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403-2021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pdf

DBJ50/T-403-2021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4.8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655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0/T-403-2021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pdf简介:

"DBJ50/T-403-2021"是中国地方标准,全称为《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这个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区域性的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这类系统通常应用于大规模的城市建筑群或者工业区,通过集中式的制冷或供热设施,为多个建筑物提供冷热资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该标准涵盖了供冷供热系统的规划、设计、设备选型、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等多个环节,包括了系统的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安全规定、环保要求等。具体可能包括供冷供热效率、能源消耗、环保排放、系统稳定性、操作维护便利性等方面的规定。

实施这个标准,有助于提升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整体性能,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能源的发展,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BJ50/T-403-2021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6.2.15汽水系统应装设安全泄压设施。

对不宜保温,人可能接触的部位应设护栏或警示牌

6.2.17能源站设备及室外设施等应选用低

声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和《工业企 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的有关规定,当不能满足要 求时,应采取隔声、隔振措施

者建筑物的地下房间,当所利用的能源为燃气时DBJ∕T 15-146-2018 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能源站宜独立 布置在地上。

6.3.3能源站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合应紧凑合理、分区明确,清

可供大型设备运输,安装和维修的门吊装孔及通道。

求的前提下,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GB50006的规定。 6.3.10独立设置的能源站的火灾危险性等级可按照丁类生产 厂房设计。 6.3.11能源站采用独立建造时,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规定的二级。 6.3.12设置于建筑物内的能源站,与其他部位之间应采用耐火 极限不低手2.00h的防火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 性楼板隔开。在隔墙和楼板上不应开设洞口;当在隔墙上开设门 窗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 6.3.13能源站房应合理布置工艺流程和设备分组,减少管道穿 越防火墙的数量。 6.3.14当燃气增压间调压间设置在能源站内时,应采用防火 墙与燃烧设备间、变配电室隔开,且隔墙上不得开设门窗及洞口。 6.3.15燃气增压间应布置在燃烧设备间附近。 6.3.16燃烧设备间和燃气增压间、调压间、计量间应设置泄压 设施,且泄压面应避开人员密集场所和安全出口。 6.3.17燃烧设备间的泄压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6.3.13能源站房应合理布置工艺流程和设备分组,减少管

6.3.17燃烧设备间的泄压面积应

1燃烧设备间的泄压面积不应小于燃烧设备间占地面积 的10%; 2燃气增压间,调压间、计量间的泄压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当长径比大于3时,宜将该房间划分为长径比小于或等于3的多 个计算段,各计算段中的公共截面不得作为泄压面积:

6.3.18燃烧设备间疏散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3.22能源站的平台、走道、吊装孔等有坠落危险处应设栏木

6.3.23控制室、变压器室和高、低压配电室,不应设在潮湿的生 产房间、淋浴室卫生间、用热水加热空气的通风室和输送有腐饰 性介质管道的下面

6.3.24能源站楼面、地面和屋面的活荷载,应根据工艺设备安 装和检修的荷载要求确定。

6.3.24能源站楼面、地面和屋面的活荷载,应根据工艺设备安

6.4.1能源站设备机房及辅助用房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当自然 通风条件不满足时,应设置机械通风:设备有特殊要求时,其通风 应满足设备工艺要求。

其送排风装置应采用防爆措施及静电接地。

6.4.3 燃烧设备间的送风量应包括下列部分: 1 燃烧设备所需要的助燃空气量: 2 消除设备散热所需要的空气量: 3人员环境卫生所需要的新鲜空气量。 6.4.4 燃烧设备间、燃气增压间、调压间、计量间、敷设燃气管道 房间的通风量,应根据工艺设计要求通过计算确定,通风换气次 数不应小于表 6.4. 4 的规定

表6.4.4通风换气次数

.4.5能源站其他房间通风换气次数应符合表6.4.5中的 见定:

表6.4.5能源站其他房间通风换气次数

6.4.6制冷机房机械排风宜按制冷剂的种类确定事故排风口的 高度:当设于地下制冷机房,且泄漏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时,排风口 应上,下分别设置:氟制冷机房应分别计算通风量和事故通风量 当机房内设备放热量的数据不全时,通风量可取(4~6)次/h:事 故通风量不应小于12次/h:事故排风口上沿距室内地坪的距离 不应大于1.2m。 6.4.7控制室及值班室应保证室内新风量满足30m/(人·h

设置补风系统,补风量宜为排风量的80%,补风风机与事故排 机联动。

6.4.10设置事故通风的房间应设置可燃气体泄露检测报警装 置,并控制事故通风设备联锁运行。

6.4.11事故通风用通风机,应分别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设 置开关。

6.4.11事故通风用通风机,应分别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设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和《工业建 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有关规定。

6.4.14采用气体灭火设备的房间,其灾后机械排风系统应诊

6.4.15控制室,值班室变电室,配电间等应设置空调设施。

十防火规范》GB50016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1251 的有关规定。

6.5.1能源站的供电负荷级别和供电方式,应根据.T艺要求

6.5.2区域能源站宜设置专用变配电站供站内系统设备使

6.5.4设备采用集中控制时,在远离操作屏的电动机旁,宜让

6.5.4设备采用集中控制时,在远离操作屏的电动机旁,宜设置 事故停机按钮。

.5.5能源站内制冷主机,循环水泵,冷却塔风机等采用变费

速控制的谐波源较大的配电设备,宜在能源站房内就地配置谐波 抑制装置,并预留一定容量的安装位置供调节使用

6.5.6能源站的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

气放散管,天然气管道应采取专用防雷设施措施,并应符合

6.5.15能源站应设置通信设

计标准》GB50015的有关要求。

6.6.3可靠性要求高的能源站,给水宜采用2根进水管,并

6.6.4能源站建筑排水设计方案应综合分析能源站所产生的污 废水的性质,采取污废分流系统。排入城市排水系统的,应与所 在地点的市政排水系统体制相匹配,且应满足排入城市下水道的 水质要求,不影响市政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单独排放的,应满 足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要求。采用地表水水源热泵或污水源热 泵的系统,退水系统应与建筑排水分开排放。

6.6.4能源站建筑排水设计方案应综合分析能源站所产生白

6.6.5能源站内的电缆沟应有防排水措施,并应符合现行

6.6.7所有室内沟道、隧道、地下室和地坑等应有防排水设施

当不能保证自流排水时,应采用机械排水,并应防止倒灌。日

6.6.8建筑物屋面宜选用优质防水材料,并应进行有

7.1.1冷热源系统应根据建筑规模、用途、建设地点

7.1.1冷热源系统应根据建筑规模用途、建设地点的能源条 件,结构、价格及国家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规定等确定。 7.1.2冷热源系统应通过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综合确定,并 在设计阶段约束系统节能指标。

.2电动压缩式冷水(热泵)系统

7.2.1电动压缩式冷水(热泵)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根据设计 计算的冷热负荷需求直接选定,不另作附加。 7.2.2冷水(热泵)机组合数及单合机组的制冷(制热)量应能通 应全年负荷变化规律,机组合数不应少于2合:当总负荷大于 15MW时,宜选取容量大,调节性能好的离心式机组,并应单独设 置1台满足建筑低负荷要求的螺杆式机组或变频离心式机组。

7.2.3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冷热源采用电动压缩式热泵机

组时,宜按冷热负荷中较小者选择,不足容量由其他辅助冷热源 承担。

7.2.4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

数(COP)和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对夏热冬冷地区规定的限 值要求。

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0721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对夏热冬 冷地区规定的限值要求。

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对夏热

7.3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

7.3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

7.3.1复合式理管地源热泵系统宜同时设置其他冷、热源可 他相关措施共同构造成复合式理管地源热泵系统。理管地测 泵系统宜承担基础负荷,其他冷、热源或其他相关措施作为冷 调峰。

L13J3-3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7.3.2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宗

1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计算期最小为1年),计算期内 地理管换热系统全年释热量与全年吸热量的不平衡率宜控制在 15%~20%以内;对于地下水径流流速较大的地理管区域,系统 全年释热量和全年吸热量可以通过地下水流动取得平衡: 2宜选择竖直地理管形式,竖直地理管的配置方案应综合 地质结构、施工难度,布孔空间大小,管材成本,岩土综合热物性, 埋管承压能力等因素确定,其埋管深度宜为80~~120m; 3室外布孔空间受限时,经结构、地基等专业核实确认后, 地埋管可设在建筑底部或利用建筑桩基进行敷设: 4地理管钻孔区域宜靠近能源站,地理埋管换热量与水泵输 送功率之比宜控制在40以上: 5地理管换热系统的换热温差不宜小于5C,夏季地理管换 热器最高出水温度宜低于33,冬季地理管换热器进口最低温度 宜高于4℃; 6地理管换热器孔数较多时宜划分多个地理管换热器分 区,客片区分别设置分集水器,并分别设置地温监测孔,地温监测 26

孔不得作为换热孔: 7地理管换热器宜分组连接,各组内地理管换热器宜采月 同程连接,并分组设置流量调节、关断功能装置。

7.4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

的许可: 2设计文件应有取水水量和水位的专门论证内容,应充分 考愿地表水体的热容量。当水源为地表水时,设计枯水流量保证 率和设计枯水位保证率宜不低于97%: 3取水方式应根据水源水文条件,取水规模、取水地点的地 形地质条件等综合确定: 4取水管线宜不少于两条GB/T 19237-2021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加气机.pdf,且其中一条的输水能力宜不小 于最大设计流量的60%。取水管线的流速设计应考虑节能,尽量 减少水头损失: 5当采用岸边或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时,取水泵站可考愿地 下或半地下式泵站型式,同时应充分考愿检修、配电和换热要求 以及洪水淹没下值守和检修问题。条件适合时可考愿采用移动 式取水方式。 7.4.4地表水水源热泵水处理系统设计应有水源和机组水质分 板及水外油设计专顶内窗

析及水处理设计专项内容。

7.4.5对于地表水水源热泵的退水系统设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