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310-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310-2019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简介:
"SL 310-2019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是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村镇供水工程的技术规范,于2019年发布并实施。这份规范旨在指导和规范中国的农村和小城镇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以确保供水的安全、稳定和高效。
规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供水水源:对供水水源的选择、评估、保护和开发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保证水源的可靠性和水质的安全。
2. 工程设计:对供水系统的布局、管道设计、泵站设计、水处理设施设计等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工程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3. 施工与验收: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安全措施、施工技术等提出了要求,以及工程验收的标准和程序。
4. 运行管理:对供水设施的运行、维护、水质监测、用户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以保证供水服务的连续性和用户满意度。
5. 灾害防范:考虑到农村和小城镇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规范中也包括了供水设施的防灾设计和应急处理措施。
这份规范的发布,对于推动中国农村和小城镇的供水现代化,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SL 310-2019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5I~Ⅲ型供水工程的取水泵站和供水泵站,应布置多个 水泵机组。供水流量变化较小的泵站,宜采用相同型号的水泵机 组;供水流量变化较大的泵站宜采用大小泵搭配,但型号不宜超 过3种。 6I~血型供水工程的取水泵站和供水泵站应设置备用水 泵机组,备用泵型号至少有1台与经常运行的主力泵型号一致。 NV型、V型供水工程的取水泵站和供水泵站,宜设1台备用泵。 7电动机选型,应与水泵性能相匹配;采用多种型号的电 动机时,其电压应一致。
6.2.3供水泵站直接向输配水管网供水时宜采用变频调速
1调速水泵不调速时的工作点,应在其特性曲线高效区的 扬程较低区。 2泵站的调速方案和水泵的调速范围,应根据日用水变化 情况、出水管路的流量一扬程特性曲线、泵站的水泵组合和水泵 特性确定。 3调速控制系统应设压力控制器,并具有软启动、变频自 动、工频自动和手动操作功能。
6.2.5在进水池最低运行水位时DB13∕T 1623-2012 建筑装饰用水泥基艺术浇注板块,离心泵的安装高程应满
充许吸上真空高度或必需汽蚀余量的要求;在含泥沙的水源 水时,应对水泵的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或必需汽蚀余量进行修 潜水泵在最低设计水位下的淹没深度,管井中不应小于3m 口井、辐射井中不应小于1m,进水池中不应小于0.5m; 泵吸水口距水底的距离,应根据水底的泥沙淤积情况确定
6.2.6卧式离心泵宜采用自灌式充水;进水池最低运行水
流速宜为1.5~2.0m/s。 2进水管不宜过长,水平段应有向水泵方向上升的坡度; 进水池最高设计水位高于水泵进口最低点时,应在进水管上设压 力真空表和检修阀。 3每台水泵出水管路上应设渐扩管、伸缩节、压力表、工 作阀、止回阀和检修阀,泵站出水总管上应设流量计。 6.2.8对向高地输水等可能产生水锤危害的泵站,设计中应进 行事故停泵水锤计算。当事故停泵瞬态特性不符合GB50265的 规定时,应采取下列防护措施: 1在泵站内的水泵出水管路上设水锤消除装置。 2在泵站外出水管路的凸起点设空气阀;出水管路中长距 离无凸起点的管段,应每隔一定距离设空气阀。 3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适当降低管道设计流速。 6.2.9无负压供水设备接入点的来水量及水压应满足设计供水 要求,不应影响周围用户的水压及水量,并采取可靠的防负压及 防倒流措施
6.3.1泵房设计应便于机组和配电等电气设备布置、安装、运 行操作、维修以及进出水管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泵房内的主要人行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m:相邻机组 之间、机组与墙壁间的净距不应小于0.8m,并满足泵轴和电动 机转子检修拆卸要求;高压配电盘前的通道宽度不应小于 2.0m;低压配电盘前的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5m。 2泵房内应设排水沟、集水井,宜设排水泵,水泵等设备 的散水不应回流至进水池(或井)内。地下或半地下式泵站应设 排水设施。 3泵房至少应设1个可以通过最大尺寸设备的门。 4长轴井泵和多级潜水泵泵房,宜在井口上方屋顶处设吊 装孔
5起重设备应符合最重设备吊装要求。 泵房高度应符合最高物体吊装要求。 7 泵房地面层标高应高出室外地坪0.3m。 6.3.23 泵房设计应采取采光、通风和防噪声措施。 5.3.33 寒冷地区的泵房,应有保温或采暖措施
7.1.1输水方式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可采用重力式、 加压式或组合方式。 7.1.2在各种设计工况下运行时,管道不应出现负压。 7.1.3配水管网设计应根据设计水量水压、水质和安全供水 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7.1.4压力输水管应防止水流速度剧烈变化产生的水锤危害, 并应采取有效的水锤防护措施 7.1.5村镇生活饮用水管网,严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管网连接。 7.2管线布 7.2.1输配水管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择较短 的线路,满足管道地埋要求,沿现有道路或规 划道路一侧布 2避开不良地质 污染和腐蚀性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 防护措施。 3 减少穿越铁路、高等级公路、河流等障碍物。 4 减少房屋拆迁、占用农田、损毁植被等。 5 施工、维护方便,节省造价,运行经济安全可靠。 7.2.27 水源到水厂的输水管道,可按单管布置;工型、Ⅱ型供 水工程,宜按双管布置。双管布置时,应设连通管和检修阀,输 水干管任何一段发生事故时仍能通过70%的设计流量。 7.2.3集中供水工程的水厂到村镇配水干管布置应符合下列 要求: 11 供水管网宜以树枝状为主,有条件时可环状、树枝状 纯合
7.1.1输水方式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可采用重力式、 加压式或组合方式。
7.2.3集中供水工程的水厂到村镇配水干管布置应符合下列
1供水管网宜以树枝状为主,有条件时可环状、树板 结合。
2平原区,主干管应以较短的距离引向各村镇;山上 主干管的布置应与高位水池的布置相协调,利用地形重 配水。
7.2.4输水管道和配水
1在管线凸起点应设空气阀;长距离无凸起点的管段,宜 每隔1.0km左右设1处空气阀。空气阀直径可为管道直径的1/8 一1/12或经水力计算确定。 2在管线低凹处应设泄水阀,泄水阀直径可为管道直径的 1/3~1/5或经水力计算确定。 3水源到水广的输水管道始端和末端均应设控制阀。 4在配水干管分水点下游侧的干管和分水支管上应设检 修阀。 5重力流输水管道,地形高差引起的静水压力或动水压力 超过管道的公称压力时,应根据供水水压要求在适当的位置设置 减压设施。 6地埋管道应在水平转弯、穿越铁路或公路、河流等障碍 物处设标志。
7.2.5村镇内的配水管网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规模较小的村镇,可按树枝状布置;规模较大的村镇, 有条件时宜按环状布置或环状与树枝状结合布置。 2十管应分区布置,十管应以较短的距离沿街道引向各分 区,并符合村镇建设规划。 3应分区、分段设置检修阀。 4消火栓应按GB50016和GB50039的规定,在醒目处 设置。 5集中供水点应设在用水户取水方便处,寒冷地区应有防 冻措施
7.2.7室外管道上的空气阀、减压阀、消火栓、闸阀
泄水阀、水表、测压表等应设置在井内,并有防冻、防淹措施
7.3管材选择及水力计算
7.3.1供水管材选择应根据管径、设计内水压力、敷设方式 外部荷载、地形、地质、施工和材料供应等条件,通过结构计算 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要求。 2管道的设计内水压力可按表7.3.1确定,选用管材的公 称压力不应小于设计内水压力。最大工作压力应根据工作时的最 大动水压力和不输水时的最大静水压力确定。
1不同管材的设计内水压力 单
3管道结构设计应符合GB50332的规定。 4露天明设管道宜选用金属管,采用钢管时应进行内外防腐 处理,内防腐应符合GB/T17219的要求。严禁采用冷镀锌钢管。 5连接管件和密封圈等配件,宜由管材生产企业配套供应 7.3.2水源到水厂的输水管设计流量应按最高日取水量确定。 7.3.3水厂到村镇配水王管设计流量应根据下列要求确定
3管道结构设计应符合GB50332的规定。
1村镇用水量计算应符合4.1节的要求,配水于管设计流 量应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确定。 2向高位水池或水塔供水的管道,设计流量宜按最高日工 作时用水量确定。 74杜镇由的配
7.3.4村镇内的配水管网设计流量应根据下列要求研
1管网中所有管段的沿线出流量之和应等于最高日最高时 用水量。各管段的沿线出流量可根据人均用水当量和各管段用水 人口、用水大户的配水流量计算确定。人均用水当量可按公式 (7. 3. 4) 计算:
DB22∕T 438-2013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文件标准表7.3.7海曾威廉系数C值
2输水管和配水干管的局部水头损失可按其沿程水头损 的5%~10%计算。 7.3.8用水人口少于1000人的村内管道管径可参照表7.3.8确定
管径/mm 50 32 20 控制供水户数/户 220 80~ 30 60 5~15 1~3 注:本表以PE管 为代表 管径指公称外 控制供水户 数根据住户间距和管道 总长等确定 7.3.9环状管网的水头损失闭合差绝对值 小环宜小于0.5m, 大环宜小于 1.0m。 7.4.1输配水管网除岩石地基地区和山区且无防冻要求外应埋 设于地下;在覆盖层很浅或基岩出露的地区可浅沟埋设,塑料管 道露天敷设应采取防晒、防冻保护措施金属管道可露天敷设并 采取冬季防冻措施。
7.4.2管道埋设应符合下列规
1管顶覆土应根据冰冻情况、外部荷载、管材强度、土壤 地基、与其他管道交叉等因素确定。非冰冻地区,在松散岩层 中,管顶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7m,在基岩风化层上埋设时,管 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0.5m;寒冷地区DB11∕T 1509-2018 公路工程设计导则,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位 于土壤冰冻线以下0.15m;穿越道路、农田或沿道路铺设时, 管顶覆土不宜小于1.0m。 2管道应理设在未经扰动的原状土层上;管道周围0.2m
范围内应用细土回填;回填土的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在承载 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软地基上理设管道应进行地基处理,在岩石 或半岩石地基上埋设管道应铺设砂垫层,砂垫层厚度不应小于 .1m。沟槽回填从管底基础部分开始到管顶以上0.5m范围内 应采用人工回填;管顶0.5m以上部位,可用机械从管道轴线两 则同时夯实,每层回填厚度不大于0.2m。 3当供水管与污水管交叉时,供水管应布置在上面,且不 应有接口重叠。当给水管道敷设在下面时,应采用钢管或钢套 管,钢套管的两端伸出交叉管的长度不得小于3m,采用防水材 料封闭钢套管的两端。 4供水管道与建(构)筑物、铁路和其他管道的水平净距 应根据建(构)筑物基础结构、路面种类、管道埋深、管道设计 玉力、管径、管道上附属构筑物、卫生安全、施工和管理等条件 确定。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GB50289的相关规定。
设倒虹吸管从河底穿越等方式。穿越河底时,管道管内流速应大 于不淤流速,在两岸应设阀门并,应有检修和防止冲刷破坏的措 施。管道在河床下的深度应在其相应防洪标准的洪水冲刷深度以下, 且不小于1m。管道理设在通航河道时,应符合航运部门的规定,并 应在河岸设立标志,管道理设深度应在航道底设计高程2m以下。 7.4.5露天管道应有调节管道伸缩的设施,并设置保证管道整 本稳定的措施;冰冻地区尚应采取保温等防冻措施 7.4.6穿越沟谷、陡坡等易受洪水或雨水冲刷地段的管道,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