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101-2015建筑抗震试验规程NA.pdf

JGJT101-2015建筑抗震试验规程NA.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391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101-2015建筑抗震试验规程NA.pdf简介:

JGJT101-2015《建筑抗震试验规程》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技术标准,全称为《建筑抗震性能检测技术规程》。该规程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于2015年发布,是针对建筑抗震性能检测和试验工作制定的规范。

NA在本规程中通常代表"Non-Adjacent Acoustic Analysis",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缩写或者翻译,因为根据JGJT101-2015的内容,它主要涵盖了建筑的抗震设计、试验方法、检测设备、数据处理、试验报告编写等方面,没有涉及到"Non-Adjacent Acoustic Analysis"这样的专业术语。如果你需要了解的是有关建筑抗震性能检测的具体内容,建议查阅完整规程或询问相关专业人员。

JGJT101-2015建筑抗震试验规程NA.pdf部分内容预览:

式中:十F、一F,一一第i次正、反向峰值点的荷载值; 十X;、一X;一一第i次正、反向峰值点的位移值。 4.5.4试体的延性系数u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u 试体的极限变形; Av 试体的屈服变形

4.5.5试体的强度退化系数入DB4401/T 19-2019标准下载,可

S(AHCDA) E S(OBE+ODF) 1 S(ABC+CDA) 2 元 S(OBEIODF)

式中:S(ABCiCDA) 图4.5.6中滞回曲线所包围的面积: S(OBE+ODF) 图4.5.6中三角形OBE与ODF的面积 之和。

图4.5.6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计算

5.1.1对刚度较大的多质点,宜采用等效单质点拟动 验方法。

表性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并形成计算机的输人数据文件。地 震波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

5.2.1拟动力试验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设备宜采用闭环自动控制的电液伺服试验系统; 2与动力反应直接有关的控制参数仪表不应采用非传感器 式的机械直读仪表。 5.2.2加载设备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试验系统应能实现力和位移反馈的伺服控制; 2系统动态响应的幅频特性不应低于2(mmXHz); 3力值系统允许误差宜为满量程的土1.5%,分辨率应小于 或等于满量程的0.1%; 4位移系统充许误差宜为满量程的土1%,分辨率应小于或 等于满量程的0.1%; 5加载设备在一段加速度时程曲线的试验周期内,应稳定 可靠、无故障地连续工作。 主

5.2.1拟动力试验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设备宜采用闭环自动控制的电液伺服试验系统: 2与动力反应直接有关的控制参数仪表不应采用非传 式的机械直读仪表,

5.2.3测量仪表可按本规程第4.3节的规定选择。

5.2.4试体各测量值,应采用自动化测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采样频率不应低于1Hz。 5.2.5拟动力试验采用的计算机(包括软件)应满足实时控制 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输出等功能要求。 5.2.6试体控制参量、结构量测参量应通过标准D/A接口、 A/D接口,实现控制与数据采集。 5.2.7试验装置的设计宜符合本规程第4.2节的规定。

体连接(图5.2.8)

(a)垂直加载伺服作动器

(b)水平加载伺服作动器

图5.2.8两种伺服作动器结构

1一球铰法兰;2一力传感器;3一位移传感器;4一伺服阀;5一缸体

5.2.9施加试体竖向恒载时,急采用短行程的伺服作动器并配 装能使试体产生剪弯反力的装置,恒载精度应为士1.5%。当采 用一般液压加载设备装置(图5.2.9)时,应有稳压技术措施 稳压允许误差应为士2.5%。

5.3.6拟动力试验数值计算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输出量、限位等采取消除试验系统误差的措施

加速度,应按试体第一次出现裂缝且该裂缝随地震加速度增 开展时的相应数值确定,并应记录此时的地震反应时间。

5.4.3试体屈服、极限、破坏状态的基底总剪力、顶端水平位

力反应的试验,判别和鉴定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能力。 5.1.2模拟地震振动台应根据试体的尺寸、质量以及试验要求 并结合振动台的台面尺寸、承载能力、频响特性和动力性能等参 数选择使用。对大比例缩尺试验宜选用高频小位移的振动 台,对足尺或小比例缩尺试验宜选用低频大位移的振动台。

6.2.1试体安装前应检查振动台各部分及控制系统,确认 系统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6.2.1试体安装前应检查振动台各部分及控制系统,确认试验

6.2.2试体与台面之间宜铺设找平垫层

6.2.3试体起吊、下降、安装时应防止受损。当试体高度超过 吊车起吊高度时,可采用平移方式将安放到振动台上。 6.2.4试体就位后,应采用螺栓通过底梁或底板上的预留孔与 公

6.3.1测试仪器应根据试体的动力特性、动力反应、模拟地震 振动台的性能以及所需的测试参数来选择。 6.3.2测试仪器的使用频率范围,其下限应低于试验用地震记 录最低主要频率分量的1/10,上限应大于最高有用频率分量值。 6.3.3测试仪器动态范围应大于60dB。 6.3.4测量信号分辨率应小于需采集的最小振动幅值的1/10。 6.3.5量测用的传感器应具有良好的机械抗冲击性能,且便于

6.3.5量测用的传感器应具有良好的机械抗冲击性能,

安装和拆卸。附着于试体上的传感器,其重量和体积不应明显影 响试体的动力特性。

线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设计:

1设计和选择台面输入加速度时程曲线时,应考虑试验结 构的周期、拟建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的 影响。 2加速度时程曲线可直接选用强震记录的地震数据曲线 也可选用按结构拟建场地特性拟合的人工地震波。选用人工地震 波时,其有效持续时间不宜少于试体基本周期的10倍。 3输入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加速度幅值和持续时间应按本规 程第3章试验的相似关系进行修正。 6.4.2模拟地震振动台试体的试验,加载前应采用白噪声 激振法测定试体的动力特性。白噪声的频段应能覆盖试体要求测 试的自振频率,加速度幅值宜取0.5m/s²~0.8m/s,有效持续 时间不宜少于120s。 6.4.3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宜采用多次分级加载方法:加载 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应按试体理论计算的弹性和非弹性地震反应,逐次 递增输入的台面加速度幅值,加速度分级宜覆盖多遇地震、设防 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加速度值; 2弹性阶段试验,应根据试验加载工况,每次输人某幅 值的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测量试体的动力反应、加速 度放大系数和弹性性能; 3非弹性阶段试验,逐级加大台面输入加速度幅值,使试

6.4.2模拟地震振动台试体的试验,加载前应采

激振法测定试体的动力特性。白噪声的频段应能覆盖试体要习 试的自振频率,加速度幅值宜取0.5m/s~0.8m/s²,有效持 时间不宜少于120s。

6.4.3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宜采用多次分级加载方法,加载 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应按试体理论计算的弹性和非弹性地震反应,逐次 递增输入的台面加速度幅值,加速度分级宜覆盖多遇地震、设防

6.4.3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宜采用多次分级加载方法,加载

6.4.3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宜采用多次分级加载方法,力 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应按试体理论计算的弹性和非弹性地震反应,逐次 递增输入的台面加速度幅值,加速度分级宜覆盖多遇地震、设防 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加速度值: 2弹性阶段试验,应根据试验加载工况,每次输入某一幅 值的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测量试体的动力反应、加速 度放大系数和弹性性能; 3非弹性阶段试验,逐级加大台面输入加速度幅值,使试 体由轻微损坏逐步发展到中等程度的破坏,除应采集测试的数据

外,尚应观祭试体各部位的升裂和破环情况; 4破坏阶段试验,继续加大台面输入加速度幅值,或在某 一最大的峰值下反复输人,直到试体发生整体破坏,检验结构的 极限抗震能力; 5每级加载试验完毕后,宜采用白噪声激振法测试试体自 振频率的变化

6.5试验的观测和量测

6.5.1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应按需要量测试体的加速度、速度、 位移和应变等主要参数的动态反应。 6.5.2加速度传感器的布置数量应根据测量研究需要、可用传 感器数量和数据采集通道的情况综合确定,其布置位置宜符合下 列规定: 1优先布置在加速度反应较大的部位; 2在试体的底梁或底板上,宜布置测点以校验试体底部相 对于台面的运动; 3整体结构宜在试体顶部、体型或刚度发生变化 的楼层布置,其他楼层可根据需要沿试体高度均匀布置; 4测点应布置在楼层两主轴方向的质心处;当需量测扭转 分量时,尚应在楼层的端部布置测点。 6.5.3位移传感器宜采用非接触式位移计,并布置在变形反应 较大的部位。当采用接触式位移计量测试体位移时,固定于台面 或试验室地面上的仪表架应有足够的刚度。 6.5.4应变片应布置在试体中受力复杂、变形较天以及有性能 化设计要求的构件或部位。 6.5.5传感器与被测试体间应粘结牢固,其连接导线也应捆绑 在试体上。传感器与试体间尚应使用绝缘垫隔离,且应防止隔离 垫与被测试体发生谐振 6.5.6试验逐级加载的间隙中,应观测试体裂缝出现和扩展、

6.5.1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应按需要量测试体的加速度、速 位移和应变等主要参数的动态反应

6.5.2加速度传感器的布置数量应根据测量研究需要、可

构件挠曲等情况,并应按输人地震波过程在试体上描绘与记

6.5.7试验的全过程宜以录像作动态记录。对于试体主要部位 的开裂、失稳屈曲及破坏情况,宜拍摄照片并作出记录。

6.6.1试验数据分析前,应对数据进行下列处理:

6.6.1试验数据分析前,应对数据进行下列处理: 1根据传感器的标定值及应变计的灵敏系数等对试验数据 进行修正。 2根据试验情况和分析需要,采用滤波处理、零均值化、 消除趋势项等减小测量误差的措施。 5.6.2采用白噪声确定试体自振频率和阻尼比时,宜通过自功 率谱或传递函数分析求得,试体振型宜通过互功率谱或传递函数 分析确定。

求得,但应在积分前消除趋势项和进行滤波处理, 6.6.4处理后的试验数据,应提取测试数据的最大值及其

DB44/T 1882-2016 STM 型免漆门.pdf应的时间、时程反应曲线以及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和阻尼 比等。

7现场结构动力特性测试

7.1.1应收集结构所在场地的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设计图纸、 结构现状等资料

7.1.2应根据测试目的制定测试方案及进行必要的计算,

:1.应根据 7.1.3现场结构动力特性测试不应使结构出现裂缝DB11∕T 1453-2017 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技术规程,不应对结 构安全造成影响。

7.2.1测试结构的基本振型时,宜选用脉动法;在满足测试要 求条件下,也可选用初位移等其他方法。 7.2.2测试结构平面内多个振型时,可采用脉动法,也可采用 稳态正弦波激振法 7.2.3测试结构空间振型或扭转振型时,宜选用多振源相位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