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6747-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36747-2018 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加固设计规范简介:
GB/T 36747-2018《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加固设计规范》是中国的一项国家标准,主要针对干燥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和加固工作提供设计依据和技术指导。这份规范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对干燥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这份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总则:规定了规范的适用范围,引用标准,术语定义,以及保护加固的基本原则。
2. 保护加固原则:明确了保护加固应遵循的原则,如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科学性和技术性原则等。
3. 保护加固设计:涉及到对遗址的环境分析、病害诊断、保护目标设定、保护加固设计方案的制定等内容。
4. 保护加固施工:规定了施工的程序、方法、材料选择、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5. 保护加固效果评估:明确了保护加固工程完成后,应进行的效果评估方法和指标。
6. 保护加固的后期维护与管理:对保护加固后的遗址如何进行合理维护和管理给出了指导。
这份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和加固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减少对遗址的破坏,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为相关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GB/T 36747-2018 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加固设计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土遗址本体加固技术要求 载体加固技术的要求 设计报告编制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遗址锚杆基本试验要点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敦煌研究院。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西北大学、兰州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旭东、孙满利、李最雄、谌文武、郭青林、张景科、杨善龙、裴强强
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加固设计规范
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商业策划、建筑规划设计及工程设计招标文件.pdf本标准规定了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加固设计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本体及载体加固技术要 告编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加固设计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0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遗址 earthensite 以土质材料为主体组成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古作 动遗迹及其赋存环境。 3.2 本体museumaudience service 承载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土质遗存。 3.3 载体remaincarrierof earthensite 土遗址本体赖以赋存的场地和环境。 3.4 干燥环境 aridenvironment 年降水量小于250mm的地区。 3.5 土遗址保护加固 conserva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earthen site 为了防止和减缓土遗址的病害发展、提高其稳定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3.6 砌补mudrepatching 采用砌筑措施对土遗址实施的加固技术。 3.7 夯补ramrepatching 采用夯筑措施对土遗址实施的加固技术。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遗址 earthensite 以土质材料为主体组成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古代建筑遗址、构筑物等人类活 动遗迹及其赋存环境。 3.2 本体 museumaudienceservice 承载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土质遗存。 3.3 载体remaincarrier of earthensite 土遗址本体赖以赋存的场地和环境。 3.4 干燥环境 aridenvironment 年降水量小于250mm的地区。 3.5 土遗址保护加固 conservationandreinforcementofearthensite 为了防止和减缓土遗址的病害发展、提高其稳定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3.6 砌补mudrepatching 采用砌筑措施对土遗址实施的加固技术。 3.7 夯补 ramrepatching 采用夯筑措施对土遗址实施的加固技术。
3.8 表层防护加固surfaceprotectionreinforcement 为减缓风化而在土遗址表层实施的加固技术。 3.9 裂隙灌浆 crackgrouting 将浆液注人土遗址裂隙,提高土遗址稳定性的加固技术, 3.10 锚杆anchor 用来加固遗址土体,提高其整体稳定性的具有一定强度的杆件。 3.11 土钉soil nail 用来加固或连结浅层遗址土体的细长杆件。 3.12 锚固 anchoring 为提高土遗址的稳定性,运用锚杆将不稳定土体锚在相对稳定的基体或土体上的加固措施 3.13 结石体aggregatemass 浆液凝固后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 3.14 信息化施工informativeconstruction 利用土遗址保护施工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修改完善设计,用于指导施工的管理措施
设计基础资料应包括的内容:土遗址价值评估资料;土遗址保护工程勘察与测绘资料;遗址区环境 条件的相关资料;施工条件的有关资料;类似土遗址保护工程经验资料;前期保护试验及效果评估资料; 保护规划、考古及相关研究报告。
4.2.1不改变土遗址原状原则
4.2.2最低干预原则
4.2.2最低干预原则。 4.2.3原材料和原工艺保护原则,采用与土遗址本体相符合的传统工艺、材料或经验证的改进技术。 4.2.4材料和技术的安全应用原则,新型保护材料和技术,应先进行实验室试验和现场应用试验,取得 可靠的结果以后,方可应用。 4.2.5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原则。 4.2.6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4.3.1土遗址保护加固设计原则上分为方案设计和施工设计两个阶段。 4.3.2方案设计应通过对多种技术措施论证和比选后,确定出合理可行土遗址保护加固措施,编制技 术文件,满足工程量计算和工程概算编制的要求。
术文件,满足工程量核定和工程预算编制的要求
4.4.1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4.2抗震设防烈度低于7度时,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定级土遗址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
4.5设计安全系数要求
址本体设计安全系数宜参照表1中的规定执行
.5.1土遗址本体设计安全系数宜参照表1中的
表1土遗址本体设计安全系数
4.5.2土遗址稳定性评价应根据遗址土的特性,类比相似土体进行稳定性计算和评价
5.2土遗址稳定性评价应根据遗址土的特性,类比相似土体进行稳定性计算和评价。 .3确定设计安全系数时应考虑耐久性因素
DB22∕T 5108-2022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和外窗修缮技术标准5土遗址本体加固技术要求
5.1.1砌(夯)补部分应与原土遗址紧密连接。 5.1.2砌(夯)补应采用和原遗址土一致或近似的材料,强度不低于未风化遗址土,易溶盐含量应小于 0.5%,夯补部分的密度不小于未风化遗址土的密度, 5.1.3砌筑浆液宜采用水性材料,黏度和初凝时间适中,结石体强度应略高于未风化遗址土,结石体的 颜色应和原遗址土保持一致。 5.1.4砌()补部分需要时可加筋,配筋材料宜首先考虑经科学论证的传统材料,配筋一般可按照层 间距20cm~50cm、筋间距10cm~20cm设计,特殊情况根据实际可增减。 5.1.5砌(夯)补部分应基础牢靠,基础处理可按GB50007的要求执行,稳定性可按GB50003的要求 执行。 5.1.6砌(夯)补部分可采用锚杆和原遗址体连接,锚杆可采用木质或有机纤维材料,锚杆设置可参照 5.4要求执行。 5.1.7砌(夯)补部分宜预埋灌浆管,待砌筑体沉降稳定后进行灌浆。 5.1.8高度较大砌(夯)补部分应分层、分段施工。 5.1.9砌()补部分宜做适当表面处理.使之与本体协调
5.2.1表层防护加固适用于表面风化严重疏松的土遗址。
2.2表层防护加固材料宜优先选择水性无机类材料,并且适合以下原则: a)无毒,黏度小,流动性强且可调,润湿性好,渗透性强,初凝时间适中,与土体的兼容性好。 加固后土体颜色基本不改变,表面无炫光,耐水性、耐候性、抗风蚀能力明显加强,并且有很好 的透气性,材料老化后不影响土遗址的再处理性 A
5.2.4表层防护加固可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综合措施。 5.2.5表层防护加固应进行效果评价
5.3.1裂隙灌浆适用于影响土遗址安全的裂隙。 5.3.2结石体的强度应比遗址未风化土体的强度略高,透气、透水性可比遗址未风化土体略小。 5.3.3灌浆材料的选用应兼顾强度与遗址土适宜性、施工可操作性,并有较好的耐候性。 5.3.4灌浆材料可选用收缩性小的有机、无机或复合材料。 5.3.5裂隙宽度较大时可适当充填与原遗址土类似填料。 5.3.6浆液初凝时间宜为45min~60min。 5.3.7灌浆管布置可根据类似工程经验设计,并应通过现场灌浆试验调整。 5.3.8灌浆压力的选择应首先考虑保证遗址安全,可根据类似工程经验设计,并应通过现场灌 调整
5.4.1锚固适用于影响遗址结构安全、开裂和变形,且灌浆不能解决的遗址部分。 5.4.2锚固可按文物保护工程隐蔽工程的相关要求设计。 5.4.3锚固可采用锚杆、土钉,筋材可采用木质、纤维类等材料,筋材材质的选择应与环境匹配, 5.4.4锚杆宜选用全长粘结性锚杆。 5.4.5不应采用击人型土钉。 5.4.6锚杆施工前应进行锚杆基本试验,见附录A。 5.4.7 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不小于2.2JG∕T 5019-1992 管子套丝切断机,锚杆杆体抗拉安全系数不小于1.8。 5.4.8 孔成孔应采用振动小的旋转成孔工艺,不应采用液体排渣。 5.4.9注浆前应将孔内岩粉或土屑尽量清除干净。 5.4.10 对有腐蚀可能性的锚杆,使用前应进行防腐处理, 5.4.11 锚固注浆材料选用应符合5.3中的相关规定。 5.4.12 注浆浆液应搅拌均匀,随搅随用,并在初凝前用完,严防杂物混人浆液, 5.4.13 向锚孔内注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向下倾斜的锚孔内注浆时,浆液自下而上连续灌注,且确保从孔内顺利排气; b) 尚上倾斜的锚孔内注浆时,应在孔口设置密封装置,将排气管端口设于孔底,注浆管应 密封装置不远处; C) 当孔口溢出浆液或排气管停止排气时,可停止注浆 5.4.14 浆体强度检验用的试块每30根锚杆不应少于一组,每组不应少于6个试块。 5.4.15 镭固完成后,应及时对锚具和承压板进行工级防腐保护,并应做旧处理
5.5.1监测适用于文物保护工程实施中对文物和人员有安全隐患的遗址部位。 5.5.2监测布置原则应遵循必要、适度原则。 5.5.3监测内容包括遗址变形、环境以及施工中文物与人员安全监测。 5.5.4遗址变形监测宜采用实时监测系统和人工监测系统结合。 5.5.5遗址环境监测可包括空气质量、风(风向、风速、挟沙量)、降水(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历程)、温 度(气温以及土体内的温度)、湿度、日照时间与强度、植被、地下水等因素。
5.5.1监测适用于文物保护工程实施中对文物和人员有安全隐患的遗址部位, 5.5.2监测布置原则应遵循必要、适度原则。 5.5.3监测内容包括遗址变形、环境以及施工中文物与人员安全监测。 5.5.4遗址变形监测宜采用实时监测系统和人工监测系统结合。 5.5.5遗址环境监测可包括空气质量、风(风向、风速、沙量)、降水(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历程)、温 度(气温以及土体内的温度)、湿度、日照时间与强度、植被、地下水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