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72-2020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清晰完整正版).pdf

JGJ/T 472-2020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清晰完整正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GJ/T 472-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5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2896
免费资源

JGJ/T 472-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472-2020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清晰完整正版).pdf简介:

"JGJ/T 472-2020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颁发的一份技术标准。这份标准主要针对山地地区建筑设计,它详细规定了山地地形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计算方法、材料选用、施工技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规定。它旨在保障山地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到山地地形的特殊性,如地质条件、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因素,对建筑结构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有严格的规定。

该标准的清晰完整正版PDF文件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引言:介绍标准的制定背景、目的和适用范围。 2. 术语和符号:对专业术语和符号进行定义。 3. 基本规定: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4. 地形与地质条件分析:针对山地地形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和处理方法。 5. 结构选型与设计: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在山地的应用和设计准则。 6. 荷载计算与分析:针对山地环境的特殊荷载计算方法。 7. 施工与验收: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要点和验收标准。 8. 安全与防护:对山地建筑结构的抗震、防风、防滑等安全防护措施。

请注意,实际PDF文件内容可能会根据官方发布版本有所不同。获取该标准的PDF文件,建议从正规渠道,如相关机构官网、标准书店或授权平台下载,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JGJ/T 472-2020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清晰完整正版).pdf部分内容预览:

6.3.9对大型待填的填土边坡宜进行料源勘察,针对可

料地点,查明用于边坡填筑的岩土工程性质,为边坡填筑的设计 和施工提供依据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7106—2008》.3.10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进行建筑物荷载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验算。

.3.10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坡稳定性验算: 1 特殊设防和重点设防类建筑; 2岩质边坡高度超过8m、土质边坡高度超过5m; 3顺层边坡; 4设防烈度为7度和8度时。 6.3.13交 建筑地基边坡罕遇地震作用下稳定性验算,滑体、条块 或单元的地震作用可简化为作用于滑体、条块或单元重心处、指 向坡外(滑动方向)的水平静力,其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Qc = αwW Qc; = αw W

滑体、第i计算条块或单元单位宽度地震作 用(kN/m); 骨体、第i计算条块或单元单位宽度自重 (含坡顶建筑物作用)(kN/m); 边坡综合水平地震系数,由抗震设防烈度按 表6.3.13确定。

表6.3.13边坡综合水平地震系数

6.4.1山地建筑结构基础设计除应符合本节的规定,尚应按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 执行。

执行。 6.4.2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当部分采用 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时,应考虑可能的沉降差异和水平荷载对 桩基的不利影响,在基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

6.4.2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

的桩,其桩身纵向钢筋应通长设置。桩顶以下5倍桩径范围和土 岩交界面上下1倍桩径范围内箍筋应加密。 6.4.4位于斜坡或邻近坡顶的桩基础应考虑桩与坡地的相互影 响,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不宜采用挤土桩; 2桩端应设置在边坡或斜坡潜在破裂面以下足够深度的稳 定岩土层内

.1:2带脚结构直层楼盖、掉层结构接地编楼盖及设直接地 端楼盖时的上接地层楼盖不应采用楼层错层,开洞面积不应超过 25%,有效楼板宽度不应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 7.1.3剪力墙结构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在规定水平地震 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所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应大于结构底部总 地震倾覆力矩的40%。 7.1.4吊脚结构首层及以下的外侧剪力墙、掉层结构上接地层 及以下的外侧剪力墙,宜设端柱或翼墙。 7.1.5吊脚结构的吊脚柱不宜采用异形柱,

7.1.5吊脚结构的吊脚柱不宜采用异形柱

1水平地震作用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 式要求:

式中:VEki 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剪力: 剪力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取值: 结构总层数: G; 第i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验算掉层结构掉层部 分的楼层剪力时,G,只考虑掉层部分竖向对应部 位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2吊脚、掉层结构所有接地部位基底剪力之和应符合下式 要求:

Veko ≥> Ge

表7.2.1柱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注:1d为柱纵向钢筋直径;

2柱根指接地柱下端箍筋加密区

2吊脚结构吊脚柱及上接地层柱、掉层结构各接地层柱, 箍筋应全柱段加密,体积箍筋率宜提高10%。 7.2.2吊脚结构首层及掉层结构上接地层框架梁纵向钢筋配置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通长钢筋: 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顶面和底面的通长筋最小配筋白分 率取0.25和55f/f中的较大值: 2上接地层楼盖与竖向构件相连的梁,除应满足本条第 款要求外,通长钢筋尚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 大截面面积的1/4。沿梁腹板高度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 径不小于14mm的腰筋。 7.2.3吊脚结构首层楼盖应采用现浇梁板体系。多层吊脚结构 首层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高层吊脚结构不宜小于 150mm,楼板配筋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置,单层单向配筋率 不应小于0.25%。 7.2.4掉层结构上接地端宜设置与掉层部分连接的现浇梁板式 接地楼盖当设置接地端楼盖时、多层层结构接地端楼盖的楼

2上接地层楼盖与竖向构件相连的梁,除应满足本条第一 款要求外,通长钢筋尚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 大截面面积的1/4。沿梁腹板高度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 径不小于14mm的腰筋。 7.2.3吊脚结构首层楼盖应采用现浇梁板体系。多层吊脚结构 首层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高层吊脚结构不宜小于 150mm,楼板配筋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置,单层单向配筋率 不应小于0.25%。 7.2.4掉层结构上接地端宜设置与掉层部分连接的现浇梁板式 接地楼盖。当设置接地端楼盖时,多层掉层结构接地端楼盖的楼 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高层掉层结构接地端楼盖楼板厚度不 宜小于150mm。当未设置接地端楼盖时,上接地层楼盖的楼板 享度不应小于150mm。以上部位配筋均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 置,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应小于0.25%。

径不小于14mm的腰筋。 7.2.3吊脚结构首层楼盖应采用现浇梁板体系。多层吊脚结构 首层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高层吊脚结构不宜小于 150mm,楼板配筋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置,单层单向配筋率 不应小于0.25%。 7.2.4掉层结构上接地端宜设置与掉层部分连接的现浇梁板式

7.2.3吊脚结构首层楼盖应采用现浇梁板体系。多层吊脚结

首层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高层吊脚结构不宜小 150mm,楼板配筋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置,单层单向配筋 不应小于0.25%。

接地楼盖。当设置接地端楼盖时,多层掉层结构接地端楼盖的楼 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高层掉层结构接地端楼盖楼板厚度不 宜小于150mm。当未设置接地端楼盖时,上接地层楼盖的楼板 享度不应小于150mm。以上部位配筋均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 置,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应小于0.25%。

8.1.2山地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除应符合现行

屋盖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且板厚不 于120mm。其他楼层楼、屋盖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或装配

DB63∕T 1855-2020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指南8.1.6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8.2.1山地砌体房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或芯柱,吊脚部分、掉 层部分及上接地层,应按房屋增加2层后的层数设置钢筋混凝十 构造柱或芯柱,且构造柱或芯柱的间距不应大于4m。 8.2.2山地砌体房屋现浇混凝土圈梁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每层外墙应设置圈梁; 2在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地基 上设置的基础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240mm,沿梁全长顶面 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6mm,箍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掉层部分及上接地层的楼层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 180mm,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 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

8.2.5同一结构单元宜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用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C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 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坡地或边坡的复杂相互作用,抗震设防烈度9度区不推荐使用, 若无法避免时应进行专门研究论证。

3.1.2与平地普通结构相比,山地建筑结构显著的特点是其安 全性受边坡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同一建筑场地,地形通常存在 较大的高差,岩土工程特性可能存在差异,不良地质现象较为普 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显著,结构与基础相互影响明显,不 司的建筑接地(坡)形式其影响程度不同,地基设计时应考虑这 些不利因素,重点考虑边坡自身的稳定性及动力稳定性,查明影 响边坡稳定性和结构安全性的各种工程地质和水文情况,进行详 细的评价,并采取针对性的设计措施确保边坡和结构的安全 因此,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建设场地内在自然条件下应无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有无断层、破碎带;场地周边有无稳 定安全系数不满足要求的边坡: 2施工过程中,因挖方、填方、堆载和卸载等对坡地稳定 性的影响; 3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性; 4岩溶、土洞的发育程度; 5工程建设诱发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滚 石、落石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可能性: 6地表及地下水(含洪水)对建筑地基、建设场地和结构 的影响; 7建筑的接地(坡)形式; 8场地和边坡的地震动力效应的影响。 3.1.3山地建筑结构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国内已经 有多起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滚石、落石等引起的房屋倒塌

规范》GB50330执行。

3.1.7山地建筑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因地制宜 采用掉层结构、吊脚结构等形式。山地建筑修建于坡地上,建筑 布置应充分考虑山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和道路规划情况,如建筑位 于坡顶道路旁DB41/T 1725-2018标准下载,坡下空间利用价值不高,可采用不开挖坡地的结 沟布置方案,如吊脚结构;若建筑位于坡底道路旁,坡下空间利 用价值高,可适当开挖形成具有不同嵌固面的掉层结构,可根据 启土边坡高度及稳定性情况确定分阶数量。由于山地建筑结构不 现则程度大,建筑布置方案阶段应与结构专业加强配合,重视结 构布置和边坡支护的合理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