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0182-2017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pdf

Q/GDW 10182-2017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9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5792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0182-2017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pdf简介:

"Q/GDW 10182-2017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标准制定的一份技术规定。这份文档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在中重冰区(即降雪量或冻雨量较大的地区)设计和建设架空输电线路的工作。它详细规定了在设计时应考虑的环境因素,如冰凌的载荷影响、线路结构的抗冰能力、防冰装置的设置、线路材料的选择和施工技术等。这份标准对于保证输电线路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Q/GDW 10182-2017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pdf部分内容预览: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本标准规定了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的主要技术原则,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110kV~1000kV交流线路和土400kV~土1100kV直流线路中 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

2017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真题空白卷(下午)Q/GDW101822017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As:构件承受风压的投影面积计算值,m²; A: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 Bi:导线、地线及绝缘子覆冰后风荷载增大系数: B2:构件覆冰后风荷载增大系数; d: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m; Ki: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 Lp:杆塔的水平档距,m; T: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或断线、断联、验算冰荷载,kN; TR: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 W:基准风压标准值,kN/m²; Ws:杆塔风荷载标准值,kN W: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kN; Wi: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kN; α:风压不均匀系数; β: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 β: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 6: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 川:构件的体型系数; Ise: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 UI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可变荷载组合系数。

5.1电线设计覆冰厚大于10mm小于等于20mm(冰密度0.9gcm)的地区,称为中冰区, 电线设计冰厚20mm(冰密度0.9g/cm)及以上的地区,称为重冰区。 5.2中、重冰区线路设计应首先采用避冰及抗冰措施。有条件地区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 采用融冰及防冰等措施。对设计采用融冰及防冰等措施的线路应合理选择设计冰厚,以便 具有一定的抗冰能力。 5.3结合中、重冰区线路设计,有条件时设置观冰站(点)和开展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 测,加强对观冰站资料的积累和设计、运行经验总结。 5.4本标准根据输电线路重要性按电压等级将线路划分为三类: a)一类:1000kV,750kV,500kV、±1100kV、±800kV、±660kV、±500kV、±400kV; b)二类:330kV; )=米. 220kV及110kV

6.1路径方案选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合理避让覆冰严重 地段。

6.2路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宜避开调查确定的覆冰严重地段和污移较重地区: b 宜沿起伏不大的地形走线; C) 宜避免横跨口、风道、分水岭、迎风坡和通过湖泊、水库等容易覆冰的地带; d 宜避免大档距、大高差和大小档距; e 通过山岭地带,宜沿覆冰时背风坡或山体阳坡走线: 耐张段长度中冰区不宜大于5km:重冰区不宜大于3km:在高差或档距相差悬殊 区段或覆冰严重区段,耐张段长度宜适当缩短; g) 转角角度不宜大于60°; h 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重要输电通道时,跨越点宜避开重冰区

.1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冰厚应按以下重现期确定: a)1000kV、±1100kV、±800kV输电线路 100年: b)750kV、500kV、±400~±660kV输电线路50年; c)110~330kV输电线路30年。 7.2在有足够的覆冰观测资料,并确认资料有效性的情况下,应采用概率统计法确定线 络设计冰厚,其概率宜采用极值I型分布;甚少或无覆冰观测资料可用时,应通过对 附近已有线路的覆冰调查分析及运行经验确定设计冰厚。 7.3应搜集沿线气象站、观冰站、电力线、弱电线、微波塔等冰凌资料,并进行现场调 查,掌握沿线历年覆冰情况、冰凌性质、冻结高度、大冰凌出现年份和重现次数。

OPGW应满足脱冰跳跃及过载对其机械强度的

9.1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3所列数值。双联及多联绝缘子串应验算 断一联后的机械强度,其荷载及安全系数按断联情况考虑

绝缘子机械强度安全系

10.1输电线路绝缘配合应使线路能在工频(工作)电压、操作过电压、雷电过电压等各 种条件下安全可靠运行。重覆冰线路还应按绝缘子串覆冰后的工频(工作)污湿耐压强度 进行校核。 10.2重冰区耐张型杆塔应加跳线绝缘子串,

10.3中、重冰区杆塔上地线对导线的保护角,分别不宜大于表4和表5所列值。

表4中冰区杆塔上地线对导线的保护角

表5重冰区杆塔上地线对导线的保护角

该值为山区110kV单地线输电线路的要求值 该值为山区110kV双地线输电线路的要求值

10.4110kV线路为了减少导线与地线间闪络事故,可将重冰地段地线按运行相电压绝缘。 水期过后,应恢复地线直接接地方式 0.5220kV及以上的重冰输电线路地线不采取融冰措施时,地线不宜绝缘。 10.6采用地线融冰措施的输电线路,地线融冰时应将地线绝缘,并应限制地线上的电磁 感应电压和电流,选用可靠的地线间隙。绝缘地线的接地引线和接地装置应校验其热稳定。 地线绝缘子放电间隙,应根据直流融冰装置的最大输出电压、感应电压、雷电过电压、融 水冰厚及线路发生短路故障等具体情况确定。 0.7易覆冰地区悬垂绝缘子串可采用V形串、增加绝缘子片数、插花安装大盘径绝缘子 或防冰闪复合绝缘子等防冰闪措施。

11.1为减少或避免导线间的闪络事故,如采用非水平排列方式,杆塔上应有足够的垂直 线距和水平位移,以满足导线与地线

隙要求。静态接近距离不应小于操作过电压的间隙值;动态接近距离不应小于工频(直流 工作)电压的间隙值。 11.2对于110kV~750kV交流输电线路,中、重冰区导线的水平线间距离应根据线路的 运行经验确定,当缺乏运行经验时,可较轻冰区导线水平线间距离要求值加大5%~15%: 对于1000kV交流、土500kV及以上直流输电线路,中、重冰区导线的水平线间距离应综合 考虑串长、电气间隙、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最小水平偏移等因素确定。 11.3导线与地线水平偏移值如无运行经验,不宜小于表6、表7中所列的数值

表6中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m)

表7重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m)

11.4中、重冰区线路导线和地线在档距中央的距离除满足过电压保护要求外,还要校验 导线和地线不同期脱冰时的静态接近距离,此距离不应小于线路操作过电压的间隙值。校 验条件:按连续档中间一档导线脱冰,其余档导线和地线不脱冰计算。中间档的脱冰率, 宜根据运行经验确定,当缺乏资料时,对110kV220kV重冰区线路可选不小于设计冰重 的60%,110kV~220kV中冰区线路可选不小于设计冰重的50%,330kV及以上重冰区交 直流线路可选不小于设计冰重的80%,330kV及以上中冰区交直流线路可选不小于设计冰 重的70%。 11.5110kV线路当地线按运行相电压绝缘以防止导线与地线间闪络事故时,可不校验导 线和地线不同期脱冰时的静态接近距离。水平偏移可根据运行经验适当减少。 11.6线路不宜在重冰区换位。

Q/GDW101822017

2.1中、重冰区线路不宜采用下列型式的杆塔: a)导线非对称排列的杆塔; b) 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无水平偏移的杆塔; c) 塔身断面非正方形铁塔。 2.2杆塔结构应根据中、重冰线路的特点进行设计: a) 拉线杆塔的根部结构宜为铰结支承; b) 不应采用转动横担或变形横担; c) 110kV线路30°以上转角杆塔和220kV及以上线路耐张型杆塔宜采用自立式铁 塔; 钢筋混凝土杆应有便于冰期登杆的设施。

13.1导线、地线覆冰时风荷载标准值,按式(2)、(3)计算

Wx=αWouzllscB,BdLpsin Wo=v2 /1600

表8中冰区断线张力取值表

表12中冰区不平衡张力取值表

表13重冰区不平衡张力取值表

主:垂直冰荷载按75%覆冰计算

表14计算各类杆塔用的可变荷载组合系数()

Q/GDW101822017

GB∕T 22484-2008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14杆塔定位及交叉跨越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 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主要技术原则保持一致。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2016年4月,按照公司制修订计划《半导体制造设备的最终装配、包装、运输、拆包及安放导则 GB/T 29845-2013》,项目启动,成立修订工作组,明确修订工作组织 形式、修订内容、工作计划和工作分工。 2016年6月,召开修订工作第一次讨论会,组织专家对修订工作组提交的修订大纲进 行了评审讨论,提出修订意见, 2017年3月,召开修订工作第二次讨论会,组织专家对修订工作组提交的初稿进行了 评审讨论,提出初步修订意见 2017年4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发送至相关单位征求意见。

Q/GDW101822017

2017年5月,召开修订工作第三次讨论会,对反馈意见进行逐条梳理和处理回复,对 标准修订遗留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处理意见,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 2017年8月,公司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专业工作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审查 结论为:审查组经过协商一致,同意修改后报批。 2017年9月,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