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268-2022 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规程.pdf

DB54T 0268-2022 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14304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4T 0268-2022 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规程.pdf简介:

DB54T 0268-2022 是指《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规程》,这是一个地方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布,适用于中国北方地区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该规程旨在规范和指导建筑工程中隔震与减震技术的运用,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0268-2022"是标准的编号,其中"2022"表示该标准的发布年份。"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主要包括对建筑物进行隔震和减震设计的方法、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施工安装、检测与维护等一系列技术要求,以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总的来说,这个规程对于建筑行业的隔震减震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保障建筑工程安全的重要技术依据。

DB54T 0268-2022 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DB54/T0268—2022

也称阻尼器,通过内部材料或构件的摩擦、弹塑性滞回变形或黏(弹)性滞回变形等方式来耗 收能量的装置。包括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复合型消能器。

2.1.2消能减震结构energydissipationstructure

2.1.7摩擦消能器frictionenergydissipation

GBT50853-2013标准下载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速度型消能器两端受到的

DB54/T0268—2022

2.1.16极限位移ultimate displacementof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具有的大于设计位移的两端相对变形能力。 2.1.17极限速度ultimatevelocityofenergydissipation device 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速度型消能器可以承受的大于设计速度的两端相对速度值。 2.1.18隔震建筑isolatedbuilding

2.1.19隔震层isolationlayer

隔震结构往复运动时,相对于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某特定水平位移,与隔震层(或隔震支 的能量相对应的阻尼比

等效刚度equivalent

支座中含有铅芯的橡胶隔震支座

2.1.30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highdampingrubberbearing

座中的弹性材料为高阻尼橡胶的橡胶隔震支座

Fsv 一设置消能部件的主体结构层间屈服剪力; T 1 一消能减震结构的第i阶振型周期; S 一消能减震结构总阻尼比; S 一主体结构阻尼比; ? 一结构自振频率; △usy 一设置消能部件的主体结构层间屈服位移; Sd 一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 β 一隔震结构底部剪力比; []一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9.]一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C 一第i个消能器由试验确定的阻尼系数; Fd 一消能器在相应位移下的抗力(阻尼力); Kb 一支撑构件沿消能方向的刚度; Wci 一第j个消能部件在结构预期层间位移下往复循环一周所消耗的能量; u 一沿消能方向消能器两端相对位移; Al 位移型消能部件在水平方向的屈服位移;

DB54/T0268—2022

DB54/T0268—2022

3.1.1消能减震、隔震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其抗震设 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并进行抗震设计。 3.1.2既有建筑采用本规程加固时,应根据后续工作年限分为三类:后续工作年限为30年以内(含 30年)的建筑,简称A类建筑;后续工作年限为30年以上40年以内(含40年)的建筑,简称B类 建筑;后续工作年限为40年以上50年以内(含50年)的建筑,简称C类建筑。 3.1.3消能器、隔震装置的经济使用寿命应与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或后续工作年限匹配,达到免维 护使用周期或经历设防烈度以上的地震后,应全面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确定剩余使用年限或进行替换。 3.1.4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前,应根据设防烈度、抗震设防分类、年限和结构类型等,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的有关规定进行抗震鉴定。 3.1.5宜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作为消能减震、隔震减震的场地,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 有效的措施,不应选择危险地段, 3.1.6消能减震、隔震建筑的结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关于规则 性的相关规定。 3.1.7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建筑与市政工程 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中 关于非结构构件相关规定。

DB54/T0268—2022

有能顺辰 瘤辰给构的地辰作用, 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 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和消能部件共同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 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应允 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8度和9度时的长悬臂或大跨度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4.1.2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 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4.1.2采用。

表4.1.2组合值系数

4.1.3消能减震、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算模型应包括隔震支座、消能部件的力学参数,宜采用空间结构有限元模型。 2当结构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隔震支座、消能器处于线性工作状态时,可采用振型分 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 3当结构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隔震支座、消能器处于非线性工作状态时,可将隔震支 座、消能器进行等效线性化,采用附加有效阻尼比和有效刚度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 也可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 4当主体结构进人弹塑性状态时,应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 5消能减震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隔震结构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6度设 防非隔震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4.1.4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当取3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分析法包络值和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7组及以上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分析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 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4.1.5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取和合成,其

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多组时程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对应于结构主要振型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弹性时程分析时,

DB54/T0268—2022

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主体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不应大于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13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主体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 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不应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120%。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 可按表4.1.5采用。

多遇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形状及参数应按图4.1.6a取,设防地震、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 1.6b取:

图4.1.6a5%阻尼比的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图4.1.6b5%的阻尼比的设防、罕遇和极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DB54/T0268—2022

1./ 当建筑结构阻尼比按有关规定不等于0.05时,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 符合下列规定: 1)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Y——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一一阻尼比。 2)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一一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一一阻尼比。 2)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17一一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0.55时,应取0.55。 4.1.8场地特征周期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确定,罕遇地震和 极罕遇地震作用时,场地特征周期应分别增加0.05s和0.10s。 4.1.9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 值应按表4.1.9采用

表4.1.9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

4.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4.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2.1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 1 结构i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F=ayjXG;(i=1,2...,n,j=1,2....,m)

式中:F一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Xn一j振型i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 1)一一j振型的参与系数。 2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当相邻周期之比小于0.85时,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S 一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Ex=√∑S²(1+t²)

DB54/T0268—2022

S——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可只取前2~3个振型,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 或房屋高宽比大于5时,振型个数应适当增加; ——第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效应非比例阻尼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扭转耦联地震效应应符合下列要求: 振型i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2 1 水平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扭转耦联地震效应应符合下列要求: i振型i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Fx、Fi—分别为j振型i层的x方向、y方向的地震作用标准值; F一振型i层的转角方向的地震作用标准值; Xn、Yn一分别为j振型i层质心在x方向、y方向的水平相对位移; i一j振型i层的相对扭转角; —i层转动半径,可取i层绕质心的转动惯量除以该层质量的商的正二次方根; Yu一计入扭转的j振型的参与系数。 2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耦联效应,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SE一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扭转效应; S、S—分别为j、k振型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可取前9~15个振型; 5一分别为j、k振型的阻尼比; Pk一j振型与k振型的耦联系数; Ar一k振型与j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3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耦联效应,可按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确定:

GB/T 40742.2-2021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精度的检测与验证 第2部分:形状、方向、位置、跳动和轮廓度特征的检测与验证.pdfSEk =√S+(0.85S)² SEk =√S2+(0.85S)²

=√S²+(0.85S)²

DB54/T0268—2022

式中:V距一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剪力; 2一一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4.2.3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 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G:一一第i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表4.2.4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占地面积289.59平方米四层独栋别墅4.3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