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RB/T 034-2020 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的确定和调整方法指南.pdf简介:
"RB/T 034-2020 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的确定和调整方法指南",全称为"推荐性工业标准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的确定和调整方法",是一个用于指导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管理的工业标准。这个标准为测量设备的使用者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和调整设备的校准周期,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设备的性能稳定。校准周期是指设备从上一次校准到下一次校准的时间间隔,对于各种类型的测量设备,其校准周期会根据设备类型、使用环境、测量精度要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这个指南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和原则,以帮助企业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并控制成本。简单来说,它是一个关于如何合理规划和管理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的实用指南。
RB/T 034-2020 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的确定和调整方法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JJF1001和ISO/IEC指南9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 复列出了JJF1001中的部分术语和定义。 3.1 校准周期 calibrationintervals 校准间隔 对设备进行连续校准的时间间隔。 3.2 测量可靠性 measurementreliability 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规范要求的概率 注:测量可靠性是校准时间间隔的函数,是对校准周期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 3.3 测量可靠性目标 measurement reliabilitytarget 与质量、成本和逻辑目标相当的测量可靠性水平,或设备在使用中其计量特性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 的最小可接受概率。 3.4 核查标准check standard 核查装置 用干口堂检证测
6设备后续校准周期的调整
6.1周期调整考虚虑的因素及复
6.1.1设备后续校准周期的调整应由机构(设备使用者)确定ASME PTC 4-1998标准下载,并在文件中予以规定。若设备的校准证
1.1设备后续校准周期的调整应由机构(设备使用者)确定,并在文件中予以规定。若设备的校准证 给出了后续校准周期的建议,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采用。 1.2机构可结合设备的使用情况、性能状况及以往的校准结果对设备后续校准周期进行调整。调整 备后续校准周期时,机构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a) 机构需要或声明的测量不确定度; b) 使用超出最大允许误差限值设备的风险; c) 使用不满足要求的设备进行测量时,机构采取纠正措施的代价: d 设备的类型及其部件; e 磨损和漂移的趋势; f) 制造商的建议; g 使用的程度和频次; h) 使用的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振动、电离辐射等); i) 历次校准结果的趋势; j) 与测量结果质量相关设备的重要性; k) 因设备未校准(不再具备溯源性)对后果风险的评估分析; 1) 维护和维修的历史记录; m)与其他参考标准或设备相互核查的频次; n) 期间核查的频次、质量及结果; o 设备的运输安排及风险; P) 质量控制情况及有效性; 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
5.2后续校准周期调整的
6.2.1基于校准结果
6.2.1.1对照所需最大允许误差与校准结果做出延长或缩短校准周期的决定时,基于风险考虑,机构可 制定如下判定原则: a)若校准结果位于所需最大允许误差的80%内,则后续的校准周期可延长; b)若校准结果超出所需最大允许误差,则设备经维修校准满足要求后,其后续的校准周期应 缩短; c)若校准结果位于所需最大允许误差80%和100%之间,或对校准结果的符合性难以做出判断, 则应考虑保持或缩短校准周期或增加期间核查的频次,对设备的性能做进一步验证。 6.2.1.2进行符合性判定时,应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判定方法可参考JF1094或RB/T197。除 非机构所确定的“所需最大允许误差”已考虑并包括了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 注:在本标准中,所需最大允许误差”是指(检测/校准)方法对设备的要求或使用需求,泛指设备的各类技术指标, 包括示值误差、重复性、稳定性、检出限、鉴别阅等
6.2.1.1对照所需最大允许误差与校准结果做出延长或缩短校准周期的决定时,基于风险考虑,机构可 制定如下判定原则: a)若校准结果位于所需最大允许误差的80%内,则后续的校准周期可延长; b)若校准结果超出所需最大允许误差,则设备经维修校准满足要求后,其后续的校准周期应 缩短; c)若校准结果位于所需最大允许误差80%和100%之间,或对校准结果的符合性难以做出判断, 则应考虑保持或缩短校准周期或增加期间核查的频次,对设备的性能做进一步验证。 6.2.1.2进行符合性判定时,应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判定方法可参考JJF1094或RB/T197。除 非机构所确定的“所需最大允许误差”已考虑并包括了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 注:在本标准中,所需最大允许误差”是指(检测/校准)方法对设备的要求或使用需求,泛指设备的各类技术指标, 包括示值误差、重复性、稳定性、检出限、鉴别阅等
6.2.2基于期间核查结果
6.2.2.1对于具备核查条件且实施期间核查的设备,机构可根据期间核查的有效性和核查结果来调整
设备的校准周期。期间核查的有效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a)与被核查设备相比,核查标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越好,核查结果的有效性就越强; b)与被核查设备的使用范围(或参数)相比,核查覆盖的范围(或参数)的越大,核查的结果有效性 就越强。 6.2.2.2 若设备期间核查的有效性较强,机构可根据核查结果调整设备的后续校准周期,周期调整的方 法如下: a 被核查设备的稳定性好、核查结果未超出预先设定的判据(如所需最大充许误差),则后续的校 准周期可延长或维持不变; b)被核查设备的稳定性差、核查结果超出预先设定的判据,则后续的校准周期应缩短或立即校
被核查设备的稳定性好、核查结果未超出预先设定的判据(如所需最天充许误差),则后续的校 准周期可延长或维持不变; b) 被核查设备的稳定性差、核查结果超出预先设定的判据,则后续的校准周期应缩短或立即校 准,对设备的性能做进一步验证
6.3.1确定校准周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数学和统计过程,需要在设备校准过程中收集足量准确可靠 的试验数据。机构应将校准结果作为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和保存,以便为设备后续校准周期的确定提供 依据。 6.3.2本标准给出反应调整法和期间核查法两类调整设备后续校准周期的方法供机构参考。机构也 可自行编制方法,方法在采用前应对其适宜性进行充分确认。 6.3.3简单反应调整法或增量反映调整法适用于未进行大修或更换的设备,进行过大修或更换的设备 不应参考设备之前的校准结果,而应按新设备处理。 6.3.4期间核查法只适用于期间核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强情况,若设备核查的范围远小于使用范 围,则核查结果不宜作为机构调整后续校准周期的依据。 6.3.5过长的校准周期会导致设备失准或失效,过短的校准周期会增加校准费用及成本,机构应根据 不同设备的特性及用途制定合理的调整后续校准周期的方法。 6.3.6制定后续校准周期时,机构除参考历次校准结果和期间核查结果外,还应综合考延长周期的 风险、缩短周期成本的增加及6.1.2所列的因素。
a)若校准结果在所需的最大允许误差内且符合6.2.1.1a),则可通过增量系数a延长校准周期; 若校准结果超出最大允许误差且符合6.2.1.1b),则可通过减量系数6来缩短校准周期。 b)新的校准周期L,可通过公式(1)进行计算
式中: 设备调整后的校准周期; 设备调整前的校准周期; 增量系数; 减量系数; 长期平均测量可常性目本
公 设备调整后的校准周期; I。 设备调整前的校准周期; a 增量系数; 6 减量系数; R, 长期平均测量可靠性目标。 5.4.1.2通常情况下,机构可先设定a值和长期平均测量可靠性目标R,值,6值可通过公式(2)计算。 a和6值确定后,也可得到对应的长期平均测量可靠性目标R:,例如a取0.1、b取0.55可获得大约 90%的R,。 注:建议α选取0.1附近的值,R,选取不小于90%的值, 6.4.1.3在选择系数a时,机构应根据以下情况进行权衡:a值越大,则该方法使校准周期从初始值到 接近“准确值”的速度就越快;α值越小,校准周期接近“准确值”的速度就越慢,但一旦达到“准确值”,较 小的α值可使校准周期更好地保持在“准确值”附近。简单反应调整法的应用示例参见附录A。
6.4.2增量反应调整法
.4.2.1增量反应调 法如下,
其中,Am+与A的关系见公式(4)
Im 第㎡次校准时的校准周期; m 第m次校准周期调整的系数; R 测量可靠性目标; ym 计算因子,当第m次校准结果满足要求时ym=1,当第m次校准结果不满足要求时ym=0; ㎡ 校准周期的调整序号。 6.4.2.2 增量调整反应法的最终测量可靠性目标R直接由机构设定。在校准周期调整过程中,若设备 的性能稳定,在获得最终“准确值”的过程中,其周期调整的幅度逐渐变小。增量反应调整法的应用示例 参见附录B。
度等级高或核标准 6.5.3期间核查法适用于具有 范围较小的设备,如实物标准。对于多参数、宽范围、多功 能的测量设备,期间核查不能全面反映设备的性能,机构不宜仅根据核查结果而将设备的校准周期确定 得过长。期间核查法的应用示例参见附录C
设备为3等量块(负10块组) 90%JG∕T 70-1999 油液中固体颗粒污物的显微镜计数法,按照公式(2)计 算6=0.61。经过3次初始校准的结 交准的结果见表A.1
表A.13等量块(负10块组)的历次校准结果
扩展不确定度0.11μm、长度变动量最大允差0.16μm、长度的最大允许年变化量0.10μm
第1次校准结果符合要求(符合3等)且小于最大允许误差的80%: I,=I。(1十a)=12X(1十0.11)~13(月) 第2次校准结果符合要求(符合3等)且小于最大允许误差的80%: 【2=I,(1+a)=13×(1十0.11)~14(月) 第3次校准结果符合要求(符合3等)且小于最大允许误差的80%: I,=I,(1+a)=14X(1+0.11)~16(月)
设备为M,等级磁码(带调 靠性目标设定为R三90%, 经过3次初始校准的结果表明码的 衣B.
CNAS-AL05标准下载表B.1M.等级祛码的历次校准结果
注:100g础码在第2次校准时其折算质量修正值5.1mg,超出最大允许误差土5.0mg,经维修调整后其折算质 量修正值为0.4mg,合格
C.1根据GB/T231.1一2018的要求,使用布氏硬度计进行硬度试验前,每次均需通过标准硬度块对 所使用的范围和标尺进行核查,并记录核查结果, C.2若测量的硬度(平均)值与标准硬度块的标准值的差值在GB/T231.2一2012中表2给出的允许误 差之内,则满足要求;否则,不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