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8770-2012 软钎料试验方法.pdf

GB/T 28770-2012 软钎料试验方法.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6 M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13674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28770-2012 软钎料试验方法.pdf简介:

GB/T 28770-2012是中国国家标准《软钎料试验方法》的简称,这个标准主要规定了软钎料的各类性能测试方法。软钎料,通常指熔点较低,用于连接金属或塑料等材料的焊接材料,例如银基、铜基或锌基的软焊料。

这个标准可能包括的内容有:

1. 熔点测定:测量软钎料在加热过程中的熔化温度,这是判断其适用性和焊接性能的重要指标。

2. 焊接性能测试:包括熔滴过渡性、焊缝质量、焊接接头强度等,以评估软钎料在实际焊接过程中的表现。

3. 导电率、抗氧化性、耐腐蚀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以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4. 环境适应性测试,如高温、低温、湿度等条件下的性能保持。

5. 成型性、流动性和扩散性的测试,以评估软钎料在施焊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6. 环保性能:可能包括材料的毒性、可回收性等环保指标的评估。

每个测试项目都有其特定的测试方法和步骤,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可以确保软钎料的质量和焊接工艺的一致性。

GB/T 28770-2012 软钎料试验方法.pdf部分内容预览:

对铸造成型的试验材料按照规定的尺寸机械加工成拉伸试样,通过拉伸试验方法测定试样的力学 性能。

图1模具形状及尺寸示意图

4.2.1.2浇铸液温度应比试验用软针料的凝固开始温度高100C士5CGB/T 40104-2021标准下载,浇铸前模具应干燥处理,温 度为常温。 4.2.1.3模具材料可采用不锈钢、铸铁、石墨等材料。 4.2.1.4一次浇铸成型一个试件。 4.2.1.5如进行连续浇铸,应采用水冷等适当方法保证模具在再次浇铸前已冷却至常温。

一. 试件表面不应有影响其性能的裂纹、缩孔、缩松等缺欠存在。 2 经机械加工后的试样表面不应有明显的横向刀痕、磨痕或机械损伤,不允许裂纹以及肉眼 金缺欠存在。

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制备试样,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应避免施加使试样弯曲变形的载荷。试样的 图2所示,试样尺寸见表1。如试样尺寸不能满足表1的要求,可遵照以下原则:平行部直径 nm,标点距离L=5D,平行部长度P>L+0.5D。

4.2.4试样的热处理

如果试样在试验前需要进行热处理,应避免使用会导致试样材质发生变化的加热方注

4.2.5试样原始标距的标记

试样需要进行原始标距标记的情况下,应采用小标记、细划线或细墨线标记原始标距,应避免标记 对试样表面造成划痕等外部缺陷,造成试样过早断裂

4.3.1试验设备的准确度

式验设备的准确度应符合GB/T228.1中的要求

4.3.2.1拉力施加方法和拉伸速率按GB/T228.1中的规定进行。加载时应避免对试样产生人为的 偏心载荷,确保夹持的试样受轴向拉力的作用。 4.3.2.2试验温度应为23℃士5℃。如需要进行高温或低温拉伸试验,应采用恒温装置。所用恒温 装置应保证试验件原始标记距离以内的表面温度变化低于5°℃

试样平行部的断裂面积、标记距离、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的计算方法按照GB/T228.1中 试样断口处有明显可见的铸造缺欠时,试验结果无效

4.4.3试样断裂位置的记录应参照下述形

a) 距标记中心1/4标记距离之内断裂。 b 在标记距离之内断裂,但距标记中心1/4标记距离之外 C 在标记距离之外断裂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试验时间; b)试验名称、试验场所; c) 试件材料的化学成分; d )试件的铸造日期; 、 试件铸造时的冷却速度; f 铸造模具的材质; g) 试样尺寸、试样编号; h) )拉伸试验前试样热处理条件; 拉伸速率; j) 试验结果; k) )试验温度; 1) 试验装置名称及形式; m)引伸计名称及形式; n)恒温装置名称及形式; o) )本标准编号; p)试验人员。

采用规定的试件及标准钎剂,使试件与熔融钎料表面接触并浸人规定的深度,保持一定的时间后使 试件与熔融钎料脱离,利用润湿平衡法来测定试件与熔融钎料间的作用力,从而测定软钎料的润湿 性能。

丙酮应符合GB/T686中规定的分析纯规格。

异丙醇应符合GB/T7814的规定

用符合GB/T622中规定的分析纯规格的盐酸5g(质量分数为35%)与95g去离子水(5.2. 合.制备成稀释液(质量分数为1.75%)。

5.2.5非活性松香标准钎剂

将符合GB/T14020中规定的一级松香或特级松香25g土0.1g溶于75g士0.1g异内醇(5.. 成标准钉剂,钎剂应放人密闭容器中,置于阴凉处保存、备用

5.2.6含卤素活性松香标准钎剂

将符合GB/T14020中规定的一级松香或特级松香25g土0.1g溶于75g士0.1g的异丙醇 (5.2.3)中制成标准钎剂。加热溶解并搅拌至充分混合。然后,加人二乙胺盐酸盐0.39g士0.01g并 搅拌溶解。冷却后,精确称重并补充蒸发损失的异丙醇(5.2.3)。钎剂应放入密闭容器中,置于阴凉处 保存、备用。 注1:应由试验委托人确定软钎料性能测试中使用标准仟剂的种类。 注2:二乙胺盐酸盐在使用前须在110C土2℃下干燥2小时。

测试仪器结构如图3所示,其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5.4.1.1润湿平衡法所用的试样材料为符合GB/T2040中规定的片状磷脱氧铜(TP1或TP2)或符合 GB/T21652中规定的线状纯铜[T2(M)或T2(Y2)]。 5.4.1.2与熔融钎料接触的试样端面应平滑、无划痕,试样的形状及尺寸如表2所示。

5.4.1.1润湿平衡法所用的试样材料为符合GB/T2040中规定的片状磷脱氧铜(TP1或TP2)或符合

表2试样的形状及尺寸

5.4.2试样的清洗

5.4.2.1将试样在丙酮(5.2.2)中进行脱脂清洗,并在常温下干燥。然后,将试样放入酸洗液(5.2.4) 中进行1min的超声波清洗。从酸洗液中取出后,在去离子水(5.2.1)中充分清洗,最后在丙酮(5.2.2) 中充分浸泡后,取出,常温下干燥备用。 5.4.2.2备用的试样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会再度氧化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应该在试验进行之前 按照5.4.2.1的规定对其进行清洗处理。 5.4.2.3每组试验需要制备5个试样进行测试

表3 试验温度的选取

5.5.2按照选取的试验温度加热针料浴槽,在针料浴槽的适当位置进行温度测量,测量位置温度与试 件底端的温度差在3℃范围内。 5.5.3将选取的标准钎剂倒人蒸发皿中。 5.5.4应使用清洁的镊子等工具或带手套进行试样的取放工作。 5.5.5将试样浸人标准钎剂5s,试样的浸人深度为4mm~5mm。 5.5.6将试样从标准钎剂中取出。为避免试样上附着过多钎剂,取出时试样应呈倾斜方向。同时,如 果目测到有多余钎剂附着,应将试样角部在干净的吸水纸上点一下以去除多余的钎剂。 5.5.7采用适当夹具将试样装夹在试验设备上,试样长度方向应与熔融钎料表面垂直。 5.5.8用刮刀去除熔融钎料表面的氧化膜。 5.5.9采取适当的方式使试样端部与熔融钎料表面接触,并浸人一定深度。记录设备从试件端部与熔 融钉料时亚始动作并词录裁荷随时间的变化一试险参数应符合表4的规定

5.5.10为避免钎料浴槽的辐射热导致试件温度上升及钎剂挥发,应在试样装夹在试验设备上之后 1min内开始试验。 5.5.11测试过程中,各操作步骤如图4所示,所需时间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试验步骤及所需时间

5.6.1根据记录曲线(如图5所示)计算润湿开始时间(t)及润湿完成时间(t)。润湿开始时间为图5 中点0与点A之间的时间距离,润湿完成时间为图5中点A与点B(2/3Fmx对应位置)之间的时间 距离。 5.6.2如有需要,可计算最大润湿力(Fmx)。最大润湿力为基准线与记录曲线之间幅差最大的位置与 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单位为mN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试验时间; b) M1 试验方法、试验编号、试验条件、试件形式、试验场所; C 2 钎料型号、牌号、化学成分及钎剂; H) 试验温度; e 本标准编号; 2 试验人员; g) 填写润湿性评价表(表6)中的相关内容

图5钎料润湿过程记录曲线(不考虑浮力的情)

表6软钎料润湿性评价表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润湿平衡法用仪器的技术要求

本附录规定了采用润湿平衡法测定软钎料润湿性能所使用的测试

A.2测试仪器的技术要求

A.2.1测试系统的技术要求

A.2.1.1润湿力的测试范围应在一50mN~十50mN之间,在最大感度时应能检测土2mN范围的润 湿力。 A.2.1.2位移传感器的测试感度≤1mN/2μm。 A.2.1.3仪器最大感度的分辨能力应≤0.01mN。 A.2.1.4应能准确、连续地记录润湿力的变化曲线,记录时间间隔应<0.13。 A.2.1.5作用力从最大载荷到中心零点,记录系统的响应时间应<0.3s,最大读数误差应<1%

DL/T 951-2019 火电厂反渗透水处理装置验收导则A.2.2加热系统的技术要求

2.1加热系统的技术要求应符合5.5.2的要

A.2.3升降系统的技术要求

A.2.3.1升降系统应能精确控制,最大升降速度应≥5mm/s。 A.2.3.2试样浸入熔融钎料浴中的浸入深度的最大误差应<0.1mm

A.2.3.1升降系统应能精确控制,最大升降速度应≥5mm/s。

重庆市轻轨较新线一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81DOC.docA.2.4记录系统的技术要求

A.2.4.1应能准确、连续地记录润湿力的变化曲线,记录时间间隔应<0.1s。

A.2.4.1应能准确、连续地记录润湿力的变化曲线,记录时间间隔应<0.1s。 A.2.4.2作用力从最大载荷到中心零点,记录系统的响应时间应<0.3s.最大读数误差应<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