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225-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

QX/T 225-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QX/T 225-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5771
免费资源

QX/T 225-2013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X/T 225-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简介:

QX/T 225-2013是中国索道工程协会发布的一项技术规范,全称为《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这部规范主要针对索道工程的防雷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以确保索道系统的安全运行,防止雷电对索道设施造成损害。

该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防雷设计:规定了索道工程的防雷等级、防雷装置的选择和布置、接地系统的设计等。

2. 施工要求:详细规定了防雷装置的安装、接地线的敷设、接闪器的安装位置与方式等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3. 验收标准:给出了防雷工程完成后的验收标准,包括防雷装置的性能测试、接地电阻的测量等。

4. 维护管理:对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提出了明确的指导,确保防雷系统的持续有效性。

5. 安全防护:强调了在雷电活动频繁地区,索道运营期间的防雷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总的来说,QX/T 225-2013是中国索道工程防雷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重要依据,旨在通过科学的防雷技术,降低雷电对索道工程的威胁,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QX/T 225-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根据 摇划分为以下二类防雷系程: a)索道预计年雷击次数大于1.0次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索道工程 b)索道预计年雷击次数大于0.5且不大于1.0次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索道工程; c)索道预计年雷击次数不大于0.5次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索道工程。 其中,索道预计雷击次数应按附录A计算

QX/T2252013

表1索道防雷装置冲击接地阻值

GB/T 36478.1-2018标准下载索道防雷装置冲击接地阻亻

5.2.1.1站房接闪器应选择接闪内杆、接闪带、接闪网等或由其中一种或多种形式组合的接闪措施;站房 易受雷击的部位宜敷设接闪带(杆),安装方法参照图B.1,接闪网网格尺寸应符合表2的规定,易受雷 击部位见GB50057—2010附录B

表2站房接闪网格尺寸

5.2.1.2 50mm、其厚度不应小于2.5mm。 5.2.1.3接闪杆宜采用圆钢或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a) 杆长1m以下:圆钢不应小于12mm;钢管不应小于20mm; 杆长1m~2m:圆钢不应小于16mm;钢管不应小于25mm。 5.2.1.4 接闪杆的接闪端宜做成半球状,其最小弯曲半径宜为4.8mm,最大宜为12.7mm。 5.2.1.53 接闪杆应能承受0.7kN/m"的基本风压,在可能出现大于11级风的地区,应增大其尺寸。 5.2.1.6屋顶上的旗杆、栏杆、装饰物等金属物宜作为接闪器,其截面积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其壁厚 应符合5.2.1.10的规定。 5.2.1.72 外露接闪器处于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积和防腐措施。 5.2.1.8明敷接闪导体的固定支架应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其高度不宜小于150mm,间距应符合 表4的规定。 5.2.1.9 接闪器上不应附着其他电气、通信或信号线路。 5.2.1.10 金属屋面的站房宜利用其屋面作为接闪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板间的连接应是持久的电气贯通,可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 b) 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铅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mm,不锈钢、热镀锌钢、钛和铜板的厚度不 应小于0.5mm,铝板的厚度不应小于0.65mm,锌板的厚度不应小于0.7mm;

5.2.1.9接闪器上不应附着其他电气、通信或信号线路。

a)板间的连接应是持久的电气贯通,可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 b 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铅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mm,不锈钢、热镀锌钢、钛和铜板的厚度不 应小于0.5mm,铝板的厚度不应小于0.65mm,锌板的厚度不应小于0.7mm; 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不锈钢、热镀锌钢和钛板的厚度不应小于4mm,铜板的厚度不应小 于5mm,铝板的厚度不应小于7mm;

d)金属板无绝缘被覆层

注:薄的油漆保护层或1mm厚沥青层或0.5mm厚聚氯乙烯层均不属于绝缘被覆层, 5.2.1.11利用屋顶建筑构件内钢筋做接闪器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3.5和4.4.5的规定。

间距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站房引下线平均间距

3站房引下线平均间距

5.2.2.2引下线应以最短路径接地,两端应分别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可靠的电气连接。 5.2.2.3站房引下线在人员可能停留或经过的区域敷设时,应采用如下措施之一防止接触电压和旁侧 络电压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a)2 外露引下线在距地面2.7m以下部分应穿不小于3mm厚的交联聚乙烯管,交联聚乙烯管应 能耐受100kV冲击电压(1.2/50μs波形); b) 应设立阻止人员进入的护栏或警告牌。护栏和警告牌与引下线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 5.2.2.4站房为框架结构时,应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引下线应符 合下列规定: a) 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80mm; b) 结构柱内用作引下线的钢筋,直径不小于16mm时利用柱内对角的两根钢筋,直径在10mm 16mm时利用柱内四根钢筋。用作引下线的钢筋应焊接良好,敷设应平正顺直,各焊接点 应做好标记,并经检查确认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后方可浇灌,连接工艺应符合GB50601一2010 第5章的规定; c)引下线两端应分别与接地装置和接闪器做可靠的电气连接

5.2.2.2引下线应以最短路径接地,两端应分别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可靠的电气连接

5.2.2.5站房为非框架结构时

a)引下线宜按表3平均间距要求设置在站房周边,沿外墙表面明敷,并应经最短路径接地,敷设 应平正顺直、无急弯,避免形成环路; b) 引下线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积应符合 附录C的规定,其中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50mm,其厚度不应小于 2. 5 mm; C) 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应在各引下线上距地面0.3m~1.8m处装设断接卡; d)不 在易受机械损伤和人员可能接触的地方,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接地线,应采用镀锌 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保护; e)引下线不应敷设在下水管道和排水槽沟内

e)引下线不应敷设在下水管道和排水

D引下线不应附着其他电气线缆

分段固定,每个固定支架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均匀

表6站房基础接地体的钢筋面积

5.2.3.8独立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或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 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2.1的规定。

5.2.3.9当站房自然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值无法满足要求时,按下列要求增设人工接地体: 人工接地体的材料、结构和最小尺寸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b) 人工钢质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2.5m,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宜为5m; 人工接地体应埋于土质和水分较稳定的土壤中;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并宜敷设在当地冻 土层以下,与基础间距不宜小于1m; 人工接地体宜敷设成闭合状,在接地装置的各条引下线处可靠连接。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 积依据土壤电阻率和防雷类别确定,应符合GB50057的规定 5.2.3.10 人工接地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宜采用放热焊接。当采用通常焊接方法时,应在焊接处做 防腐处理。 导体为钢材、铜材时的焊接应符合GB50601一2010表4.1.2的规定。 5.2.3.11 在高土壤电阻率的场地,宜采用下列方法降低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值: y 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 b) 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或扩大接地体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c) 采用降阻剂或采用新型接地材料; d) 置换成低电阻率的土壤; 在永冻地区采用深孔技术的降阻方法。 5.2.3.12 2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装置距建筑物出人口或人行道应不小于3m,否则应采取下列一种或 多种措施: a)将接地体敷设成水平网格; b)设立阻止人员进人的护栏或警示牌; c) 铺设50mm厚的沥青层或150mm厚的砾石层,使地面电阻率不小于50kQ·m, 5.2.3.13站房共用接地网应由站房的桩基、承台、地梁或疫板主筋和钢结构支撑柱共同组成。基础闭 合网格、等电位或预留接地端子、室外测试点等位置等连接做法参照图B.2。 5.2.3.14站房利用承台及桩体纵向主钢筋作为垂直接地体时,应至少有两条与桩台钢筋网连接。 .2.3.15站房接地装置连接毗邻建(构)筑物的接地装置时,等电位连接线应至少采用两条直径 10mm的热镀锌圆钢或30mmX3mm的热镀锌扁钢,埋深不应小于0.5m

隐蔽记录,并在峻工图上注明其实际部位走向。 连接带表面应无毛刺、明显伤痕、残余焊渣《家用和类似用途饮用水处理装置性能测试方法 GB/T35937-2018》,安装应平整端正、连接牢固,绝缘导线的绝缘层无 老化龟裂现象。

5.2.5.1站房电源系统应采取以下措施防御闪电电涌

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站房内总配电盘(箱)开始引出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应采用TN一S 系统; b) 等电位连接宜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当线路能承受所发生的电涌电压时,SPD可安装在被保 护设备处,而线路的金属保护层或屏蔽层宜首先于界面处做一次等电位连接; C SPD的选择和安装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附录J的规定; d)连接SPD的导体截面积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2总配电箱应采取以下播

a)在进入站房的总配电箱内应装设I级试验的SPD: b 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应装设户外型SPD。SPD、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 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宜大于10α。SPD应选用I级试验产品,其电压保护 水平U应小于或等于4.0kV,每台SPD应选冲击电流Im等于或大于12.5kA; C 若无户外型SPD,可选用户内型SPD,其使用温度应满足安装处的环境温度,并应安装在防护 等级IP54型箱内。

等级IP54型箱内。 5.2.5.3分配电箱、终端配电盘安装宜选择限压型SPD,分级配合参见图B.3。 5.2.5.4 使用直流电源的信息设备,视其需要选用适配的直流电源SPD 5.2.5.5当电压开关型SPD至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 小于5m时,在两级SPD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当SPD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SPD之间的线路长 变不受限制。SPD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外封装应为阻燃型材料,并宜有劣化显示、报警等功能。 5.2.5.6电源SPD的接地应就近接到等电位电气预留踏子上。 5.2.5.7信号SPD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形式、特性 阻抗等参数选用电压驻波比和插入损耗小的信号SPD

5.3.1.1第二类及以上防雷索 不直与箔房防雷装直 连接,安装位置参见图B.4。 5.3.1.2第三类防雷索道宜在容易雷击地带架设接闪线或利用运载索作为接闪器。 5.3.1.3金属支架自身可作为接闪器,或在支架顶部安装接闪短杆。 5.3.1.4接闪器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积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5.3.2.1金属支架可作为引下线;非金属支架或条件限制时,需专设引下线,并分别与接闪器、接地轮 接地装置形成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03Q。 5.3.2.2引下线明敷时,固定卡子的间距应符合表4的规定。 5.3.2.3引下线位于人员经常活动区域时【辽宁省】《民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防火暂行规定》2014年,应悬挂警示标志,并设置半径不小于3m的隔离区。 5.3.2.4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积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