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EERT 029-2022 超疏水生态土路建设技术规范.pdf简介:
"T/EERT 029-2022 超疏水生态土路建设技术规范"这个编号看起来像是一部技术标准或者指南,但具体的细节没有提供,所以我无法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通常,这样的规范会涉及到公路、道路或基础设施建设中关于超疏水(Hydrophobic)生态土路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超疏水生态土路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路面,它具有防止水分渗透和保持路面干燥的特性,同时注重环保和生态友好,可能包括使用环保材料、保护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元素。
在这样的规范中,可能会包括以下内容: 1. 路面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施工工艺和流程 3. 环保和生态要求,如对土壤保护、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要求 4. 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 5. 维护和管理建议
要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标准或联系标准发布机构。
T/EERT 029-2022 超疏水生态土路建设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T/EERT 029
水土路superhydrophobicsoilroad 障乡村日常交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以自然环境为依托, 利 土建造的道路,以实现道路路线、结构及建设材料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超疏水材料不得使用对人体和土壤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DB11/T 1588-2018标准下载,不得破坏土壤的基本种植属性, 材 制应符合JC1066的规定
建造超疏水土路的土料应符合GB15618的规定
T/EERT 029
磨耗层应具有足够的坚持性和稳定性,采用坚硬、耐磨、抗冻性强的级配粒料铺筑应符合GB/T14685 的有关规定。
道路设计车辆和设计速度应参照JTG/T3311规定执行
5.1.1道路布置应与田、水、林、电、路、村规划相衔接,统筹兼顾。 5.1.2路线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减少生境破碎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注意生物多样 性保护,布置“生态洞”和“生态管涵”等生态通道。 5.1.3路基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宜高填、挖深 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5.1.4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应充分利用旧路强度,面层应满足平整度及抗滑要 求。 5.1.5排水设施应合理布局,与沿线构造物通畅衔接,注重与自然水系和农田水利设施相结合,注重 环境保护,生态化设计,防止水土流失。 5.1.6路线设计、平面交叉范围路线平、纵面、平面口交叉视距应参照JTG/T3311规定执行。
5.2.1.1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 5.2.1.2超疏水土面层设计强度应根据季节不同,采用5d~15d干燥龄期,弯沉值<292(0.01mm) 5.2.1.3超疏水土路面的水珠接触角≥130°,吸水率≤8%,渗水系数≤20ml/min。 5.2.1.4建路土料为沙性土壤或需增加路面的耐磨性、耐久性时,路面宜增加磨耗层,厚度宜1cm~ 3cm,施工临时道路磨耗层厚度宜5cm~10cm。 5.2.1.5过水路面应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设计要求宜参照JTG/T3311规定执行。
5.2.1.1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 5.2.1.2超疏水土面层设计强度应根据季节不同,采用5d~15d干燥龄期,弯沉值<292(0.01mm) 5.2.1.3超疏水土路面的水珠接触角≥130°,吸水率≤8%,渗水系数≤20ml/min。 5.2.1.4建路土料为沙性土壤或需增加路面的耐磨性、耐久性时,路面宜增加磨耗层,厚度宜1cm~ 3cm,施工临时道路磨耗层厚度宜5cm~10cm。 5.2.1.5过水路面应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设计要求宜参照JTG/T3311规定执行。
2.2.1 路面结构应由面层和基层组成,根据需要可选择设置功能层。 2.2.2 2 旧路面改造时,应充分利用旧路面结构材料作为基层。 2.2.3 不同材料基层厚度宜符合表2的规定,各种路面基层结构与路面组合可参照附录A。
T/EERT 029
表2不同道路路面基层要求
5.2.3不同类型超疏水土面层厚度及路面设计标准应符合表3的要求, 5.2.4道路典型横断面可参照附录B,超疏水材料用量可参照表D.2。
表3超疏水土路面层厚度及设计标准
5.3.1路基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安全、环境、土地、经济等因 素,选择合理的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 5.3.2路肩、路基高度、路基处理、路基边坡、路基防护和路肩拓宽改建应参照JTG/T3311、GB/T30600 和NY/T2194规定执行
排水设计应参照JTG/T3311规定执行, 典型边沟或排水沟形式示意图见附录C
超疏水生态土路复垦前应清除道路表面磨耗层,再采用旋耕机将疏水面层充分打碎后,与沿线 地统一旋耕,满足沿线田块平整度耕作要求,
1.1 道路应有稳固的路基,路基压实度和承载比应符合设计标准。 1.2 2 超疏水材料应满足性能指标和运输贮存要求,施工设备应齐备,并满足使用要求。 1.3施工前线路应进行测绘、划线、分段。 1.4施工前应对现场土料进行采样试验,根据采样结果配置超疏水材料的配比并现场做试验段
6.1.5建造超疏水土路面所需的土料含水率应<6%,土料中Dg≤10mm 6.1.6施工应执行JTGF90中相应规定
T/EERT 029
6.2.1施工现场勘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土料点位置、路线、工程地质、水文条件、特殊地形限制、沿线 障碍、排水条件、管线以及属地天气气候等。 6.2.2施工前应确定可靠干燥土源,并采集代表性土样送实验室检验疏水性能等指标。 6.2.3施工前应做好机械配置,建造超疏水土路的主要机械有洒水车、稳定土拌合机或旋耕机、压路 机。 6.2.4施工前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条件,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方案。
3.2.1路基压实度应满足设计标准,面层土料铺设前应进行压实度检测,回填土料摊铺厚薄应 坡≥3%,避免路面积水,经稳定土拌合机打碎后,土料颗粒直径和含水率应满足施工要求。 3.2.2路面在碾压和整平过程中应及时铲高补低,以保证路面平整度,防止路面积水。
6.3.3.1厂拌法施工路基压实度应满足设计标准,土料颗粒直径和含水率应满足施工要求。 6.3.3.2 土料拌合前应调查路线分布,根据路线分布配置移动式拌合机组和土料场。 6.3.3.3 土料和超疏水材料在料场充分均匀拌合后再运输到现场进行摊铺、碾压,摊铺和碾压参照路 拌法施工。
6.4.1 磨耗层级配粒料应满足设计标准要求,临时道路根据实际需要控制蘑耗层铺设厚度。 6.4.2磨耗层施工工艺流程依次为:均匀铺撒砂石、机械刮平和压路机压实。
6.5.1超疏水土路面层施工完成后,可在路边沿划线用切割机切割合适路缘石,将路缘石镶入进去。 6.5.2切割出来的超疏水土在路缘石两边填充夯实。 6.5.3不用路缘石时,可用路肩和植被保护。
6.6.1路面施工完成后,道路应封闭晾干。封闭晾干期间禁止任何车辆通行。
6.6.1路面施工完成后,道路应封闭晾干。封闭晾干期间禁止任何车辆通行。 6.6.2路面干燥后如出现龟背状裂缝,可采用细碎化超疏水土人工填缝。 6.6.3路面施工完成后应自然晾干,表面干燥后即可开放投入使用。具体规定如下: 一环境温度高于20°C时,表面干燥时间为3d~5d; 环境温度低于20°C时,表面干燥时间为5d~10d
T/EERT 029
6.6.4路面晾干期间如遇降雨宜采用可回收利用的薄膜覆盖,待雨停后再揭开薄膜晾晒路面。
7.1.1为保证超疏水土路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应建立起质量检验与控制的体系。 7.1.2建路材料应符合4.1的规定。 7.1.3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完成后均应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7.1.4施工现场应设专职的技术与质量检验人员,设有必要的质量检验机具设备,或委托第三方专业 检测机构跟踪检验,施工过程应有完备的记录和档案。
7.2.1.1超疏水材料应符合4.1.1的规定,材料进场前应核查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同时材料宜 取样送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质量检验机构复检。 7.2.1.2建路土料应符合4.1.2的规定,土料的含水率和颗粒粒径应符合6.1.5的要求。 7.2.1.3建路拌合材料严禁添加或使用水泥、土壤固化剂或有害化工材料。
7.2.2.1土料摊铺应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平整,达到设计要求的松铺厚度和宽度。 7.2.2.2超疏水材料和土料充分拌合,整体颜色均匀,无局部过湿过干。 7.2.2.3路面、路基压实度要求分别见表2、表3。 7.2. 2.4 土料含水率<6%。 7.2.2.5 干燥路面吸水率≤8%。
路面工程检查验收的项目包括压实度、弯沉值、承载比、路面吸水率、渗水系数、路面厚度和 能七项指标(具体要求见表4),抽检点应均匀分布。
表4 路面检查验收项目及方法
T/EERT 029—2022
8.1.1路面破损处不得直接填超疏水土夯实,应在破损处挖深度为100mm~150mm的垂直方坑。 8.1.2用挖出来的土混合适量的超疏水材料现场拌合均匀后填入到方坑中,采用冲击夯夯实。修复示 意图见图1。
图1 破损的超疏水土路面的修复方法示意图
A.1超疏水生态土路典型路面结构见表A.1。
T/EERT 029
附录 (资料性) 超疏水生态土路典型路面 结构表
JGJ∕T 143-2004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B.1超疏水生态土路典型横断面示意图(I类)
T/EERT 029—2021
附录B (资料性) 超疏水生态土路典型横断面
B.2超疏水生态土路典型横断面示意图(ⅡI类
B.2超疏水生态土路典型横断面示意图(ⅡI类
GB/T 39326-2020 国际贸易业务流程规范 检验检疫电子证书数据交换.pdf图B.1I类横断面示意图
图B.2 Ⅱ类横断面示意图
C.1典型边沟或排水沟形式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