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20464-2017 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在役氦泄漏检测.pdf

NB/T 20464-2017 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在役氦泄漏检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8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6563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20464-2017 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在役氦泄漏检测.pdf简介:

NB/T 20464-2017是中国核能行业的标准,全称为《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在役氦泄漏检测技术规程》。这个标准专门针对核电厂中蒸汽发生器(SG,即Steam Generator)的传热管在运行期间的氦泄漏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规定。

蒸汽发生器是核反应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核反应堆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水,使其转化为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发电。在役氦泄漏检测是确保蒸汽发生器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因为传热管内部可能存在微量的氦气,如果发生泄漏,可能会影响传热效率,甚至引发安全隐患。

该标准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 检测原理:详细解释了在役氦泄漏检测的基本原理,包括氦气的特性、检测设备的工作方式以及检测方法等。

2. 检测条件:规定了检测时的环境条件、设备状态以及操作要求等。

3. 检测方法:介绍了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包括氦质谱检测、氦气含量测量、压力降监测等。

4. 数据分析:说明了如何分析检测数据,判断传热管的泄漏情况和可能的影响。

5. 检测周期和维护:确定了检测的频率和维护要求,以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6. 安全措施:规定了在进行检测时的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止泄漏的氦气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总的来说,NB/T 20464-2017标准为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的在役氦泄漏检测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

NB/T 20464-2017 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在役氦泄漏检测.pdf部分内容预览:

NB/T204642017

NB/T204642017

【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890-2012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能源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 全中心、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炯、谢晨江、巢孟科、张红星、孙海涛、孙微、王海卫、张玉忠。

本标准规定了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在役氨泄检测的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全管及管板密封焊缝在役氢泄漏检测

NB/T 204642017

汽发生器传热管在役氢泄漏检测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277.1—2008压缩空气第1部分:污染物净化等级 NB/T20003.1—2010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NB/T20003.82010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无损检测第8部分:泄漏检测

.12010和NB/T20003.82010界定的术语和定

泄漏检测人员的一般要求应符合NB/T20003.12010中5.1的规定。

检测规程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 适用范围; b) 参照有关设计规范和其他可适用的技术条件; c) 检测对象信息; d) 检测人员资格 e) 氨质谱仪型号 f) 嗅吸探头型号 g) 校准漏孔型号: h) 压力、温度、露点温度、流量、氨浓度等测量装置; i) 氢气浓度; j) 干燥程度; k) 壳侧及管侧温度; 1) 检测工艺和检测技术; m) 检测压力;

核电厂蒸汽发生器在役氢泄漏检测系统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 a 加压子系统: b) 检测子系统; 采集分析软件。

5.2.1加压子系统应至少具备以下功能: 蒸汽发生器壳侧及管侧的干燥功能: 蒸汽发生器壳侧加压、气体混合充氨的功能: 蒸汽发生器管侧吹扫功能。 5.2.2加压子系统可由压缩空气源、氨气源、流量测量装置及气体混合分配装置等部分组成。 5.2.3加压子系统在执行壳侧充氨加压功能前,应保持系统与氢气源的隔离。 5.2.4加压子系统蒸汽发生器管侧吹扫管路应始终保持与氨气源的隔离。 5.2.5加压子系统为保证蒸汽发生器壳侧上下氨浓度均匀,可在蒸汽发生器上下开口之间增加气体循 环装置。 5.2.6检测使用的压缩空气至少应符合GB/T13277.1—2008中压缩空气净化等级2级的相关要求。 5.2.7氢气纯度至少为99%

须在高放射性环境下,具备自动定位、采集检测对象泄漏率的能力。可由以下部分组成: a) 遥控定位装置: b) 压力测量装置; c) 温度测量装置; d 露点温度测量装置; 流量测量装置; f 氨浓度测量装置; g 校准漏孔 h) 氢质谱仪; i 吸气装置; j 其他辅助装置包括真空泵、通信装置及视频监测装置等。

5.3.1遥控定位装置

NB/T 204642017

遥控定位装置应能实现远程控制,能携带吸气装置完成传热管自动定位,具备耐辐照,抗干扰,安 装拆卸便捷及在断电断气状态下防跌落保护的功能

软件应具备分析采集数据及计算泄漏率的功能。

所有的测量仪表、氢质谱仪及校准漏孔都应检定

库七七ww.kagwom标准下载 brack

NB/T 204642017

NB/T 204642017

在使用校准漏孔进行校验之前, 少时间应按照检漏仪制造厂的规定

通过在蒸汽发生器壳侧注入氨气和压缩空气的混合气体并进行加压的方法进行泄漏检测。若汽发 生器传热管或管板密封焊存在漏点,在压差的作用下,氨气将向管侧渗漏。在管侧通过吸气探头及质谱 仪对氨气的浓度进行测量,同时对管侧气体流量进行测量,最终计算出漏点的泄漏率。

7.2. 2检测边界隔离

检测边界隔离包: 蒸汽发生器壳侧主蒸汽管线宜使用塞子,也可使用水密封: b 蒸汽发生器壳侧主给水管线可使用水密封: 其他管线应关闭边界阀门; d)所有其它壳侧开孔,如人孔、手孔及眼孔等都可由盖板隔离。 隔离应使用易于去除的合适材料且不吸附氢气。 壳侧隔离完成后,应对蒸汽发生器壳侧使用压缩空气进行预泄漏试验,试验压力可为检测压力的 50%。预泄漏试验要求保压2h后,系统压降应小于试验压力的1%

般蒸汽发生器壳侧混合气体压力不低于0.6MPa

7.2. 4 氢气浓度

7. 2. 5保压时间

检测前,检测压力应至少保持30min

NB/T204642017

进行吹扫。推荐单根传热管的吹扫流量至少为60L/h。

检测时,单根传热管的抽气速率应不影响最小漏点的检出。抽气速率可由式(A.1)计算导出,并通 过试验验证。

检测时间应至少为嗅吸探头响应时间与传热管内气体传输时间之和。 7.2.8.1系统安装完毕、吸气装置就位及抽气开启的情况下,在吸气装置开口上喷微量的氨气,从氨 气喷出至氢质谱仪读数达到最大值的63%所需要的时间,即为响应时间。响应时间宜尽可能短,以减 少确定泄漏位置所需的时间。 7.2.8.2传热管内气体传输时间可由式(B.1)计算导出。

7.3.1遥控定位装置在蒸汽发生器一次侧的安装应遵守核电厂异物管理及辐射防护要求。 7.3.2确认并跟踪检测准备条件。在检测期间,系统干燥程度、压力、吹扫流量及氢气浓度等参数应 始终满足7.2中的要求。 7.3.3对蒸汽发生器所有未堵管的传热管实施数据采集,并实时记录4.1要求的参数。 7.3.4始终监测氢质谱仪本底读数,若发现异常情况,应重新校验并对氨质谱仪读数异常的传热管进 行重新检测。 7.3.5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泄漏率应按附录A计算导出。 7.3.6超过系统本底读数的传热管都需记录。 7.3.7若发现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泄漏率超过验收标准,应对该传热管进行复验。 7.3.8检测完成后,检测系统及蒸汽发生器的排气及置换不应影响后续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在役氨泄漏 检测的实施。

检测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a) 蒸汽发生器的名称及标识号: b) 传热管编号: ? 检测规程编号: 检测设备,如氢质谱仪、校准漏孔、压力、温度和流量测量等装置的编号; e) 检测方法和条件,压力、温度、露点温度、氢气浓度、吹扫速率、抽气速率; f 检测结果及结论; g 检测人员的资格等级和姓名: h) 检测日期和检测人员签名

NB/T 204642017

式中: C一壳侧最低氢体积浓度; Qb——传热管中气体流量,单位为标立方米每小时(Nm/h); 9—传热管漏点气体流量,单位为标立方米每小时(Nm²/h) S.氢质谱仪本底读数。

式中: C一壳侧最低氢体积浓度; Qb——传热管中气体流量,单位为标立方米每小时(Nm²/h): 9—传热管漏点气体流量,单位为标立方米每小时(Nm²/h) S.氢质谱仪本底读数。

JG∕T 167-2016 结构加固修复用碳纤维片材按公式(B.1)计算传热管内气体传输时间。

(传热管内气体传输时间,单位为秒(s): Qb—传热管中气体流量,单位为标立方米每小时(Nm/h); S传热管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L一最长传热管长度,单位为米(m): T管侧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NB/T204642017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传热管内气体传输时间

GB/T 40045-2021 氢能汽车用燃料 液氢.pdf专输时间。 3600SL 273 0. 273 + T

库七七ww.kagwom标准下载 brack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