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6853-2012 油气输送管道隧道设计规范

SY/T 6853-2012 油气输送管道隧道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Y/T 6853-201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4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35539
免费资源

SY/T 6853-201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6853-2012 油气输送管道隧道设计规范简介:

"SY/T 6853-2012 油气输送管道隧道设计规范"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一项重要标准,主要针对的是油气输送管道在隧道内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工作。该标准的出台,旨在确保油气输送管道隧道的安全、可靠、经济和环保,同时也为我国的油气管道隧道建设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依据。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设计基本原则:明确了设计应遵循的安全、经济、环保、适用和耐久等原则。

2. 隧道选线与布置:规定了隧道的选址原则,以及管道在隧道内的布置方式。

3. 隧道结构设计:包括了隧道的类型选择、断面尺寸设计、结构材料选择、防水防腐措施等。

4. 管道设计:涵盖了管道的材料、规格、连接、防腐、保温等设计要求。

5. 通风、消防、监控与报警:规定了隧道内的通风系统设计、消防设施配置、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的要求。

6. 施工与验收:给出了隧道建设和管道安装的施工技术要求,以及工程验收的标准。

7. 运行与维护:给出了隧道及管道运行的管理规定,以及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的要求。

该标准的实施,对提高我国油气输送管道隧道的设计水平,保障油气供应安全,防止环境破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行业内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各类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

SY/T 6853-2012 油气输送管道隧道设计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2其余部位的空隙,可视围岩稳定情况、空隙大小,采用 混凝士、片石混凝士回填。 3拱部局部珊塌严禁采用浆砌片石回填。 7.1.5地下水对混凝土和钢筋具有腐蚀性,影响混凝土和钢筋 的耐久性时,衬砌设计应采取抗腐蚀措施。 7.1.6高烈度区抗震设防段的隧道洞口段和明洞应采用钢筋混 凝士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7.2.1喷锚衬砌喷射混凝土厚度应不小于50mm,不宜大于 200mm

1喷锚衬砌内部轮郭应比整体式衬砌适当放大,应预留 50mm~~100mm作为必要时补强用。 2遇下列情况时不应采用喷锚衬砌: 1)地下水发育或大面积淋水地段: 2)能造成衬砌腐蚀或膨胀性围岩的地段 3)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一5℃地区的冻害地段。 3 隧道喷射混凝士应在开挖后及时进行,宜采用湿喷工艺。 4喷锚衬砌的设计参数,宜按表7.2.2选用。

局部6层特警训练大楼5523平米(计算书、建筑、结构图)表 7.2.2 喷锚衬砌的设计参数

1钢筋网格应按矩形布置,钢筋间距宜为150mm 250mm。 2钢筋网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d(d为钢筋直径)。

3钢筋网喷射混凝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 4 单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70mm。 5钢筋网应配合锚杆一起使用,钢筋网宜与锚杆绑扎连接 或焊接。 7.2.4 锚杆支护设计应根据隧道围岩条件、隧道断面尺寸、作 用部位、施工条件等合理选择锚杆设计参数。 7.2.5 永久支护的锚杆应采用全长粘结型锚杆。 7.2.6 自稳时间短的围岩,宜采用全粘结树脂锚杆或早强水泥 砂浆锚杆。 7.2.7 锚杆露头应设托板,托板长、宽、厚宜为150mm ×150mm×6mm。

7.2.8锚杆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架支护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隧道施工期 旬可能出现的荷载。 2钢架支护间距宜为0.5m~1.2m。 3采用钢架支护的地段连续使用钢架的数量不宜少于3 榻;钢架主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8mm,钢架支护棉之间应用直 径为18mm~22mm的钢筋纵向连接,连接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1m,并在钢架支护内缘、外缘交错布置。 4钢架应分节段制作,节段与节段之间通过钢板用螺栓连 接或焊接。 7.2.12喷锚衬砌可采用工程类比法或数值计算,并结合现场监 控量测进行设计。

7.4.1复合式衬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复合式衬砌设计应综合考虑围岩条件、断面形状, 施工方法及运营管理等因素,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2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宜采用喷锚衬砌,即由喷射混 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支护形式单独或组合使用,并应 符合本规范第7.2节的规定。 3复合式衬砌的二次衬砌宜采用模筑混凝土或模筑钢筋混 凝土结构,衬砌截面宜采用连接圆顺的等厚衬砌断面。 4在确定开挖断面时,除应满足隧道净空和结构尺寸外,

5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衬砌

7.5.1黄土地区隧道,应视黄土分类、物理力学性能和施工方 法等确定衬砌结构。位于黄土隧道附近地表的冲沟、陷穴、裂 缝应予回填、铺砌,并设置地表水的弓引排设施。 7.5.2隧道通过松散堆积层、含水砂层或围岩特别破碎的地段 时,施工前可采取地表砂浆锚杆、从地表或沿隧道周边向围岩 注浆等预加固措施,施工中可采用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注浆 或管棚等超前支护措施。 7.5.3软弱、膨胀性围岩的隧道衬砌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7.5.4穿越岩溶、溶洞的隧道,应根据洞穴大小、充填情况及 其与隧道的关系、地下水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1对洞穴水的处理应因地制宜,采用截、堵、排结合的综 合治理措施。 2干、小的洞穴,可采取填堵措施。 3当洞穴岩壁稳定、不影响隧道结构安全时,洞穴可不予 处理。 4当洞穴岩壁强度不够或不稳定,可能影响隧道结构安全 时,应采取支顶、锚固、注浆等措施。 7.5.5通过含瓦斯地层的隧道,应根据地层每吨煤含瓦斯量、 瓦斯压力确定瓦斯等级,针对不同瓦斯等级地段采用不同的衬 励结构。瓦斯隧道衬砌应采取下列防瓦斯措施: 1衬砌应采用全封闭结构,并选用气密性建筑材料,提供 混凝士的密实性和抗渗性指标。 2衬砌施工缝隙应严密封填。 3应向衬砌背后或地层压注水泥砂浆,或采用内贴式、列外 贴式防瓦斯层,加强封闭。 7.5.6通过放射性岩层的隧道,应根据放射性元素性质和放射 强度,采用全封闭衬砌结构

7.6.1明洞的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1洞顶覆盖薄,难以用钻爆法修建隧道的地段。 2隧道洞口难以避免受边坡塌方、岩堆、落石、泥石流等 不良地质的危害。 3为了保护洞口的自然环境而延伸隧道长度时

1明洞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当明洞作为整治滑坡的措施时,应按支挡工程设计,并 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确保滑坡体稳定和明洞安全。 3在地质情况变化较大地段应设置沉降缝。气温变化较大 地区,应根据长度等情况设置伸缩缝。 4结合洞外管道埋设条件,适当减少明洞长度。 7.6.31 明洞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明洞基础设计应置于稳固的地基上,明洞基础底标高应 低手隧道管沟沟底标高。 2当基岩埋深较浅时,基础可设置于基岩上:当基础位 于软弱地基上时,可采用仰拱,将边墙与底板整体连接的结构 形式,也可采用桩基、扩大基础、基础加深和地基加固处理等 措施。 3外墙基础趾部应保证一定的嵌入深度和护基宽度。在冻 胀性土上设置明洞基础时,基底埋置深度不小于最大冻结线以 下250mm。当地基为斜坡地形时,地基可切割成台阶。 4当地基外侧受水流冲刷影响时,应采用加固和防护 措施。

1当山坡有危石、崩塌威胁时,应予清除或作加固处 理。为防护一般的落石、崩塌危害时,明洞拱背回填土厚度不 宜小于1.5m,填土表面应设置一定的排水坡度,填土坡度宜为

1 :1.5~1 :5, 2不设洞门端墙时,可采用拱背部分裸露、按自然山坡坡 度填土,填土表面宜植草。

8.1.1隧道结构应按破损阶段法验算构件截面的强度。结构有 抗裂要求时,对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抗裂验算,对钢筋混凝土构 件应验算其裂缝宽度。 8.1.2深埋隧道中的整体式衬砌、浅埋隧道中的整体或复合 式衬础及明洞衬砌等应按荷载结构法计算。深理埋隧道中的复 合式衬砌的二次衬砌也可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或地层结构法 计算,其计算原理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TGD70一2004附录I和附录J。 8.1.3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隧道衬砌内力和变形时,应考虑弹 性抗力等对衬变形的约束作用。弹性抗力的大小及分布,可 根据衬砌作用下的变形、回填情况等,采用局部变形理论,按 式(8.1.3)计算确定。

式中: 弹性抗力的强度,MPa: 围岩弹性抗力系数,无实测数据时可按表8.1.3 选用: 8一衬砌朝向围岩的变形值(单位:m),变形朝向洞 内时取零。

表8.1.4一1混凝士和砌体结构的强度安全系数

表8.1.4一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安全系数

检算其强度,并应验算绕墙趾倾覆及沿基底滑动的稳定性。洞 门墙验算应符合表8.1.8的规定。

表8.1.8洞门墙主要验算规定

8.2 隧道结构构造要求

8.2.1 隧道建筑物各部结构的截面最小厚度不应小手表8.2.1的 数值。

表8.2.1截面最小厚度(单位:mm)

8.2.2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外侧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最小 厚度应符合表8.2.2的规定,

表8.2.2混凝土净保护层最小度(单位:mm

注:明洞和洞门、可采用非侵蚀性环境栏内的数值。

8.2.3 钢筋混凝土结构移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截面最小配筋 率及其他构造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执行。

DB5301∕T 21-2019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9.1.1斜并和竖并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科开不 1斜井和竖井洞口应避开内涝低洼区、汇水区,山岭隧道 洞口应高出洪水频率为1/50的水位0.5m,水域穿越隧道洞口应 高出洪水频率为1/100的水位0.5m,并应避开滑坡、崩塌、泥 石流等不良地质区,同时考虑洞口交通和弃渣堆放条件。 2并简穿过的地层宜避开厚表土层、流沙层、强含水层, 岩溶、断层破碎带、煤层和采空区。 9.1.2斜井倾角应根据管道路由、井口地形及位置、隧道埋深 等多种因素确定,斜并倾角不宜大于25°。 9.1.3斜并并身的纵断面不宜变坡,并口和并底变坡点应设置 竖曲线,竖曲线半径宜采用12m~15m。 9.1.4斜井在施工和管道安装期间,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在 适当位置设挡车设备,严防溜车。当倾角大于15°时,轨道应 采取防滑措施。 9.1.5竖井井底与平巷连接处应设置马头门,马头门尺寸应能

9.1.5竖井并底与平巷连接处应设置马买门,马买门尺寸应能

9.2.1斜井井筒断面净空尺寸应根据运输设备的类型、人行道 宽度、管道安装要求、排水设施、光缆布置等要求确定。 9.2.2斜井倾角在10°15°时,应设置人行台阶;斜井倾角 大于15°耳小于45。时,应设置人行台阶和扶争手;台阶宽度不 宜小于0.5m,扶手安设高度宜为0.8m~1.0m,扶手材料可因

地制宜选用;斜并倾角天于45。时,宜设置梯道间,梯道间宣 分段设置,每段斜长不宜大于10m。 9.2.3在斜井的人行台阶一侧应设躲避洞。躲避洞的设置应符 合下列规定: 1躲避洞间距不宜天于50m。 2躲避洞净宽不宜小于1.2m,净高不宜小于1.8m,净深 不宜小于0.7m。 3躲避洞不宜设于衬砌断面变化处或变形缝处。 9.2.4余 斜并应设排水沟,并宜每隔50m~60m设置一道横向 水沟。

振动挤密法桩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文件9.4.1矿山法开挖并简支护应符合下列规

A 视: 1 并筒结构宜采用复合式衬砌, 2 并壁厚度可采用工程类比法确定,并通过计算验证。 3 通过松散堆积层或含水层时,施工宜采用从地表或沿井 箭周边尚围岩注浆等预加固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地表水 和地下水做好要善处理,避免施工中淹井。

9.4.2沉并法施工并筒支护应符合下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