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 296-2011 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程.pdf

CECS 296-2011 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14120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ECS 296-2011 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程.pdf简介:

CECS 296-2011《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程》是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的一份技术标准。这份规程主要针对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

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是一种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对各种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控制的系统,它不依赖于有源设备,如电池或电源,通常通过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交换。CECS 296-2011规定了这种系统的体系结构、通信协议、数据传输安全、设备兼容性、环境适应性、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旨在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主要内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和应用、系统的组成和设计要求、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系统的防护措施、故障诊断和应急处理、以及系统与相关设备的接口标准等。这份规程对于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ECS 296-2011 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1.0.1为了统一建筑工程中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 以利于正确选型、安装和使用,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和维 护方便,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中的照明、空 调风机盘管、遮阳等终端设备的智能控制。主要通过无线电信号 传输实现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在各类民用建筑中的应用。

传输实现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在各类民用建筑中的应用。 1.0.3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选型、安装、验收和维护 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3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选型、安装、验收和维护淮安市区建筑物停车设施配建准则(试行)(淮政发[2016]145号 淮安市人民政府2016年10月24日).pdf

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2.0.1.无源无线终端

通过转换和存贮能量的方式提供工作所需能量,并以无线电 信号方式发送所检测到参数的设备。

2.0.2无源无线控制面板

手动触发,内含无线传输模块,通过无线电信号传输控制电源 通断和调光目的的设备。 人

2.0.3无源无线门窗磁传感器

自带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无线电信号方式传输门窗开闭状态 的信号处理装置

自带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无线电信号方式传输探测范围内红 外辐射物体位移量的信号处理装置

ture sensor

自带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无线电信号方式传输探测到的环境 温度值的信号处理装置

2.0.6无线湿度传感器

通过无线电信号方式传输探测到的通风及空调等外部环境相 对湿度值的信号处理装置。

2.0.7无线照度传感器

2.0.7无线照度传感器

通过无线电信号方式传输探测到的环境光线照度值的信号处 理装置。

wirelessreceivel

接收无源无线终端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并发出相应动作指令 信号,具备数据存储和网络通信等功能的信号处理设备。其中指 令信号分为开关信号和模拟信号两种。开关信号能够控制执行器 执行通断动作;模拟信号能够控制执行器执行可变模拟量输出,

接收无线接收器的信号,执行通断动作或提供可变模拟量 出的设备。

2.0.10无线中继转发器

接收并转发无源无线终端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增加无线电信 号有效传输距离的设备

2.0.11有效传输距离

无线接收器正确接收来自无源无线终端发射的无线信号条件 下,无线接收器与无源无线终端之间的最大直线距离。传输介质 不同,有效传输距离也会不同。

2.0.12无线测距仪

wirelessrangefinder

用于测量无源无线终端与无线接收器之间有效传输距离的 器。

3.1.3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中的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干扰不应

3.1.4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中的设备应符合电磁兼容的要求

3.1.7无源无线终端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20。当安装于室

1零储能状态下,环境照度为3001x时,无源无线门窗磁息 应传感器启动的时间应在10min内。 2应定时发送当前状态信号。

3.2.2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应在一20℃~50C内。 3.2.3无源无线照度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应在(10~30000)1x范

3.2.2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应在一20℃~50℃内。

3.2.3无源无线照度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应在(10~30000)

线接收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热

1应能存储和清除无源无线终端的地址。 2断电恢复后,应能备份和恢复内部的设置参数和无源无线 终端的地址。

3.2.5无线中继转发器的最大空旷传输!

3.2.6执行器所承受的负载电流应与其接入电路的规格相匹配。

4.1.1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应能对照度、温度、湿度、空气质 量等参数进行检测,并作出相应的调节和控制。 4.1.2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4.1.1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应能对照度、温度、湿度、空

量等参数进行检测,并作出相应的调节和控制。 4.1.2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支持开放式系统技术。 2选择的系统或产品应具备开放性和互操作性。 3应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确保系统和信息的安全性。 4.1.3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可采用下列两种形式: 1独立控制方式。无线接收器接收无源无线终端发射的无 线电信号并进行判断,通过执行器实现对各设备的电源通断或调 节管理。各个无线接收器之间是独立的; 2联网控制方式。通过系统总线将各无线接收器连接至网 关,通过网络对系统中的各种设备进行集中监测和控制。 4.1.4接入智能化集成系统时,应采用标准通信协议或开放专用 协议,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中 的有关规定。

无源充线续输时设置,应付日 1电源回路通断或调光宜设置无源无线控制面板。 2空调风机盘管节能控制宜设置无源无线门窗磁传感器。 3室内照明节能宜设置无源无线红外探测器。平时无外部 照明的场所应采用外部供给电源的无线红外探测器,有外部照明 的场所宜采用无源无线红外探测器。

4室内环境温度监控宜设置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 5室内环境湿度监控宜设置无源无线湿度传感器。 6室外照明节能宜设置无源无线照度传感器。 7多种的控制要求,宜设置带触摸屏的管理单元。 4.2.2当无线测距仪未能正常接收到无源无线终端发射至无线 接收器的无线电信号时,应增设无线中继转发器。 4.2.3执行器可与无线接收器在同一箱体内设置,也可与无线接 收器分开设置。执行器与无线接收器之间可通过有线方式连接。 4.2.4无线接收器和执行器可设于电源配电箱中,亦可单独成箱 布置于控制现场。

4.2.5无线接收器所在箱体的装置外壳为金属材料时,应

置外置天线来增加无线电信号的接收

5.1.1系统采用的组件应实施进场检验,并具有出厂合格证和有

5.1.1系统采用的组件应实施进场检验,并具有出厂合格证和有 效证明文件,其型号、规格等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系统组件的外 观不应有损坏。

5.1.2系统安装前应对安装现场进行无线频谱测量,检测是 在无线干扰源。

验收规范》GB5030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中 的有关规定。

调试,并按附录A做好调试记录

1安装于室内时,环境温度应在一5℃~40℃范围内;安装于 室外时,环境温度应在一20℃~50℃范围内。 2在十40°℃下相对湿度不得超过90%。 3自然通风应良好。 4应无易燃易爆物品和腐蚀性气体。 5.2.2安装前应采用无线测距仪检测安装距离能否满足有效传 输距离要求。

5.2.4无线接收器与空调送回风口、其他高频发射器等的安装距

5.2.5无源无线控制面板安装位置距地面的水平高度宜为

5.2.6无源无线门窗磁传感器不宜安装在易结露的地方。

6.1.1系统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1峻工验收申请报告; 2系统的组件检验报告和出厂合格证; 3系统及主要组件的使用维护说明书; 4系统竣工图; 5 系统调试记录。 6.1.4 验收合格后钢结构涂装施工工艺标准,建设单位应将下列文件、资料归档备查: 1方 施工现场管理检查记录; 2施工过程检查记录; 3工程验收记录(附录B); 4 其他相关文件、记录、资料清单等。

6.2.1系统各组件的安装位置、施工质量、系统功能应符合本规 程的设计要求。 6.2.2外观、安装位置、施工质量等一般项目,应按50%的比例 抽验。

6.2.3系统中各组件实际数量在10个及以下的,应全部进行功

6.2.4 系统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系统检测过程中,要求不间断运行的软件应始终处于运行 状态。 2系统运行时,启动或停止无源无线终端,不应出现数据错 误或产生干扰。

7.0.1每一年应检查一次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所控制设备的 运行状态。 7.0.2当建筑物设备控制要求发生变化时,应重新核对无源无线 智能控制系统的软件配置是否满足用户的控制要求。 7.0.3应保证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的使用环境符合本规程第 5.2.1的规定。

7.0.1每一年应检查一次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所控制设备的 运行状态。 7.0.2当建筑物设备控制要求发生变化时GB/T 2900.97-2016标准下载,应重新核对无源无线 智能控制系统的软件配置是否满足用户的控制要求。 7.0.3应保证无源无线智能控制系统的使用环境符合本规程第 5.2.1的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