.0m3/h,精度0.2L: b) 电子秤,测量范围0kg~30kg,精度0.1kg; C 电子秒表: d 压力计,测量范围0kPa~6kPa,精度10Pa; e 温度计,测量范围0℃~100℃,精度0.2℃。
a)气体流量计,测量范围0m3/h6.0m3/h,精度0.2L; b) 电子秤,测量范围0kg~30kg,精度0.1kg; C 电子秒表; d) 压力计,测量范围0kPa~6kPa,精度10Pa; e温度计,测量范围0℃100℃,精度0.2℃
4.1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余热回收节能灶(
1采用大然气作为燃料的余热回收 简称为节能灶)的节能率测定方法
4.1.2试验条件和准备
4.1.2.1节能灶、普通大锅灶、普通蒸箱分别通过气体流量计与管道天然气进行连接。 4.1.2.2在节能灶和普通大锅灶的锅内均加入80%锅容量的水。在节能灶的余热回收装置中加入60% 容量的水。 4.1.2.3普通蒸箱的蒸盘数量和节能灶外带蒸箱的蒸盘数量应相同。 4.1.2.4在普通蒸箱的一个蒸盘和节能灶外带蒸箱的一个蒸盘内分别加入2kg的米,然后在蒸盘内加 入适量的水。该蒸盘放置在蒸汽出口最远端。 4.1.2.5在余下的普通蒸箱每个蒸盘和节能灶外带蒸箱每个蒸盘内均加入50%蒸盘容量的水。
4.1.2.1节能灶、普通大锅灶、普通蒸箱分别通过气体流量计与管道天然气进行连接。 4.1.2.2在节能灶和普通大锅灶的锅内均加入80%锅容量的水。在节能灶的余热回收装置中加入60% 容量的水。 4.1.2.3普通蒸箱的蒸盘数量和节能灶外带蒸箱的蒸盘数量应相同。 4.1.2.4在普通蒸箱的一个蒸盘和节能灶外带蒸箱的一个蒸盘内分别加入2kg的米,然后在蒸盘内加 入适量的水。该蒸盘放置在蒸汽出口最远端。 4.1.2.5在余下的普通蒸箱每个蒸盘和节能灶外带蒸箱每个蒸盘内均加入50%蒸盘容量的水。
4.1.2.1节能灶、普通大锅灶、普通蒸箱分别通过气体流量计与管道天然气进行连接。
DB51/T 21772016
4. 1.3试验过程及要求
4.1.3.1先后点火启动节能灶、普通大锅灶和普通蒸箱,燃气进口压力均设定为2kPa,各台 气进气阀门均开在最大位置,用秒表记录各自的试验时间,同时用气体流量计分别记录各台设
量。 4.1.3.2各台设备的试验开始时间均为点火启动时间。 4.1.3.3节能灶试验结束时间为外带蒸箱蒸汽温度达到95℃后再加25min,其试验时间记录为T1 4.1.3.4普通大锅灶试验时间与节能灶试验时间相同,其试验时间记录为T2。 4.1.3.5普通蒸箱试验结束时间为蒸汽温度达到95℃后再加25min,其试验时间记录为T3。 4.1.3.6 试验过程中节能灶外带蒸箱蒸汽温度应保持在95℃以上。 4.1.3.7 试验结束后普通蒸箱和节能灶外带蒸箱内放置的米均应蒸熟
4.1.4试验数据的记录和计算
4.1.4.1在T1试验时间内节能灶的耗气量记录为V1(单位L,下同)。
4.1.4.1在T1试验时间内节能灶的耗气量记录为V1(单位L,下同) 4.1.4.2在T2试验时间内普通大锅灶的耗气量记录为V2。 4.1.4.3在T3试验时间内普通蒸箱的耗气量记录为V3。
4. 1.4.4 节能率计算公式
4. 2. 1试验原理
采用一台节能灶(外带蒸箱)与一台与节能灶相同炉头、锅口直径的普通大锅灶和一台 荷、相同结构的普通蒸箱进行对比试验
4. 2.2试验条件和准备
4.2.2.1在电子秤上分别称出三只液化石油气罐的初始重量并记入记录中,记为G1a、G2a、G3a。其 中G1a表示连接节能灶液化石油气罐的初始重量(单位kg,下同):G2a表示连接普通大锅灶液化石油 气罐的初始重量;G3a表示连接普通蒸箱液化石油气罐的初始重量。 4.2.2.2节能灶、普通大锅灶、普通蒸箱分别通过管道与对应的液化石油气罐进行连接。连接管道上 应带有压力计。 4.2.2.3在节能灶和普通大锅灶的锅内均加入80%锅容量的水。在节能灶的余热回收装置中加入60% 容量的水。 4.2.2.4普通蒸箱的蒸盘数量和节能灶外带蒸箱的蒸盘数量应相同。 4.2.2.5在普通蒸箱的一个蒸盘和节能灶外带蒸箱的一个蒸盘内分别加入2kg的米,然后在蒸盘内加 入适量的水。该蒸盘放置在蒸汽出口最远端。 4.2.2.6在余下的普通蒸箱每个蒸盘和节能灶外带蒸箱每个蒸盘内均加入50%蒸盘容量的水,
4.2.3试验过程及要求
3.1先后点火启动节能灶、普通大锅灶和普通蒸箱,燃气进口压力均设定为2.8kPa,各台设 进气阀门均开在最大位置,用秒表分别记录各自的试验时间,试验结束后应立即关闭进气阀门。 3.2各台设备的试验开始时间均为点火启动时间。
DB51/T 21772016
4.2.3.3节能灶试验结束时间为外带蒸箱蒸汽温度达到95℃后再加25min,其试验时间记录为T1。 4.2.3.4普通大锅灶试验时间与节能灶试验时间相同,其试验时间记录为T2。 4.2.3.5普通蒸箱试验结束时间为蒸汽温度达到95℃后再加25min,其试验时间记录为T3。 4.2.3.6试验过程中节能灶外带蒸箱蒸汽温度应保持在95℃以上。 4.2.3.7试验结束后普通蒸箱和节能灶外带蒸箱内放置的米均应蒸熟。 4.2.3.8试验结束后,再用电子称分别称出各自对应液化石油气罐的重量,记录为G1b、G2b、G3b。
2.4试验数据的记录和
4.2.4.1在T,试验时间内节能灶的耗气量光
4.1在T,试验时间内节能灶的耗气量为G1
4.3采用煤作为燃料的节能灶的节能率测定方法
4.3.2试验条件和准
供燃煤节能灶煤的初始重量(单位kg,下同);G2a表示供燃煤大锅灶煤的初始重量;G3a表示供带蒸 笼格燃煤灶的初始重量。 4.3.2.2在燃煤节能灶和燃煤大锅灶的锅内均加入80%的水,在带蒸笼格燃煤灶的锅内加入适量的水。 4.3.2.3在燃煤节能灶的余热回收装置中加入60%容量的水。 4.3.2.4在燃煤节能灶外带蒸箱的蒸盘和蒸笼格内加入米的总重量应相同。每层蒸盘中的米、每层蒸 笼格内的米重量应各自相同。 4.3.2.5燃煤节能灶、燃煤大锅灶和带蒸笼格燃煤灶均采用同规格型号、同一批次的煤进行试验,
11层剪力墙结构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101页)4. 3. 3试验过程及要求
4.3.3.1先后点燃燃煤节能灶、燃煤大锅灶和带蒸笼格燃煤灶。在试验过程中应均匀加煤,保证燃烧 充分,同时用秒表分别记录各台设备的试验时间。 4.3.3.2各台设备的试验开始时间均为火焰燃烧正常时的时间。 4.3.3.3燃煤节能灶试验结束时间为外带蒸箱蒸汽温度达到95℃后再加25min,其试验时间记录为
DB51/T 21772016
4.3.3.4燃煤大锅灶试验时间与燃煤节能灶试验时间相同,其试验时间记录为T2。 4.3.3.5带蒸笼格燃煤灶试验过程:先烧水将米煮过心滤出,再重新换水,将米放到蒸笼格内蒸制, 试验结束时间为顶层蒸笼格温度达到95℃后再加25min,其试验时间记录为T3。 4.3.3.6试验过程中燃煤节能灶外带蒸箱蒸汽温度应保持在95℃以上。 4.3.3.7试验结束后带蒸笼格燃煤灶和燃煤节能灶外带蒸箱内放置的米均应蒸熟。 4.3.3.8试验结束后, 对应煤的重量,记录为 G1b、G2b、G3b
4,3,3,4燃煤保人灶试 4.3.3.5带蒸笼格燃煤灶试验过程:先烧水将米煮过心滤出,再重新换水,将米放到蒸笼格内蒸制, 式验结束时间为顶层蒸笼格温度达到95℃后再加25min,其试验时间记录为T3 4.3.3.6试验过程中燃煤节能灶外带蒸箱蒸汽温度应保持在95℃以上。 4.3.3.7试验结束后带蒸笼格燃煤灶和燃煤节能灶外带蒸箱内放置的米均应蒸熟。 4.3.3.8试验结束后,再用电子称分 I下各袋对应煤的重量,记录为G1b、G2b、G3b
4.3.4试验数据的记录
4.3.4.1在Ti试验时间内燃煤节能灶的耗煤量为G1。 Gi=G1aG 4.3.4.2在T2试验时间内燃煤大锅灶的耗煤量为G2。 G2=G2aG2h 4.3.4.3在T:试验时间内带蒸笼格燃煤灶的耗煤量为G3 Gs=GsGa
4.3.4.4节能率计算公式 节能率= G2 + G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 GB 50861-2013》4.3.4.4节能率计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