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2/T 3136-2017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简介:
DB62/T 3136-2017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5.7混合料压实及成型
5.7.1碾压沥青混合料时振动压路机应遵循“紧跟、慢压、高频、 氏幅”的原则。压路机的碾压路线方向不应突然改变,压路机前进 方向应和摊铺机保持一致。振动压路机起步、加速或减速停止都 必须平稳进行,待发动机转速稳定后再起步并开启振动,减速停止
5.7.2轮胎压路机轮胎外围宜加装“围裙”进行保温。碾压初始 价段,可对轮胎喷涂少量防粘剂,并先到高温区碾压使轮胎尽快升 温。严禁涂刷柴油与机油作为防粘剂。 5.7.3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严格控制钢轮水箱的喷水量,以不粘 轮为宜,严禁大量喷水造成混合料表面温度下降过快。 5.7.4沥青混合料摊铺后,根据试验段确定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和 碾压工艺及时紧跟碾压。双钢轮振动压路机的碾压长度宜不小于 30mGB/T 19292.2-2018标准下载,碾压速度为3km/h~5km/h。 5.7.5当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温度降到110℃时振动压路机应完 成碾压,普通沥青混合料路面温度降到90℃时振动压路机应完成 碾压。 5.7.6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的路段上调头、停机加水或停
5.7.5当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温度降到110℃时振动压路机应完 成碾压,普通沥青混合料路面温度降到90℃时振动压路机应完成 碾压。
5.7.6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的路段上调头、停机加水或
5.8.1上一作业面施工完成后,对成型的沥青路面末端用三米直 尺检查平整度,找出接缝位置并划线标识,在路面未完全冷却前人 工垂直刨出接缝断面并清理多余的沥青混合料,横向接缝断面应 和路线方向垂直
面平整度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摊铺前应在接缝断面处 均匀喷洒粘层油
碾压1遍~2遍,然后垂直于路线方向碾压接缝2遍~3遍,压路机 应从已成型的沥青路面向新铺筑的沥青路面逐渐过渡碾压。及时
5.8.6当半幅施工或因特殊原因而产生纵向冷接缝时应加设
可挡板或在混合料尚未完全冷却前用镐刨齐边缘形成毛,不宜 用切割机切出纵缝断面。摊铺另外半幅时应在断面处喷洒粘层 油,碾压时振动压路机钢轮搭接到已成型的半幅中的宽度不宜小 于20cm 5.8.7碾压完成后.压路机不得停在当天完成的工作面上
5.9.2沥青层铺筑后应严格组织交通管控,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周围应设置明显的警示、警告标志,施工现场出入口、沿线各交叉 口安排专人进行交通管制
5.9.2沥青层铺筑后应严格组织交通管控.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5.9.3铺筑好的沥青层应保持
上直接堆放施工材料或杂物,严禁在沥青路面上制作水泥砂浆
6.1.1透层油进场前必须进行质量检测,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 表4.3.2中的规定。 6.1.2喷洒透层油时应对路缘石及附属设施进行覆盖保护或对 酒布车喷酒管的两侧作适当的遮挡。 6.1.3透层油应采用专用洒布设备喷洒,洒布应均匀,不得出现 漏酒。
6.2.1下封层宜采用SBS改性沥青或橡胶沥青作为胶结料,技术 要求应分别符合本规范表4.4.2或表4.6.2的规定。 6.2.2下封层用集料,路面宜采用9.5mm~13.2mm规格的单档粒 经集料;大桥、特大桥桥面宜采用4.75mm~9.5mm规格的单档粒径 集料,集料超粒径含量应小于10%,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7.1的 规定。 工村E
6.2.3下封层的沥青与集料用量应符合表6.2.3的要求。沥青洒 布应均匀,洒布量最大偏差不应超过设计值±0.20kg/m²。
6.2.3下封层的沥青与集料用量应符合表6.2.3的要求。
表6.2.3下封层材料用量技术要求
注:1.本表的等效厚度是考虑下封层集料60%~80%的撒布量等因素后的 折减厚度 2.沥青洒布量由试验段确定,但不得低于表中数据。 6.2.4下封层宜采用同步封层施工设备。应确保沥青洒布均匀、 不漏酒,
不雨四 6.2.5在下封层施工前,应对已喷酒透层进行检查,对缺失地方 进行补酒;有污染或杂物时应进行冲洗或清扫,用水冲洗时,必须
进行补酒;有污染或杂物时应进行冲洗或清扫,用水冲洗时,
进行补酒;有污染或杂物时应进行冲洗或清扫,用水冲洗时,必须 等水分完全蒸发后才能进行封层施工。
6.2.6集料必须经过沥青拌和楼加热除尘,加热温度应不低于 140℃。
6.2.7在撒布集料过程中,不应出现重叠和漏撒现象。如造成局 部重叠,应在轮胎压路机碾压前,采用人工方式清除多余集料 6.2.8应采用轮胎压路机稳压1遍~2遍,碾压速度5km/h~8km/ h,使集料和沥青粘结牢固
h,使集料和沥青粘结牢固。 6.2.9下封层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对封层质量进行检查,要求外 观均匀一致、集料无堆积、重叠、漏撒、无油包和基层外露,且与基 层表面粘结牢固、无起皮等现象
观均匀一致、集料无堆积、重叠、漏撒、无油包和基层外露,且与基 层表面粘结牢固、无起皮等现象
6.3.1各沥青面层之间必须酒布粘层油,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 中4材料的相应规定。 6.3.2粘层油应采用专用洒布设备喷洒,洒布量宜为0.3L/m²~ 0.6L/m²
酒,喷酒过量处应予刮除,不得污染其他构造物
7.1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层
7.1.1水泥混凝土桥面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沥青铺装层的施 工。 7.1.2沥青混凝土铺筑前,水泥混凝土铺装层应采用精铣刨或喷 沙抛丸等处理,对铣刨、喷砂抛丸处置后所暴露出来的干缩裂缝等 缺陷,应采用有效措施及时处理,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7.1.3采用精铣刨工艺进行桥面处理,铣刨刀头间距不应大于 8mmo 7.1.4防水粘结层材料宜选用改性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其拉拨 试验粘结强度应不小于设计值,且不小于0.3MPa(气温15℃~ 35℃),或不小于0.2MPa(气温≥35℃)。防水粘结层施工完成后应 在24小时内进行桥面下面层的施工。 7.1.5防撞墙施工完成后,应在其根部路面厚度范围内用抗盐耐 芮蚀材料或热沥青进行封涂。 7.1.6泄水管(孔)的施工应符合设计规定,泄水孔进口应低于桥 面沥青铺装层的底面5mm。 7.1.7沥青铺装层如非特殊设计,桥面沥青混合料结构类型应和 司一项目中的其他路段保持一致,特大桥桥面沥青铺装层应进行 专项设计。
急制动,避免破坏桥面防水粘结层,沥青铺装层宜不间断连续铺 筑。
7.1.9压路机必须紧跟碾压,碾压长度保持在30m~50m,碾压时 压路机起停应平稳。
7.2.1沥青路面铺筑应在基层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进行,同 时确保排水设施施工完好,排水通畅 7.2.2隧道水泥混凝土基层(下承层)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沥 青路面铺筑。 7.2.3隧道水泥混凝土基层(下承层)应采用精铣刨或喷砂抛丸 等处理,须符合本规范7.1.2与7.1.3的规定 7.2.4隧道沥青路面施工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施工方案,隧道 内必须保持良好通风。 7.2.5长、大隧道沥青混合料铺装宜采用温拌技术施工,减少沥 青烟污染,改善施工条件。 7.2.6温拌沥青原材料、配合比、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应符合普通 热拌沥青的各项规定。 7.2.7温拌沥青混合料温度比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宜降低 20℃~40℃,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完全自然冷却后方可开放交 通
20℃~40℃,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完全自然冷却后方可开放交 通。
8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查验收
8.1.1施工质量管理的基本目的是确保施工质量,保证路面的长 期使用寿命,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8.1.2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必须由具有交通运输部公路 工程综合甲级试验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设计完成, 8.1.3工地试验室必须经过备案,必须配有足够的相关资质的试 验人员,明确每个质量控制环节上的负责人。 8.1.4各等级公路应有完整的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及“动态质 量控制”体系。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规定的频度取样、试验,
8.2.1沥青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沥青检测需符合本规范中4.1~4.6的相关规定。 2表4.2.2~表4.6.2所对应的检测内容中,黑体字作为关键 指标进行检测,按照“每车”的频率进行。 3沥青材料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留样。沥青取样应严格按 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规定的方法进 行,样品不少于2kg,封存容器统一使用3kg白色金属油漆桶,样品 编号后移交项目建设单位保存至竣工验收结束
孔通过率的变异系数应不大于10%。应根据至少连续7批在料堆 不同位置取料的筛分结果确定其变异系数,样本量应不少于10
个。每批集料必须进行检测,检测内容与方法应符合表4.7.1、表 4.8.3 与表4.8.4 的规定。
8.3.1沥青路面在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应在取得目标配合比设 计报告,由施工单位进行目标配合比验证、生产配合比设计后铺筑 试验段。试验段铺筑完成后,生产配合比由原目标配合比设计检 测机构进行生产配合比验证。
8.4.1沥青混合料拌和厂对沥青混合料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 制,控制包括目测、每拌和一盘混合料的在线监测、混合料总量检 验,以及试验室进行的检测项目。沥青混合料在生产过程中必须 按表8.4.1规定的项目和频度检查质量,
表8.4.1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检查频度与检查标准
主:1.试验方法采用JTGE60的方法进行。 2.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必须用最大理论密度作为压实度检测的标准密 度。对于AM型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检测CJJ∕T 125-2008 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应满足试验室标准密度的98%。
测定点应采用ITGE60附录A的方法用
8.5.1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将全线以1km~3km作为一个评 定路段,对沥青面层自检,计算合格率,提交自检总结报告,申请交 工验收。
为标准密度进行,只要是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该标准密度必须采用 8.3.1规定中试验段铺筑完成后原目标配合比设计检测机构出具 的生产配合比验证中最大理论密度
8.5.3交工验收阶段应对路面面层进行钻芯取样,检测其劈裂强
附录A集料加工与质量管理
A.1.2施工单位作为项目施工质量的责任主体,在与集料生产
DL/T 5701-2014标准下载A.1.4甘肃省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项目建设单位对市 场备案审查、批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