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18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pdf

DBJ41T 18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3.4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232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41T 18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pdf简介:

DBJ41T 188-201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是一个标准文件,它是中国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监测制定的技术规范。该规程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如地铁、轻轨等地下工程的安全监测方法、程序、设备选择、数据处理与分析、风险评估以及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应用等方面的规定。

它旨在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可能影响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因素进行有效的监测,提前发现并预防潜在问题,保障工程质量和公共安全。它适用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等各个阶段,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的重要技术依据。

由于这是一份专业性较强的文件,非专业人士可能需要具备相关工程背景知识才能深入理解和使用。如果你需要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建议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或查阅正式的中文版规程。

DBJ41T 18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点法等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小角度法和投点法时,应对经纬仪或全站仪的垂直轴 倾斜误差进行检验;当垂直角超出±3°时,应对垂直轴倾斜进行 改正。 2采用视准线法时,测点的埋设偏离视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 20mm:监测前,应对活动规牌进行零位差的检定

5.2.2测定水平位移时,应根据监测点的

会、后方交会、导线测量、极坐标等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交会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宜采用三点交会法,交 会角应为60°~120;边交会法的交会角宜为30°~150°。 2采用基于后方边角交会的自由设站法进行测量时,基准点 数量应选择3个以上。 3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宜采用双测站极坐 标法。

5.2.3当监测点和基准点相距较远或无法通视时《建材家居市场建设及管理技术规范 GB/T33494-2017》,可采用

5.2.7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应满足水平位移监测网的精度、监

点的坐标中误差和水平位移控制值的要求,且水平位移监测精 宜参照表5.2.7。

表5.2.7水平位移监测精度

注:1.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

注:1.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 点位中误差的1//2;

点位中误差的1//2; .当根据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选择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时,优先按变化速率的 要求确定。

点位中误差的1//2;

5.3.1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静力 水准仪等测量方法。

.3.1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儿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静力

5.3.2竖向位移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竖向位移监测网宜根据监测基准网布设。 2采用儿何水准测量时,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附合水准路 线,每次应联测2个以上水准点。

注: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是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 差中误差。

5.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5.4.1支护桩(墙)体和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宜在桩(墙) 体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采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的水平位移。 5.4.2测斜仪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 0.02mm/500mm。 5.4.3测斜管宜采用聚氯乙烯(PVC)工程塑料管或铝合金管制 成,直径宜为45~90mm,管内应有两组互相垂直的纵向导槽。 5.4.4支护桩(墙)体的水平位移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桩(墙)体 的深度,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设计深度的 1.5倍。

5测斜管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5.4.5测斜管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护桩(墙)体测斜管理设宜采用与钢筋笼绑扎一同下放 的方法;采用钻孔法理设时,测斜管与钻孔孔壁之间应回填密实。 2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或隧道结构施工前理埋 设完成。 3理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导管 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各段接头应紧密对接,管底应保证密封。 4测斜管理设时应保持固定、竖直,防止发生上浮、破裂、断 裂、扭转:测斜管一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位移方向保持 一致。

测时,应将测斜仪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后再逐 段量测,应每0.5m读数一次。每个监测点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 测,取均值作为最终量测成果。 5.4.7初始值采集应在基坑开挖或隧道结构施工前完成,每天观 测一次,连续观测3d,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5.4.8深层水平位移计算时,应确定固定起算点,固定起算点可 设在测斜管的底部或顶部;当测斜管底部未进人稳定岩土体或已 发生位移时,应以管口作为起算点,每次监测应测定管口的平面坐 标进行水平位移修正。

测时,应将测斜仪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后再逐 段量测,应每0.5m读数一次。每个监测点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 测,取均值作为最终量测成果,

5.4.8深层水平位移计算时,应确定固定起算点,固定起算点可 设在测斜管的底部或顶部;当测斜管底部未进人稳定岩土体或已 发生位移时,应以管口作为起算点,每次监测应测定管口的平面坐 标进行水平位移修正。

5.5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

5.5.1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可通过埋设磁环分层沉降标或深 层沉降标,采用分层沉降标结合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量测。 5.5.2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与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同断 面布设。

5.5.3深层沉降管宜采用聚氯乙烯(PVC)工程塑料管,直径宜头 45~90mm

5.5.4磁环分层沉降标应在基坑开挖前至少1周埋设。安装磁

环时,应先在沉降管上分层沉降标的设计位置套上磁环与定位环 再沿钻孔逐节放入分层沉降管。分层沉降管安置到位后,沉降管 与钻孔孔壁之间应回填密实,

5.5.5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的初始值应在分层竖向位移标埋

定后量测,稳定时间不应少于1周并获得稳定的初始值。采用分 层沉降标量测时,应以3次测量平均值作为初始值,读数较差应不 大于1.5mm。沉降标的系统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5mm

5.5.6采用磁环分层沉降标法监测时.应对磁环距管口深

管管口高程的变化,并换算出测管内各监测点的高程。

5.6.1倾斜观测应根据现场观测条件和监测要求,可

5.6.1倾斜观测应根据现场观测条件和监测要求,可采用投点 法、激光铅直仪法、垂准法、倾斜仪法、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或 差异沉降法等进行观测。

5.6.2投点法应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瞄准上部观测点.在底

则点安置水平读数尺直接读取偏移量,正、倒镜各观测一次取均 值,并根据上、下观测点高度计算倾斜度、倾斜方向及倾斜速率。

5.6.3垂准法应在下部监测点安置光学垂准仪、激光垂准仪

纬仪、全站仪加弯目镜法,在顶部监测点安置接收靶,按一定 周期,在靶上直接读取或量取水平位移量与位移方向。

5.6.4倾斜仪法可采用水管式、水平摆、气泡或电子倾斜仪

5.6.5差异沉降法应采用水准方法测量,经换算求得倾斜度和倾 斜方向。

选基线应与观测点组成最佳构形,交会角宜为60°~120°

择3个以上基准点,然后通过测得上下监测点的坐标,并换算求得 倾斜度和倾斜方向。

5.6.8当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进行观测时,仪器架设位置与监

5.6.10当建(构)筑物、桥梁等立面上观测点数量众

形量大时,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或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具体技

5.7.1建(构)筑物、桥梁、既有隧道结构等的裂缝监测内容

1建(构)筑物、桥梁、既有隧道结构等的裂缝监测内容应包 缝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必要时尚应量测裂缝的深度。

5.7.2裂缝监测宜采用下列方法

1裂缝宽度监测宜采用简易方法观测,如铅笔画线、卷尺量 宽度、粘贴薄纸、缝两侧打入测钉用电子游标卡尺测读等,也可采 用裂缝监测仪进行测读。 2裂缝长度宜采用直接量测法。 3裂缝深度监测宜采用超声波法、凿出法等。 5.7.3工程施工前应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 并对监测裂缝进行统一编号,记录各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 度、深度及初测日期等。

并对监测裂缝进行统一编号,记录各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觉 度、深度及初测日期等。 5.7.4裂缝监测标志应便于量测(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 或中心),长期观测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金属标志、金属杆标 志或楔形板标志:需要测出裂缝纵横向变化值时,可采用坐标方格 网板标志。监测标志应分别布设在裂缝的最宽处和裂缝的末端。

5.7.4裂缝监测标志应便于量测

或中心),长期观测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金属标志、金属杆标 志或楔形板标志:需要测出裂缝纵横向变化值时,可采用坐标方格 网板标志。监测标志应分别布设在裂缝的最宽处和裂缝的末端。

网板标志。监测标志应分别布设在裂缝的最宽处和裂缝的末端。 5.7.5监测标志安装完成后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导则(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10月),应拍摄裂缝监测初期的照片。 5.7.6裂缝监测中,裂缝宽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裂缝长 度和深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每次监测时,应记录裂缝的 宽度、长度、观测日期等,并拍摄裂缝照片。 5.7.7当采用测缝传感器自动测记时,应与人工监测数据比对 且数据的传输、保存应可靠。

5.7.5监测标志安装完成后,应拍摄裂缝监测初期的照片。

度和深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每次监测时,应记录裂缝的 宽度、长度、观测日期等,并拍摄裂缝照片。 5.7.7当采用测缝传感器自动测记时,应与人工监测数据比对 且数据的传输、保存应可靠。

5.7.8裂缝监测的周期应根据裂缝变化速度确定。当发现裂缝

5.8.1矿山法初期支护结构和盾构法管片结构的净空收敛可采 用收敛计、全站仪水准仪及激光测距仪进行监测。

5.8.1矿山法初期支护结构和盾构法管片结构的净空收敛

1应在收敛测线两端布置监测点,监测点与隧道侧壁应固定 牢固,监测点安装后应进行监测点与收敛计接触点的符合性检查, 并应进行3次独立观测,且3次独立观测较差应小于标称精度的 2倍。 2观测时应施加收敛计标定时的拉力,观测结果应取3次独 立观测读数的平均值。 3当工作现场温度变化较大时,读数应进行温度修正。 5.8.3采用激光测距仪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距仪标称精度应优于±2mm。 2应在收敛测线两端设置对中与瞄准靶标标志,隧道侧壁粗 糙造时【6层】4347平方政府办公楼(计算书、建筑、结构图、PKPM、施组),瞄准标志宜采用反射片。 3对中与瞄准标志设置后,应进行实测精度符合性检查,并 应进行3次独立观测,且3次独立观测较差应小于测距标称精度 的2倍。

5.8.4采用全站仪进行固定测线收敛监测:

1采用全站仪进行固定测线收敛监测时,宜采用固定设站进 行,并在收敛测线两端固定小棱镜或反射片,设站点与测线两端点 水平投影应呈一直线。 2应观测至少一测回,并计算测线两端点的水平距离。 5.8.5采用全站仪进行隧道全断面扫描收敛监测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 每个断面应设置仪器对中点、定向点和检查点,3点水平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