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客运专线重点隧道xx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xx客运专线重点隧道xx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
资源大小:4.66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92306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xx客运专线重点隧道xx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xx客运专线xx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一种详细的施工计划,主要用于指导xx客运专线xx标段的实际工程建设。该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项目概述:介绍工程的基本信息,如线路长度、隧道位置、地质条件等,以及项目的总体目标和施工工期。

2. 设计概述:对隧道的具体设计方案进行描述,包括隧道长度、结构类型、进出口位置等。

3. 施工组织:详细规划施工流程和步骤,包括开挖、支护、通风、排水、混凝土浇筑、防水工程、隧道装饰等各个阶段的施工安排。

4. 资源配置:明确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人力资源、材料供应等资源的配置计划。

5. 进度计划: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表,包括关键节点的时间节点和完成目标。

6. 质量控制:阐述如何保证工程的质量标准,包括质量检查、控制措施和验收标准。

7. 安全措施:强调施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以确保施工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8. 环境保护:阐述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保护周边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9. 应急处理:制定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如地质突变、设备故障等。

这个设计是施工团队执行任务的重要依据,有助于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xx客运专线重点隧道xx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通风量监测:与管道通风测点相同截面用电子风速仪以9点法测试风速、风量。气象条件测试:用数字式温度计测试管道内、外气温,用空盒

表4.4.1 通风检测设备表

根据施工方案及外部电力分布情况MH/T 5055-2021 智慧民航数据治理规范数据架构.pdf,现场施工采取以外接电源为主,自发电为辅的用电方案。

大瑶山2#隧道出口、3#隧道进口附近有35KV和10KV高压线通过,10KV高压线因线径过小,无法满足施工用电需要,从2#隧道出口降压站驳接10KV高压线至各洞口供施工用电;大瑶山3#隧道出口从枇杷岭水电站架设高压线8.9公里到洞口供生产、生活设施等用电。

一工区在隧道洞口配置800KVA和630KVA变压器各一台供洞口生产、生活设施及前期洞内动力照明用电;进洞600m后设一台315KVA移动变压器配置50mm高压电缆高压进洞往施工作业面供电。配250KW发电机1台,另外利用洞口前面水源二级电站的有利条件,在紧急停电情况下,该电站可作为备用电源及时为现场供电(可供电800KW)。

表4.5.1 外部电力需求计划表

工地用电设有值班室、配电房、变压器房。其结构采用砖墙石棉瓦屋顶。

洞内动力供电采用三相四线制,动力用Φ120mm2铝芯线,零线采用Φ50mm2铝芯线。洞内配电箱每90m设一个,作业面和配电箱间根据工况负荷,用不同规格电缆连接;每个配电箱都设有漏电保护开关。每个作业台车都设有独立配电箱。台车本身电路采用固定电缆和固定插座、闸刀相连来满足需要。

洞内照明:成洞段每90m,从配电箱引一条Φ35mm2铝芯线用来照明,严禁从动力线上开口接灯,照明采用高压钠灯,每30m设一个;未成洞段采用移动灯照明,工作台架照明采用碘钨灯和灯泡相结合,并安装行车指示标志灯(红色)。

施工水源:大瑶山2号隧道出口、3号隧道进口施工用水引接X329县道左侧沟谷中的常年流水;一工区对附近沟谷中的溪流水进行筑坝蓄接,引至工点;大瑶山3号隧道出口从下石村的既有水源中抽取。每个洞口建240m3高山水池和泵房各一座,采用φ150mm管路供水至洞内。

为保证供水安全有效,泵房安装高压水泵2台(1台备用),若工作泵发生故障,备用泵立即启用。

高压水管选用直径为φ150mm无缝钢管,安装在高压风管上部,为满足施工用水水压要求,管道进入洞内适当位置设管道增压泵。

为保证工程质量,满足工程检测的需要,在现场组建测量队、地质预报室和中心试验室。中心试验室按国家二级标准组建,负责施工原材料、混凝土和砂浆试件等样品的采集和试验,混凝土、砂浆配合比的设计和施工控制。测量队负责隧道的平纵面定位、控制点的定期复测、结构的细步尺寸放样及围岩量测工作等。地质预报室负责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为隧道施工方法、支护参数的选择等提供理论依据。投入本工程的主要试验、测量、检测仪器设备表见表4.7.1。

测量作业程序流程见图4.7.1。

1、 施工前平面控制网复测

施工前根据设计院和业主技术部门现场交接测量控制桩橛点,组织测量人员对交接的导线网点和水准基点进行反复复核测量,复核导线点的坐标和水准基点高程的准确性,测量结果经过平差后与所交的控制点结果进行对比,完全无误后作为施工用控制点。隧道每掘进1km或雨季前后各进行洞内外导线控制点联测一次。

2、 平面控制附合导线测设

洞内布置双导线,形成闭合导线,利用全站仪、精密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精确控制隧道施工。

洞口导线点位使用钢筋(钢筋顶上刻十字线)埋于洞口附近坚固稳定的地面上,并用混凝土固定桩位,点与点之间通视良好。点位布置完毕后,利用设计院交接的导线网GPS点(已知)作基准点,以三维坐标法,使用全站仪引测附合导线上各点的精确坐标值(并经平差),使用精密水准仪从高等级的2个BM点测定导线上各点的准确高程(并经平差)。水平角的观测正倒镜六个测回中误差≤±2.5″,每条附合导线长度必须往返观测各三次读数,在允许值内取均值,导线全长闭合差≤±1/30000。

高程控制点的布设利用平面控制点的埋石作为高程控制点,如特殊需要时进行加密,加密的水准点精度不低于高程控制点的精度,其布置形式为附合水准线路。精密水准点的复测采用S1等级水准仪对所交精密水准点进行复测,往返测量。观测精度符合偶然误差±2mm,全中误差±4mm,往返闭合差≤±8(L为往返测段路线段长,以km计)。两次观测误差超限时重测。当重测结果与原测成果比较不超过限值时,取三次成果的平均值。

根据隧道洞口的设计结构和洞口地形标高,详细计算洞口边仰坡开挖边线的坐标和各桩中心坐标。利用附合导线与以上计算坐标的相对关系,使用全站仪在地面上放出洞口边仰坡开挖轮廓线,十米桩中心坐标点位,以放出的坐标点为中心放出开挖边线桩,控制洞口边仰坡的开挖。

隧道洞身施工测量根据设计文件,精确计算出线路百米桩的坐标及结构的相关尺寸和标高,并按每10m编制出本隧道标高表。测量工程师利用洞内测量控制点,及时向开挖面传递中线和高程;用断面测量仪测设隧道开挖轮廓线、支护钢架架立前后和衬砌立模前后轮廓尺寸进行复核,确认准确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在洞内进行施工放样时随时配带气压标、温度计,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仪器进行气压、温度的修正。

按相关要求采用激光限界检测仪进行洞身净空检查,隧道洞身开挖贯通后,及时组织测量人员进行贯通测量。

依据有关测量规范及测量结果,调整贯通误差,并将结果及时上报监理和业主有关部门。

依据设计图纸检查完工后的结构物尺寸,如实填写检查结果,并将检查资料作为竣工资料一部分存档。

㈣、测量质量的保证措施

测量桩点的交接,必须双方参与,持交桩表逐桩核对,交接确认,遗失的坚持补桩,无桩名者视为废桩,资料与现实不符的应予以更改。

执行有关测量技术规范,按照规范技术要求进行测量作业检测,保证各项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定期组织测量人员与相邻施工单位共同进行洞内外控制点联测,保证控制点的准确性。

所有现场测量原始记录,必须将观测者、记录者、复核者记录清楚且须是各岗位操作人员自己的签名。

加强仪器的维修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状态,及时对仪器进行维修和保养并按时送检。

本标段发育有断层、褶皱、节理、裂隙、岩溶及岩爆等多种不良地质,地质探测与预报是本标段隧道施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环节。

㈠、 地质探测与预报组织机构

施工中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作为一道施工工序来进行安排,成立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室,配置物探、地质及试验专业工程师、测试技工;配备先进的预测与预报设备和仪器,建立地质预报管理组织机构,由总工程师任组长,地质预报室主任任副组长,各专业工程师任成员的组织机构,并聘请国内知名地质预报和隧道施工专家组成专家组。根据本标段的工程地质特点,采用地面预报和洞内预报相结合的模式,主要以洞内预报为主。

为提前推断开挖地层的特性,在设计基础上,采用多种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手段,采集各种水文、地质、变形、应变等参数进行信息化管理,对未开挖地段进行地质预测和分析,以供设计单位及时提出是否需要修改设计的正确判断,并研究拟采用的支护类型,确定合理的结构支护参数,实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施工,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㈡、 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方法

根据本标段隧道工程地质条件,采用TSP203地质预报系统、地质雷达、超前钻探、地质素描等综合地质预报技术,预测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

超前地质探测和预报工作程序见图4.7.2。

探测方法及频率见表4.7.2,并依据设计有关要求结合现场实际选用相应的超前地质探测和预报方法、措施。

地质测试与超前预报成果资料采取分报告与总报告相结合的交付方式。每天将现场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汇总,并向施工和技术负责人进行汇报;定期归纳汇总。

对地质条件与设计变化较大、影响隧道施工安全,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地段(断层带、强富水地带、岩性接触带、节理密集带等)所做的地质超前预报,及时提交业主、设计单位进行动态设计;情况紧急时,先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再以书面形式报告业主、设计单位,以保证施工安全

表4.7.2 探测方法及频率

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监控量测,以量测资料为基础及时修正支护参数,使支护参数与地层相适应并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围岩与支护体系达到最佳受力状态,并在施工中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达到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进度。

隧道监控量测工作紧跟开挖面进行,在隧道正洞洞身支护完成后,及时进行全断面监控量测,随时掌握初期支护的工作状态,指导和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

㈠ 量测项目、方法及测点布置

量测项目、方法及布置见表4.7.3。量测点布置见图4.7.3。

图4.7. 3 围岩监控量测测点布置示意图

表4.7.4 量测项目及方法

净空变化量测和拱顶下沉等量测的频率,主要依据位移速率和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而定,一般量测频率见表4.7.4。元件埋设初期测试频率每天观测1~2次,随围岩渐趋稳定GB 51038-2015标准下载,量测次数逐渐减少,反之增加量测数。

1、净空变化、拱顶下沉量测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完成。

2、由位移速度决定的量测频率和测点距开挖面距离决定的量测频率中,原则上采用两者频率中较高者,当位移趋向一定时,也可不采用表4.5.4中数值。

3、因测点和测线不同,位移速度不同,以产生最大位移速度来决定量测频率。

4、当围岩达到基本稳定后,在以1次/周的量测频率测2~3周后,可结束量测;当为挤压性围岩时,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适当延长量测时间,直到位移速率小于0.5mm/d时即可结束量测。

表4.7.4 量测频率表

1、围岩量测施工监控工艺见图4.7.4。

⑴初期支护施作2h后并在距离开挖工作面2m范围内埋设测点GBT 529-2008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撕裂强度的测定(裤形、直角形和新月形试样).pdf,进行第一次量测数据采集。

⑵测试前确保检查仪表设备完好,确认测点是否松动或人为损坏,只有测点状态良好时方可进行测试工作。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