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指南(武汉市城乡建设局等四局委2019年2月)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指南(武汉市城乡建设局等四局委2019年2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3.2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3529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指南(武汉市城乡建设局等四局委2019年2月)简介: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指南"是由武汉市城乡建设局、武汉市水务局、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和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等四个政府部门于2019年2月联合发布的指导性文件。这份指南的出台,是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推动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和释水功能,减轻城市内涝,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份指南就是为设计者和建设者提供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理念的详细指导。

指南内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原则:强调绿色、生态、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过程的利用和保护。 2. 设计方法:提供具体的工程措施和设计策略,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 3. 项目管理: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如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和操作流程。 4. 技术标准: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应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5.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效果和经验教训。

这份指南对于推动武汉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指南(武汉市城乡建设局等四局委2019年2月)部分内容预览:

5.4.2.7雨水径流通过开口(孔)立缘右集中进人绿化带处或沉淀池周围宜散铺卵石,避 免径流对绿化带内植被冲刷破坏,并与绿化景观融合,卵石顶面宜与绿化种植面或沉淀 地顶面相平。 5.4.2.8车行道(包括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非机动车道的径流雨水进入绿化带内 海绵设施前宜设置截流沉淀池等截流设施,对初期雨水进行预处理,以减缓雨水对绿地 植物的影响。

5.10截流沉淀池示例

11溢流式雨水口示例

5.4.2.11城市道路海绵设施内溢流口过水能力应满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中的相关要求,并与排水管道相匹配,宜按计算径流流量的1.53.0倍考虑。 5.4.2.12设置有溢流口的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宜按100mm安全高度设计。

5.4.2.13易积水路段可利用道路周边洼地与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建设调蓄设施,雨水调 蓄设施应与市政工程管线设计相协调。 5.4.2.14下凹桥区的排水形式宜采用泵站排水与调蓄相结合的方式,雨水调蓄设施宜结 合雨水泵站的前池进行建设。 5.4.2.15城市道路临水系时,为防止水体污染和水土流失,宜在道路与河道之间设置 植被缓冲带、雨水塘等措施,控制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 5.4.2.16作为超标行泄通道的道路DB22∕T 5007-2018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在设计时宜考虑地表径流的有效超越路线,例如移 掉部分立缘石,调整外侧地面标高,引导超标径流顺利排放至港渠、湖泊等。

5.4.3绿化景观工程技术要点

12道路超标径流通道

5.4.3.1新建城市道路绿地率应满足《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中的指 标要求,行道树应优先选用绿化带的布置形式;对于绿地率未达到标准的城市道路,在 道路整体改扩建时应根据道路实际情况提高道路绿地率或者将现状树穴改成连续绿化 带,增加道路可渗透面积

图5.131.5m宽行道树树穴改造为2m宽行道树绿带示例

5.4.3.2进行现状道路绿化改造时,应在对现状养木的耐水性、抗逆性、根颈标高,径流 路径以及整体景观效果等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改造方案设计,以免影响现状绿化植物的正 常生长及道路绿化功能

图5.14结合现状香樟根颈标高和汇水方向而采取的单边生物滞留设施示例

5.4.3.3城市道路绿化带内宜根据绿带宽度 采用下凹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海绵设施。城市立交等区域可依据径流的实际 清况采用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渗透塘等海绵设施

图5.15人行道结合现状乔木种植灵活布置生物滞留设施示例

.4.3.4道路绿化带内海绵设施应与绿化景观整体协调, 宽度较窄的绿化带宜采用简洁 见整的绿化风格,保证道路整体景观的协调,宽度较宽的绿化带可通过微地形、木桩、 笼等措施协调海绵功能和景观绿化功能,塑造优美的整体景观

5.4.3.5道路绿地中海绵设施内植物宜选择抗逆性强、耐租放管养的植物,形成简洁规整 的景观效果,如遇绿化带较宽,在满足海绵指标的要求下在道路绿带内可设置海绵设施 之外的绿化空间,该植物应以满足景观绿化功能为主,共同打造整体景观效果。(海绵

设施内植物可参考附录:海绵城市建设植物选用名录)

图5.18海绵设施绿地与常规绿地相结合示

5.4.3.6道路绿化带考虑木桩、石笼、微地形的设计时,应考虑进水口,沉淀池与溢流设 施的竖向关系及连通性,保证绿化带内径流路径的通畅。 5.4.3.7设置在绿化带内的溢流设施、沉淀池等设施,宜结合微地形、木桩及植物种植进 行视线上的适当掩藏,以免破坏整体景观效果。 5.4.3.8无法在绿化带外对溢流设施进行清掏维护时,宜设置与沉淀池、溢流设施等相连 接的汀步,便于管养维护人员的进出和清掏。 5.4.3.9为保证苗未成活并增强土壤透水性,海绵设施内种植土应为沙壤土且肥力适中, 种植土配置要求可参考《绿化种植土壤》CJ/T340的规定执行。 5.4.3.10为保证海绵设施内苗木的成活及夏季抗旱,有条件的绿化带应考虑绿化给水灌 溉设施。

5.4.4与现状市政管线影响解决措施

5.4.4.1现状城市道路改扩建时,应对拟建海绵设施下方现状市政管线进行详细勘察,并 由项目业主及各管线权属单位沟通后确定解决方案。 5.4.4.2海绵设施下方遇到现状供水管线时,应对供水管线接头处进行包封,避免雨水下 渗进入供水管线,造成污染。 5.4.4.3海绵设施下方遇到现状直埋通信管线、燃气管线、电力管线时,应对管线接头处

进行包封,避免雨水下渗进入上述管线,造成腐蚀危害。 5.4.4.4现状绿化带进行海绵改造时,宜对道路照明电缆、交通信号线进行下移或迁改 避免电缆或信号线裸露。 5.4.4.5现状道路设施带与绿化带结合设置的道路,在改造为下凹式绿地时应注意保护 护栏、照明灯柱、标志牌、信号灯等设施的基础。

5.5.1项目建设背景

本案例中现状道路白上一次改造后已运营15年,随着周边地块的开发和区域经济 的发展,产生了路面观感不佳、易渍水、景观效果差、慢行空间不足等问题。按照市政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安排,对本条道路实施综合改造工程建设,同步融入海 绵城市建设理念。 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绿化景观工程、照明工程等,具体如下: 道路工程:主要包括新建及改造机动车道、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及道路附属设施。 排水工程:主要包括道路排水管(涵)设计、海绵设施设计。 绿化景观工程:主要包括道路行道树、两侧分车绿化带、景观绿化、海绵设施及市 政附属设施等建设内容。

5.5.2现状建设条件分析

(1)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工程场地为现状道路,场地标高20.21~21.51m,整体地势平坦,场区地貌单 元为长江一级阶地。 (2)气候降雨 武汉属亚热带湿润性东南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寒夏暖、春湿秋旱、夏季多雨、冬季 少雪、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为16.7℃。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260.0mm, 降雨集中在4~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949.8mm。 (3)地质水文 根据钻探资料、土工试验及原位测试成果,拟建场区在拟建场地内除表层为填土 (Qml)外,其下为第四纪全新统冲积(Q4al)黏性土、淤泥质土与冲洪积(Q4al+pl)

图5.19道路横断面图

5.5.3道路修建性详细规划要求

5.5.4总体设计原则

(1)考虑城市环境影响及区域交通现状情况,对现状交通组织进行优化,结合各 区段不同交通出现特点,合理布置道路断面,改善现状交通状况。 (2)从安全通行和使用便利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慢行系统和人 行过街设施,同步建设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和弱视群体服务的工程配套设施,并妥善考 惠公交车线路和港湾式停靠站规划。 (3)充分考虑非机动车的需求,全线进行非机动车道连续性设计,在单位开口和 交叉口处,设置连续的非机动车道。 (4)遵循海绵城市理念,优化现状道路径流组织,消除现状渍水点,为居民提供良 好的出行条件,控制道路面源污染

5.5.5道路工程设计方案

5.5.5.1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案

结合现场踏勘以及交通、地物地貌分析, 定 直路洛断面政造方案有 大的控制 因素: 一是考虑沿线乔木长势良好,胸径粗、冠幅大,社会效益良好。为避免树木移栽带

来较大社会影响及降低后续实施期间协调推进难度,断面改造宜少迁树; 二是考虑道路周边属于商业、服务和居住集中路段,人流聚集,慢行需求强烈,断 面布置人行道宽度不宜过窄,非机动车宜拥有独立路权,通行便利; 三是考虑到交通服务定位以及现有交通组织的运营状态,断面改造后运营状态不应 下滑,区域服务水平不应降低。根据车道需求分析,机动车道数依然维持双向六车道。 同时交通定位为到发性为主,因此断面改造以常规断面为主,不宜改造为主辅断面; 四是依照海绵城市理念,有效组织现状地面径流,消除易渍水点,缓解市政管道排 放压力,削减道路面源污染。 因此在考虑4个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在多方面比选基础上,断面改造方案确定如下: 在现状一块板断面的基础上,维持绿化带和人行道不变,车行道上两侧各新建1.5m 绿化带,形成三块板断面形式。 7m宽人行道+7.5m宽绿化带+3.5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21m机动车道+1.5m 绿化带+3.5m非机动车道+7.5m绿化带+7m人行道。

5.5.5.2道路路面结构改造方案

TB 10755-2010 高速铁路通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图5.20设计横断面

通过现状道路全面系统的调查和检测,机动车道针对局部损坏严重开裂、损坏、坑 槽等,影响车辆行驶舒适度和行车安全路段及时进行路面改造。考虑全线路面结构的统 一性,非机动车道采用沥青结构铺装全新新建。与道路红线外建筑退线衔接,公共商业、 居任等路段人行道拟采用透水铺装结构,餐饮、加油站等污染严重区域不采用透水铺装 结构。实现小雨不积水,方便居民出行。 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具体为: 1.8 8cm厚砂基透水性步砖 2. 3cm厚干硬性水泥砂浆 3.20cm厚C20无砂大孔混凝土 4. 20cm级配碎石垫层

5.防渗土工布(两布一膜) 6. 路面结构总厚44cm 7.透水铺装下加设d160渗排管,与非机动车道雨水口连接管衔接

5.5.5.3道路纵断面设计

(1)道路纵断面设计控制因素 纵断面设计时候遵循规划对地区竖向规划的总体布局,满足道路交通要求、排水要 求等。 进行纵断面设计时,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建筑及地铁出入口高程的衔接,兼顾区 域竖向高程,便于周边区域使用。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及合理改造自然地形。 综合考虑道路纵坡要求、排水要求、管线设置的基础上,使各项标高相互协调平顺。 现状利用路段纵断面设计需结合路面改造方案进行,并满足规范坡长要求。 (2)纵断面设计 本次设计全线按50Km/h设计车速进行竖向设计指标进行控制,受地铁出入口及周 边地块建筑物高程制约,同时部分路段考虑尽量利用现状路面结构,部分路段道路纵坡 小于0.3%,本次设计考设置锯齿形偏沟或其他排水设施。 纵断面设计主要受两侧建筑物高程及地铁出入口高程衔接控制,同时与路面结构设 计方案相关,最小坡长58.34m(不含道口段);最大坡长350m;最小纵坡0%,最大 纵坡1.1%。 针对局部低洼路段适当填高,确保路面径流顺利排放至雨水口或海绵设施,消除路 段小雨积水现象。

5.5.6排水工程设计方案

24M跨钢结构厂房施工组织设计5.5.6.1现状保留排水管线疏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