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成都市地铁设计规范》.pdf简介:
,由于我是一个的,我无法直接提供PDF文件的简介或者下载链接。《成都市地铁设计规范》(成都地铁设计标准或相关规定)是一份专业的技术文件,它详细规定了成都市地铁工程的设计标准、施工要求、安全规范、系统布局、环境保护、工程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内容。这份规范旨在确保成都市地铁项目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性,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规范可能包括的内容有:线路规划、车站设计、隧道结构、轨道铺设、供电与通信系统、通风空调、消防安全、乘客设施、环境保护措施等。它是由成都市交通局、规划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制定并定期更新的,以适应成都市地铁建设的最新技术和标准。
如果你需要了解更具体的内容,建议直接访问成都市相关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或者联系专业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机构获取该规范的详细信息。
《成都市地铁设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表10.3.5出入口与建(构)筑物的进出口边缘
10.4车站平面布置
注:1站厅公共区两端非付费区的级向长度应根据车站客流、主导客流行为特征和服务区域环境功能定位 以及配置的通行、服务设施合理确定建设工程施工_大白分项_劳务分包合同,其纵向长度宜不小于16m。 2地下普通站公共区纵向柱距(跨度)宜不小于8.4m。 3带配线的车站,站厅层公共区非付费区纵向尺寸宜适当增加。 4换乘站应根据换乘客流特点及站址周边环境条件,合理确定站厅层公共区及非付费区的规模,
以及配置的通行、服务设施合理确定,其纵向长度宜不小于16m。 2地下普通站公共区纵向柱距(跨度)宜不小于8.4m。 3带配线的车站,站厅层公共区非付费区纵向尺寸宜适当增加。 4换乘站应根据换乘客流特点及站址周边环境条件,合理确定站厅层公共区及非付费区的规模
地下分站厅车站非付费区规模(纵向柱跨)宜不小于三
3站厅层的自动售票机等设备宜采用内嵌式的布置方式: 4临近火车站、机场、城际交通枢纽、近郊客运中心等对外交通设施的车站应增加人 工售票、双向宽通道检票机和安检等服务设施; 5站厅层宜设置建筑面积不大于100m的商业设施,且每处不大于50m。 10.4.2站台层的站台形式和宽度应适应运营和客流的功能要求,楼扶梯和电梯的布置 应满足客流快速集散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台上楼扶梯宜沿纵向均匀布置,并应满足站台计算长度内距最近梯口或通道口的 矩离不得大于50m 2站厅设置于地下一层的地下三层车站站台与站厅之间应采用直达自动扶梯,岛式站 台宽度应不小于13m 3无障碍电梯应设置在站厅付费区,并宜靠近站台中心: 4设置于楼扶梯区段和设备用房伸入站台计算长度区段的站台门应急门,当门扇完全 开启时,门扇端部与障碍物之间的净宽应不小于1.4m 5高架车站站台层除布置空调候车室等用房外,其他设备与管理用房不宜设置于站台
【条文说明】应根据不同的车站长度,宜采用人字坡和增设废水泵房的方式,解决好站内的排水问题 10.4.3应结合运营管理模式,合理控制设备与管理用房的规模;设备与管理用房的布 置应满足运营管理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厅通向站台的封闭(或防烟)楼梯间的防火门宜与车站控制室防火门布设在走道 司一侧; 2与车站主体结构相邻布置的设备与管理用房应采用离壁墙的构造形式: 3布置于设备区走道墙体上的设备箱体宜采用内嵌式的布置方式,且不宜侵入走道宽 度范围,箱体背面的耐火极限应满足防火要求; 4设备与管理用房的长宽比不应大于3:1,并应满足设备布置要求; 5设备与管理用房区内走道两侧房间门宜错位布置。 7远离市区的线路,宜在车站、场段等处适当考虑维保人员夜间驻站用房, 10.4.4地下车站的顶板、中板、站台板、底板宜采用平坡,
【条文说明】应根据不同的车站长度,宜采用人字坡和增设废水泵房的方式,解决好站内的排水问题 10.4.3应结合运营管理模式,合理控制设备与管理用房的规模;设备与管理用房的布 置应满足运营管理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厅通向站台的封闭(或防烟)楼梯间的防火门宜与车站控制室防火门布设在走道 同一侧; 2与车站主体结构相邻布置的设备与管理用房应采用离壁墙的构造形式: 3布置于设备区走道墙体上的设备箱体宜采用内嵌式的布置方式,且不宜侵入走道宽 度范围,箱体背面的耐火极限应满足防火要求; 4设备与管理用房的长宽比不应大于3:1,并应满足设备布置要求; 5设备与管理用房区内走道两侧房间门宜错位布置。 7远离市区的线路,宜在车站、场段等处适当考虑维保人员夜间驻站用房, 10.4.4地下车站的顶板、中板、站台板、底板宜采用平坡,
10.5交通设施布置
10.6通道出入口布置
10.6.1车站出入口的数量应根据客流分布特征和客流疏散要求确定。每座地下车站站 亍公共区直通地面的出入口应不少于2个。 10.6.2应结合站址周边环境条件,并充分利用有限的建设用地条件,合理布设车站出 口。永久性出入口宜布置在道路红线外,临时出入口应预留远期升级改造的条件
10.6.1车站出入口的数量应根据客流分布特征和客流疏散要求确定。每座地下车站站 亍公共区直通地面的出入口应不少于2个。 10.6.2应结合站址周边环境条件,并充分利用有限的建设用地条件,合理布设车站出 入口。永久性出入口宜布置在道路红线外,临时出入口应预留远期升级改造的条件。
10.6.3站厅出入口通道宽度(含预留)宜不小于5m。 10.6.4车站出入口与加油、加气站的最小防火间距,应满足《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 施工规范》GB50156的有关规定。 10.6.5出入口通道宽度应按客流控制期分向客流量乘以1.1~1.25的不均匀系数计算 并应留有一定的裕量。 10.6.6无控制条件的出入口宜采用上下行自动扶梯与楼梯的组合方式。设置上下行自 动扶梯+楼梯的出入口斜通道宽度宜不小于6.0m;设置上行自动扶梯+楼梯的出入口斜通道宽 度宜不小于4.8m。 10.6.7车站分向客流较大的出入口,当出入口相对布置时,一端宜设置上下行自动扶 第加楼梯,另一端可采用上行扶梯加楼梯。 10.6.8车站出入口的地面建筑形式应简洁、空透、美观、标识性强,满足城市规划部 门对景观的要求GB 50365-2019标准下载,全线建筑形式应统一。 10.6.9车站出入口宜与相邻公共建筑物合建;与规划商业、城市综合体等相邻的出入 口必须预留远期接口条件。 10.6.10车站出入口、消防专用出入口和无障碍电梯的地面标高应满足区域防洪(涝 设防标高的要求,不能满足时,必须设置防淹闸槽和防淹挡板。 10.6.11车站通道出入口内不宜设置台阶,无法避免时,台阶数应不小于3级。车站地 下通道不宜采用先下后上的布置形式。
10.7风亭及冷却塔布置
10.8无障碍设施布置
10.9.1车站环境设计应简洁、明快、大方、易于识别,充分利用结构围合空间适度装 修,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的特点,并兼顾成都市的人文环境和地域特色。 10.9.2车站内应合理设置导向、事故疏散、服务乘客等标志。 10.9.3装修应采用防火、防潮、防腐、无毒、无味、耐久、易清洁且放射性指标符合 国家标准规定的环保材料,装饰制品宜标准化、模数化、地方化和便于施工与维修,地面和 楼梯踏步材料应防滑、耐磨。 10.9.4车站出入口外500m范围应设置统一的导向标志、标识。 10.9.5车站照明应采用节能、耐久的灯具,地面和高架车站的灯具应能防风、防雨 防尘。 10.9.6车站公共区内设置的广告灯箱的位置、色彩等不得干扰和影响导向、事故疏散 服务乘客的标志,
10.10.1车站综合管线应统筹各个设备专业管线,结合建筑装修,充分利用结构空间。 各个管线之间应留有足够的安装和检修空间。 【条文说明】车站内的各种管线布置应满足安装和维修要求,风管或其他平行布设的管线宽度小于、 等于1.20m时,可从单侧进行维、检修;管线排列宽度大于1.20m时,应在两侧预留安装、维护和检修空 同。维、检修空间宽度不应小于0.6m,条件困难时,最小宽度不得小于0.45m。各管线之间(包括水平和垂 直间距)应留有足够的安装和检修空间。 10.10.2车站站厅、站台公共区吊顶内的设备管线应平行敷设,困难情况下需交义敷设 时,应满足管线维修和吊顶构造的最小高度要求。 10.10.3车站管线集中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种管线应按风管、动照电缆桥架、弱电电缆线槽、各类水管从上至下顺序排列;
2强、弱电管线交叉时,管线应按中压电缆、直流牵引电缆、低压电缆、通信、信号 电缆或各种控制电缆从上到下依次排列。 10.10.4设备管理用房区走道上空的综合管线宜采用综合支吊架方式,管线之间、管线 与墙体之间以及叠落管线上下应留有足够的安装和检修空间;各类管线宜靠向主要用户点 侧布置。 【条文说明】设备管理用房区的走道内采用综合支吊架时,管线之间和叠落管线上下宜留有一定的安 装和检修空间。叠落管线宜一端对其,以便管线与墙体之间留出安装和检修空间。综合支吊架结构及其吊 杆截面尺寸、间距和螺栓直径等要求应满足管线满载、水管加压情况下的最大荷载要求, 10.10.5明挖侧式站台车站和暗挖分离岛式车站的侧站台上部应留有足够空间,并应满 足管线最小安装和检修空间要求。 10.10.6车行道上方的结构排热风道和站台结构纵梁之间的水平净距和楼板下净空应 满足风管等设备管线的安装和检修空间要求。 10.10.7管线布置应避开构造柱、圈梁、楼扶梯、设备吊装孔、竖井和为大型设备预留 的运输门洞。 10.10.8风阀、水阀、风机盘管和挡烟垂帘控制箱等设备设置在吊顶内时,应在设备下 方的吊顶上开设检查口。检查口的尺寸应不小于600mmx600mm,其他管线不得遮挡检查口。 10.10.9车站内大型设备吊装孔上方以及区间风亭结构应预理吊装设施。 10.10.10出入口通道内的排烟风机不宜设置在吊顶内,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方便风机 维修的措施。 10.10.11综合管线应分类设置色环和标识
10.11.1换乘站应采用付费区内换乘的形式。 10.11.2采用“T”字或“L”型换乘形式时,宜采用脱离站台“T”字和脱离站台“L” 形换乘形式。换乘走行距离较长的站台,宜在楼扶梯一侧设置换乘通道,换乘通道宽度宜不 卜于1.2m。 【条文说明】对以换乘客流为主且换乘客流较大的"T"字或"L"型换乘车站,宜设置专用换乘通道,避 起换乘客流与上下车客流之间的交叉干扰 10.11.3换乘车站应根据线网规划、客流特征、换乘线路的建设时序、线路敷设方式和 二程实施条件等因素确定合理、可行、便捷的换乘方式。 10.11.4在按超高峰小时设计换乘客流量计算的换乘楼梯宽度和换乘楼梯平台尺寸基 出上,还应尽量增加楼梯宽度和平台尺寸,并应辅以站厅换乘条件,
【条文说明】在节点换乘方式的换乘设施中,换乘楼梯宽度和换乘楼梯平台平面尺寸将直接影响换乘 动能和换乘通过能力,因此设计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物理空间足够,都应尽量用足空间。 10.11.5换乘线属初期建设的车站,应一次建成;属近期建设的车站,换乘节点的土建 工程宜一次建成;与远期线换乘的车站,应在付费区内预留后期施工条件;与远期线换乘的 车站,应预留远期能够实现付费区单向换乘的条件
10.12.1地面和高架车站公共区和管理用房应采用大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设备用房宜采 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T 29-204-2015》,其站台层宜设置空调候车室。 10.12.2地面和高架车站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