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205-2018 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DBJ41T 205-2018 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1.5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233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41T 205-2018 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简介:

DBJ41T 205-2018《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一个关于建筑设计的省级标准,它在中国河南省针对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提出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超低能耗"意味着该建筑在设计和运营过程中,能源消耗极低,旨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效率,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

该标准涵盖了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如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自然采光和通风设计、暖通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热水供应系统等,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实现建筑的高效能、低能耗。它不仅规定了设计的基本要求,还提供了具体的节能设计和施工指南,以确保新建和改造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够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

由于这是一份技术标准,可能需要专业的建筑节能知识才能全面理解和应用。如果你需要获取这份标准的详细内容,建议直接查阅官方发布的文档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DBJ41T 205-2018 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4应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 6冷热源系统必须具有防霜冻功能,内部不得出现霜冻

5.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充分利用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降低室 内供暖和供冷消耗量。 5.3.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回收 利用排风中的能量降低年供暖、供冷消耗量,实现超低能耗自标。 5.3.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应进行风 量平衡计算,排风量宜为新风量的90%~100%。

5.3.4室内气流组织设计,宜按下列两种方式进行

1送风口应设置在起居室、卧室等主要活动区,排风口可集 中设置在卫生间、浴室或其他区域。室内楼梯间、过道和开式餐 厅可作为过流区;当室内有循环空气时《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GB/T32630-2016》,回风口宜设置在活动区或 过流区。 2每个房间或主要活动区均设置送风口,对于无回风口的房 间,应考虑门缝、门或墙面设置溢流口等措施。 5.3.5 通风系统管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缩短风管长度; 2 采用直管路设计,避免转弯; 3 在设计初期确定通风系统的管路方案。 5.3.6 通风系统的风速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管路应进行水力计算。室外进风口和排风口风速宜为 3m/s~4m/s:室内主风管内风速宜为2m/s~3m/s:支风管内风 速不宜天于2m/s;送风口、回风口风速宜为1.5m/s~2.0m/s。 2室内空气流速不宜大于0.15m/s。 3室内送风口宜可调节风量。

5.3.7室外进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负

5.3.7 室外进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风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方。 2新风口和排风口宜不同方向,且距离不宜小于4m。应避 免进风、排风短路:新风进风口和燃气热水器燃烧废气排放口宜不 同方向,水平布置时距离不宜小于10m。 3进风口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0m,当设在绿化带时, 不宜小于1.0m:朝向人员活动场所的排风口下缘距人员活动地坪 不宜小于2.2m。 4应防止异物、雨水进入室内,外形美观,耐久性好。 5.3.8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和排风管路均应安装保温密闭型电动 风阀,并与系统联动;当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时,应确保新风和排风 管路风阀处于关闭状态。 5.3.9亲 新风系统宜设置旁通措施,并与外窗开启感应装置联动。 5.3.10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的热回收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热回收装置的温度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 2 全热热回收装置的熔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 3热回收新风机组或一体式热回收新风热泵机组室内机单 位风量风机耗功率应小于0.45W/(m/h); 4寒冷地区宜根据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情况选用全热回收装 置或显热回收装置,夏热冬冷地区宜选用全热回收装置: 5新风系统新风量具有可调节功能; 6新风系统可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和控制。 5.3.11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应设置低阻高效率的空气净化装 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风入口处的空气净化装置应满足以下要求:对于大于等 于0.5μm的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80%(即高中效 过滤器),且不应低于60%(即中效1型过滤器),并应设置预过滤 器;回风宜设置中效1型过滤器。

1新风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方。 2新风口和排风口宜不同方向,且距离不宜小于4m。应避 免进风、排风短路;新风进风口和燃气热水器燃烧废气排放口宜不 同方向,水平布置时距离不宜小于10m。 3进风口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0m,当设在绿化带时, 不宜小于1.0m;朝向人员活动场所的排风口下缘距人员活动地坪 不宜小于2.2m。 4应防止异物、雨水进人室内,外形美观,耐久性好。 5.3.8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和排风管路均应安装保温密闭型电动 风阀,并与系统联动;当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时,应确保新风和排风 管路风阀处于关闭状态。

5.3.9新风系统宜设置旁通措施,并与外窗开启感应装置联

1显热回收装置的温度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 2全热热回收装置的熔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 3热回收新风机组或一体式热回收新风热泵机组室内机单 立风量风机耗功率应小于0.45W/(m/h); 4寒冷地区宜根据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情况选用全热回收装 置或显热回收装置,夏热冬冷地区宜选用全热回收装置: 5新风系统新风量具有可调节功能; 6新风系统可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和控制。 5.3.11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应设置低阻高效率的空气净化装 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风入口处的空气净化装置应满足以下要求:对于大于等 于0.5μm的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80%(即高中效 过滤器),不应低于60%(即中效1型过滤器),并应设置预过滤 器:回风宜设置中效I型过滤器

2空气净化装置宜安装在进风口、回风口、热回收装置 风前、换热器前或其他合适的位置。

2空气净化装置宜安装在进风口、回风口、热回收装置的进 风前、换热器前或其他合适的位置。 5.3.12寒冷地区的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应设置防冻措施,防冻 措施可采用以下方式: 1采用加热装置预热室外空气。可采用电加热方式;有集中 供暖时,宜利用热网回水加热。 2采用地道风(土壤热交换器)预热室外空气。冬季预热出 口风温不宜低于4℃。

5.3.14厨房应设置独立的排油烟补风系统,补风口设置应

1补风口宜尽可能设置在灶台附近; 2补风应从室外直接引入,补风管道引入口处应设与排 机联动的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 3排油烟系统未开启时,补风口必须关闭严密,不得漏风 4补风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结露

处宜设消声装置及软连接。在新风管进入卧室、起居室等房间前 宜在管道上设置消声器或消声弯头。

5.3.16新风机组宜安装于厨房 封闭阳台等通风条件好

5.3.16新风机组宜安装于厨房、卫生间、封闭阳台等通风条 的辅助用房内,并且不宜靠近声环境要求较高的房间;当必须 时,应采取隔声、吸声和隔振措施,

5.3.17冬季室内送风口温度不得低于16℃。

6.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

6.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CB50555的相关规定。 6.1.2有热水供应时,应有保证用水点处冷水、热水供水压力平 衡和稳定的措施。

6.1.4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并水。

6.2.1市政管网供水压力和水量充足时,应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 水压直接供水。 6.2.2市政管网供水压力或水量不能满足供水要求时,应设置二 次加压设施,且应满足下列要求: 1各分区的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的静水压力不应大于 0.45 MPa。 2分区内低层部分应设减压设施,保证各用水点供水压力不 大于0.20MPa,且不应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压力。 6.2.3应结合市政条件、建筑物高度、安全供水、用水系统特点等 因素,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加压供水方式。市政条件许可的地区

因素,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加压供水方式。市政条件许可的地区 宜采用叠压供水设备,但需要取得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作时高效率运行。应选择具有随流量增大扬程逐渐下降特性的供 水加压泵。

6.2.5二次加压泵房应靠近负荷中心设置,当加压泵房设置在多 层地下室时,应设置在距离用水点较近的楼层。 6.2.6给水调节水池或水箱、消防水池或水箱应设置溢流管道和 溢流报警装置,溢流废水宜排至再生水调节池回收利用。 6.2.7中水、雨水、循环水以及给水深度处理的水处理宜采用自 用水量较少的处理设备。

管道设置计量水表应符合下列规定: 人户管上应设计量水表 2 小区及单体建筑引入管上应设计量水表; 加压分区供水的贮水池或水箱前的补水管上宜设计量 水表; 4 机动车清洗用水管上应安装水表计量; 采用地下水水源热泵为热源时,抽、回灌管道应分别设计 量水表; 6满足水量平衡测试及合理用水分析要求的管段上应设计 量水表。

6.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生活热水应优先采用太阳能等可再 生能源;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安 装条件等综合因素,选择其类型、色泽和安装位置,并应与建筑物 整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2太阳能集热器的规格宜与建筑模数相协调; 3安装在建筑屋面、阳台、墙面和其他部位的太阳能集热器

6.3.4集中生活热水加热器的设计供水温度不应高于60℃。

1 被加热水侧阻力不宜大于0.01MPa; 2安全可靠、构造简单、操作维修方便; 3热媒入口管应装自动温控装置。

6.3.6生活热水供回水管道、水加热器、贮水箱(罐)等

保温处理措施。室外保温直埋管道不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上

7.1.3变压器低压侧应设置集中无功补偿装置,补偿后低压侧功 率因数不应低于0.90。 7.1.4应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数量,并使各变压器的三相负 荷保持平衡。

7.1.3变压器低压侧应设置集中无功补偿装置,补偿后低压

7.2.1室内照明照度值及对应照明功率密度LPD限值应满足《建 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规定,且LPD限值不应超过目 标值。建筑物不宜采用过多的外立面照明或设置大幅LED屏幕, 立面夜景照明的LPD限值应满足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 范》JGJ/T163的有关规定。 7.2.2选择家用电器时,宜采用达到中国能效标识2级及以上等 共立口

7.2.2选择家用电器时,宜采用达到中国能效标识2级及以上等 级的节能产品。

7.2.3采用的照明设备和家用电器的谐波含量GB/T 38433-2019 ......列车通用技术条件,应符合现行

标准《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 16A)》CGB17625.1规定的C类、A类和D类设备的谐波电流限值 要求。

用LED等高效光源,并按使用需求自动开关灯或调光控制。

7.2.5地下车库等公共空间应按使用需求自动调节照

配合建筑专业设置导光管等大然采光设施。在具有天然采光务 或天然采光设施的区域,灯具布置及控制方式应按照环境照屋 区设计。

.2.6道路照明、景观照明应采用节能光源和灯具《防洪标准 GB50201-2014》,并具有 控制措施

7.2.8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户内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