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735-2017 输变电工程物探技术规程.pdf

Q/GDW 11735-2017 输变电工程物探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9.5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5821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1735-2017 输变电工程物探技术规程.pdf简介:

"Q/GDW 11735-2017 输变电工程物探技术规程.pdf" 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一份关于输变电工程的物探(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规范。这份规程主要针对电力行业中的输变电工程,它详细规定了物探工作的基本要求、方法、步骤、数据处理和解释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确保工程的安全、经济和高效实施。

物探技术在输变电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地质勘查、线路路径选择、地下障碍物探测、土壤电阻率测量等,以评估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该规程可能涵盖了物探设备的选用、数据质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为从事相关工作的设计、施工、监理和科研人员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指南。

总的来说,这份规程是电力行业在进行大规模输变电工程建设时,保证工程地质信息准确、安全、合规的重要技术文件。

Q/GDW 11735-2017 输变电工程物探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Q/GDW117352017

1735—2017 深度比对的超限点数超过参加比对总点数的20%: 确认有系统误差,但又无法消除或改正。

a)深度比对的超限点数超过参加比对总点数的 b)确认有系统误差,但又无法消除或改正。

13.9在不考虑平面位移的情况下,水下地形探测的深度误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

【6层】一字型框架办公楼(含建筑结构图、计算书)7.13.10测深的资料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内业工作应包括:各项外业手簿的整理和校验、水位基准面的测量与确定、测深手薄、测深记 录纸(带)或电脑记录的检查、校核; b 探测的数据应经过校正,水深图绘制精度应符合现行的行业标准CJJ/T8的有关规定: C 成果报表应包括探测工区、测量日期、测量船、测线号、点位序号、坐标及水深值,水声时间 剖面图,水下地形图或等高线图等。 .13.11 侧扫声呐探测的测线布设与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主测线应顺着水下地形变化总方向或岸线布设。当水下地形较平坦时,测线顺水流方向布置: b) 全覆盖测量或在重点区测线间扫测地形有1/5重合: 探测定位点最大间距在平面图上应不大于10mm。 7.13.12侧扫声呐法采集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根据扫测精度要求,选择合适频率和拖更深度的侧扫声呐: 在全覆盖测量时,相邻测区,不同时期、不同仪器、不同作业单位的测区结合部应布置重叠检 查区,重叠检查区宽度应不小于单次扫测宽度: C 如遇海底障碍物,应及时采取小量程进行加密扫测,加密的程度以能反映其性质和范围为原则: d) 作业前,应在测区或附近选择有代表性的水域进行试验,确定各项参数后,测量时一般不再改 动,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在班报上进行记录: e 测量航速宜4kn~5kn,拖鱼宜选择自由拖于船尾: f 船只不得停船或倒车,避免急转弯; g 拖鱼距水底高度应控制在最大扫测幅度的10%,水底起伏较大的水域,可适当调整高度; 偏航距不应大于测线间距25%或条幅宽度的10%; i)漏测区应进行补测

7.13.13资料检查应符合如下规定

并进行数据备份。检查情况应记入当天的班报记录: b)海上测量工作结束后,应对所获得测量 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数据处理

7.13.14数据处理及解释宜符合下列要求

a)导航定位数据的编辑、校准、转换和准确度评估: b)根据船只位置、拖体的相对位置,进行室内空间拖体的位置归算 c)对船速变化造成的记录与实际地形比例失调进行校正:

Q/GDW117352017

d)对砂体(脊)、水下河谷、冲刷沟槽、岩体等特殊地形和水下物体进行形态量算; e)对水底底质和微地貌特征进行解释。 7.13.15侧扫声呐探测成果图宜包括航迹图、侧扫声呐条幅平面图和侧扫声呐镶嵌图等

7.14.1水域磁测法适用于划分断裂构造、区分岩石磁性,也适用于探测浅埋管道、沉船、炸弹等铁磁 性物体。 7.14.2测线布置与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测线垂直于区域地质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垂直于主测线: b 测线布置按照设计测线执行,重点磁异常测区加密测量。 7.14.3 数据采集应符合如下规定: a) 磁法测量前应选择磁场稳定的区域进行各项调试和试验,持续时间应大于1h,仪器系统应保 持稳定状态: 测量时应进行日变观测: ) 宜选择木制或磁性较弱的工作船: d) 磁探头应自由拖电在船尾一定距离,避开船体干扰。 7.14.4 资料整理应符合如下规定: a) 原始记录资料包括数字记录、导航记录、地磁日变观测记录和记录班报: 抖动度不超过1nT的原始记录占全部记录的70%以上为合格记录; ) 测量结束后,应对所有数据进行检查、验收; d) 资科处理和解释按照CJJ7规定的陆地磁法要求执行。 7.14.5 成果附图包括实际材料图、地磁异常平面面图、地磁异常等值线图和地磁总场强度等值线 图等。

8.1.2方法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测量0~200m的土壤电阻率宜采用电测深法。最大供电电极距AB/2应大于设计要求深度的 倍; b) 测量200~2000m土壤电阻率宜采用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C 测量2000~30000m及以上土壤电阻率宜采用大地电磁法: d)测试基岩的电阻率可在露头采用小极距的电测深法

8.1.3输电工程土壤电阻率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特高压输电线路应逐基测量,其他等级输电线路宜根据地质地貌单元进行分段测量:在地质地 貌单元及岩土分布较复杂地段应增加测点; b 在大地导电率测点处应同时测量土壤电阻率。 8.1.4变电工程土壤电阻率测点布置除应满足DL/T5170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简单场地测点点距宜为50~80m,复杂场地测点点距宜为30~50m:

特高压输电线路应逐基测量,其他等级输电线路宜根据地质地貌单元进行分段测量; 貌单元及岩土分布较复杂地段应增加测点; b)在大地导电率测点处应同时测量土壤电阻率

Q/GDW 117352017

D/GDW117352017

b)根据站址构筑物、地形地貌及地质复杂程度、主要设备(变压器、进出线走廊、控制室、避雷 器)位置等应适当增加测点。

8.1.5外业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8.1.6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测量成果资料应提供视电阻率值,并绘制各测点实测曲线: b) 测量成果资料应说明测试环境温度、测点土壤性质、湿度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情况: C 测点位置应在总平面图上准确标出: d 计算单点土壤电阻率平均值时,应采用加权平均: e) 对于地形地貌单一、地质情况简单的测区,可以提供土壤电阻率的范围及平均值,供设计简化 计算。 1.7利用土壤电阻率进行腐蚀性评价应符合GB50021有关规定。

a)外业工作质量评价宜采用测区检查测量点总均方误差; b)采用电测深法和大地电磁法测量时,总均方误差不大于土5%;采用瞬变电磁法测量时,总均方 误差不大于±10%。

8.2.1大地导电率测量宜采用电测深法

8.2.2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输电线路全长小于30km,每个地貌单元不宜少于3个测点; b)输电线路全长大于30km,线路跨越地段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时,测点间距宜不大于10km,在线 路两端或与其他线路交汇地段,应增加测点; c 大地导电率测点与拟建输电线路路径的距离,在平原地区不得大于500m,山区不宜大于800m; d) 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相邻两测点的大地导电率之比大于3倍时,应在两点间增加测点。 8.2.3 外业工作方法和技术除应满足GB50548、GB50741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最大供电极距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宜采用900m,山区宜采用1500m,最小供电极距宜选择36m 极距布置应符合7.1相关规定; b) 放线方向应与输电线路走向一致,当地形复杂时,二者夹角不应大于30°。 8.2.4 大地导电率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数据解释宜采用量板法、图解法(切线法)、计算法、简化法: b 当相邻两测点的大地导电率之比大于3倍且增加测点后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在线路路径图 划分地质分界线,进行大地导电率分段并在报告中说明。 8.2.5质量评价应符合8.1.8条相关规定。

8.3.2测试方法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单孔中宜选择检层法; b)孔间测试宜选择跨孔法; c)场地无钻孔时,可采用瞬态面波法。

Q/GDW117352017

a)单孔中宜选择检层法; b)孔间测试宜选择跨孔法: c)场地无钻孔时,可采用瞬态面波法

8.3.3检层法波速测试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

测试孔应垂直: 将三分量检波器固定在孔内预定深度处,并紧贴孔壁; 可采用地面激振或孔内激振: d) 应结合岩土层布置测点,测点的垂直间距宜取1~3m。层位变化处加密,并宜自下而上逐点测 试; e) 测试工作过程中,应对记录进行多次叠加,并观察信号的重复性情况。 8.3.4 跨孔法波速测试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震源孔和接收孔,应布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b) 测试孔的孔距在土层中宜取2~5m,在岩层中宜取8~15m,测点垂直间距宜取1~2m;近地表 测点宜布置在0.4倍孔距的深度处,震源和检波器应置于同一地层的相同标高处: ) 当测试深度大于15m时,应对所有测孔进行倾斜度测试,测点间距不大于1m; d) 测试工作过程中,应对记录进行多次叠加,并观察信号的重复性情况。 8.3.5 波速测试外业工作除应满足GB/T50269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每个场地测试数量应不少于3组,测试深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b) 当场地地貌单元复杂时,宜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测试工作。 8.3.6 波速测试资料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在波形记录上识别压缩波和剪切波的初至时间: b) 计算由震源到达测点的距离: c) 根据波的传播时间和距离计算波速: d) 采用软件自动计算剪切波速值时,对与实际地层不符的测点应采用人工参与判读时间差; e) 瞬态面波法进行剪切波速测试时,应将面波速按照附录C换算成剪切波速; 地层等效剪切波速的计算应按照GB50011相关条款执行。

GB∕T 15064.7-1994 显象管石墨乳试验方法 粒度试验方法8.3.6波速测试资料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波形记录上识别压缩波和剪切波的初至时间: 计算由震源到达测点的距离: c 根据波的传播时间和距离计算波速: d) 采用软件自动计算剪切波速值时,对与实际地层不符的测点应采用人工参与判读时 e) 瞬态面波法进行剪切波速测试时,应将面波速按照附录C换算成剪切波速; 地层等效剪切波速的计算应按照GB50011相关条款执行。

3.4.1土壤热物参数测试可选择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两种方式。室内试验可选择均匀热平板稳态法 激光脉冲法和热线法(瞬态热丝法)、滴落式量热计法、绝热量热计法、周期热流法和瞬态热流法等 现场测试可选择线热源双探针法。

8.4.2方法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土壤热导率测试可选择均匀热平板稳态法、激光脉冲法和热线法等: b)土壤容积热容率测试可选择滴落式量热计法、绝热量热计法: c)土壤热扩散系数测试可选择周期热流法和瞬态热流法; d)同时测量土壤热导率、容积热容率、热扩散系数等参数宜选择线热源双探针法, 8.4.3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JTG B05-2015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3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

Q/GDW117352017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