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2635-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3/T 2635-2020 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技术规程简介:
,我可能无法提供关于"DB23/T 2635-2020 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技术规程"的详细介绍,因为这需要详细的法律、政策或行业专业知识。DB23/T 2635-2020 是一个地方标准,可能涉及到对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和国土空间的规划适宜性评价,这通常涉及到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个规程可能是为了指导黑龙江省在进行大规模开发和规划时,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估当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以及确定哪些区域的国土空间最适合特定的人类活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它可能包括了数据收集、建立、评估方法和结果报告等步骤。
为了获取更准确和详细的信息,建议直接查阅原始文件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DB23/T 2635-2020 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技术规程部分内容预览:
C. 2. 2. 2 评价步骤
DB23/T26352020
基于区域内及邻近地区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降水观测资料DB34/T 983-2017标准下载,通过空间插值得到多年平均降水量分 图层,降水量应按≥1200mm、800~1200mm、400~800mm、200~400mm、<200mm分为很湿润、湿 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5个等级。 仅通过降水难以全面反映农业供水条件的区域,宜采用干旱指数计算。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和年 降水量的比值,按照≤0.5、0.5~1.0、1.0~3.0、3.0~7.0、>7.0分为很湿润、湿润、半湿润、半干 旱、干早5个等级。 对于现状农业供水结构中过境水源占比较大且仅通过降水、干旱指数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农业供水条 件的区域,宜采用县级行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模数计算。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模数按≥25方m/km~、13~ 25万m²/km²、8~13万m²/km²、3~8万m²/km²、<3万m²/km²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
C.2.3.1评价方法
具体方法见公式(C.8)
具体方法见公式(C.8)
式中: NSQ 农业生产气候条件; PC——光热条件。
C.2.3.2评价步骤
NSO= f(PC)
统计各气象台站多年日平均气温≥0℃活动积温,进行空间插值,结合海拨校正后(以海拔高度每 上升100m气温降低0.6℃的温度递减率为依据)得到活动积温图层,按4000~5800°、1500~4000°、<1500° 制分为一般、较差、差3级,生成活动积温分级图。 市县层面,宜增加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等评价指标,依据GB/T21986修正光热条件等级结果,
C.2.4.1评价方法
具体方法见公式(C.4) APE = f(Vse) (C.4) 式中: 服 农业生产环境条件; N 土壤环境容量,通过土壤污染风险等级高低反映土壤环境容纳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的能力
具体方法见公式(C.4) 式中: APE——农业生产环境条
C.2.4.2评价步骤
C.2. 5. 1评价方法
DB23/T26352020
f(Dd,Df,D) ...C.5)
Rm =f(Dd,Df,D)
Dd干旱灾害危险性; D洪涝灾害危险性; D一低温灾害危险性; Rm—气象灾害风险,指农业生产受到干旱、洪涝和低温冷害等与气象因子有关灾害影响程度 强度及其发生的频(概)率。
C. 2. 5. 2 评价步骤
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 级,具体方法见公式(C.6)
YZH=/I×M×D×K
DB23/T26352020
C.1盐渍化敏感性评价因子分级赋值
C.3.1初判农业生产条件等级
表C.2农业生产的水土资源基础判别规则
在上步结果基础上,结合气候评价结果得到农业生产条件等级初步结果,具体方法见表C.3。
表C.3农业生产条件等级
C.3.2.1基于土壤环境容量、盐渍化、气象
1基于土壤环境容量、盐渍化、气象灾害修正
DB23/T26352020
对于土壤坏境容量评价结果为最低值 整为低等级,土壤环境容量评价结果 为中等级的,应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一个级别;对于盐渍化敏感性高的区域,应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一 个级别:对于气象灾害风险性高的区域 应将初步评价结果为高的调整为较高等级
C.3.2.2基于地块连片度、离心距离修正
聚合上步修正后结果为适宜和较适宜等级的图斑,应作为适宜和较适宜等级的连片度评价结果;聚 合初判结果为一般适宜及以上等级图斑,应作为一般适宜级的连片度评价结果;对初判结果为较不适宜 和不适宜等级的图斑,应不进行该项修正。 地块连片度等级确定见表C.4,平原地区聚合距离宜采用50~100m,山地丘陵区宜采用20~50m。应 进一步对聚合结果进行修边处理,识别地块中宽度在200m内的细长部分,应降级处理
块连片度评价分级参考
修边后保留的部分应计算连片田块形状指数,具体方法见公式(C.7) Ipar= 0.25×Lpar//Spar
T Ip一地块形状指数; Lpar地块周长; Spar一地块面积。 根据各市县实际情况,对形状指数大于一定数值的地块,应按照离心距离逐步降低其外围区域的连 片度等级。计算连片地块内离心距离对平均离心距离的倍数。采用几何断点法对离心距离倍数由低到高 分为5级,离心倍数为5级的外围区域地块连片度降两级,离心倍数为4级的外围区域地块连片度降一级。 修边需降级部分原则上取其邻接地块离心距离降级要求高的等级降级,宜至少降一级。各地可根据地形 地貌特点进行调整。 根据农业生产适宜性初判等级和地块连片度评价结果,按照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分区参考判别矩阵 具体见表C.5,确定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
表C.5农业生产适宜性分区参考判别矩阵
对于重要的牧业生产地区,宜结合实际,对重要草场的农业生产条件等级进行适当调整。草原饲草 生产能力越高(优质草原),雪灾、风灾等气象灾害风险越低,地势越平坦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宜 适当提高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
C.3.3确定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
DB23/T26352020
将农业生产条件等级为高、较高的定为适宜,等级为一般、较低的定为一般适宜,等级为低的划为 不适宜。 对适宜性结果进行专家校验,综合判断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的相符性。对明显不符合实际的,应开 展必要的现场核查校验与优化
D.2.1土地资源评价
对于地形起伏剧烈的地区,宜考虑地形起伏度
D. 2. 1.1评价方法
DB23/T26352020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
具体方法见公式(D.1) CJT = f(S,H,LS) ...(D.1) 式中: CJT—城镇建设条件; S坡度; H高程; LS地形起伏度。
具体方法见公式(D.1) 式中: CJT—城镇建设条件; S坡度: H一高程; LS地形起伏度。
D. 2. 1. 2 评价步骤
DB23/T26352020
量后剩余量的代数和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 的动态水量,即大然河川径流量;地下 水资源量是指地下饱和含水层逐年 入渗地下水的补给量。
D.2. 2. 1评价方法
具体方法见公式(D.2) CJS=f(W) (D.2) 式中: CJS一城镇供水条件; W一水资源总量模数,对于现状供水结构中过境水源占比较大且仅通过本地水资源总量难以全面 反映城镇供水条件的区域,可采用
水资源总量模数,对于现状供水结构中过境水源占比较大且仅通过本地水资源总量难以全面
D. 2. 2. 2 评价步骤
省级层面宜选用四级/五级水资源分区或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按照水资源总量模数≥50万 m/km、20~50万m/km、10~20万m/km、5~10万m/km、<5万m/km²划分为好、较好、一般、 较差、差5个等级。市县层面宜结合区域国土面积、地形地貌、流域水系及行政边界等因素,确定小流 或为评价单元,以充分反映本地水资源流域属性和空间变化差异。确定小流域水资源总量时,应充分利 用已有调查评价成果,没有相关成果的宜通过水文等方法进行计算。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模数按≥25万m/km、13~25万m/km²、8~13万m/km、3~8万m/km²、<3万 m/km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
D.2.3.1评价方法
具体方法见公式(D.3)
D. 2. 3. 2 评价步骤
CJQ= f(THI)
DB23/T26352020
表D.1舒适度分级参考阈值
D.2.4.1评价方法
UCE = f(V..V.)
DB23/T26352020
表D.2大气环境容量计算相关设置要求
DB23/T26352020
DB23/T26352020
DB5101∕T 77-2020 成都市城市车行道尘土量检测方法V we = Pwg × Vsw + W
/ we= Pwg× Vsw+ W
Vwe——水环境容量; 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 Vsw 地表水资源量: 过境水环境容量。 其中,过境水环境容量W具体方法见公式(D.8)
W一过境水环境容量,单位为t/a; Cs一水质目标浓度值,单位为mg/1; 0 一过境水资源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108m); 为过境河长,单位为米(m); u一流速,单位为米/秒(m/s); Co一一上游水质目标浓度值; K一一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单位为1/d。可根据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确定,在一般情况下,COD 降解系数的取值应不大于0.2(1/d),氨氮降解系数的取值应不大0.1(1/d)。地方在计算时宜根据本 地实际情况确定。 当无法满足公式(D.7)、(D.8)计算数据要求时,宜简化为公式(D.9)进行计算:
Vwe = Pwg × (Vsw + Quse)
Vwe = Pwg × (Vsw + Quse)
Vwe 水环境容量; 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 Vsw 地表水资源量; Quse一可利用的过境水资源量,指过境水量分配方案中确定的允许利用的水资源量。 当无法满足公式(D.7)~(D.9)计算数据要求时GB∕T 18840-2018 沥青防水卷材用胎基,宜进一步简化为公式(D.10)进行计算: 方标准 Vwe= Pwq× Vsw 式中: Vwe水环境容量; Vsw 地表水资源量; 评价单元年均水质且标浓度, 可结合实际,根据现有水功能区划或控制单元水质目标
Vwe一一水环境容量; 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 Vsw一地表水资源量; Quse—可利用的过境水资源量,指过境水量分配方案中确定的允许利用的水资源量。 当无法满足公式(D.7)~(D.9)计算数据要求时,宜进一步简化为公式(D.10)进行计算:
Vwe = Pwa × V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