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升式脚手架施工工艺(实例)

爬升式脚手架施工工艺(实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
资源大小:148.48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92194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爬升式脚手架施工工艺(实例)简介:

爬升式脚手架,又称爬升模板支撑系统,是一种现代化的施工工艺,常用于高层建筑、桥梁、筒仓等高层和大跨度结构的施工。其主要特点是脚手架可以在施工过程中随着建筑结构的升高而逐层爬升,不需要像传统的脚手架那样逐层搭设和拆卸,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以下是爬升式脚手架施工工艺的一个大致步骤实例:

1. 设计与规划:首先,根据工程结构和施工要求,进行爬升架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规划,包括确定爬升架的数量、高度、承载能力等。

2. 基础制作:在建筑物底部,制作稳固的爬升架基础,通常采用预埋件或地脚螺栓固定。

3. 爬升架安装:安装第一层层架,包括横梁、立杆、安全防护网等,并确保其稳定性。然后,安装爬升设备,如电动葫芦、钢丝绳、滑轮系统等。

4. 首次爬升:在结构达到预定高度后,将爬升设备与建筑物连接,通过电动葫芦提升首层层架,同时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

5. 模板安装:在爬升架上安装施工模板,并进行混凝土浇筑。

6. 爬升与重复:随着结构的上升,重复上述步骤,每次提升前检查爬升架的稳定性,确保所有部件正常工作。

7. 完成施工:当建筑物结构施工完毕,爬升架停止爬升,进行拆卸,然后进行清理和维护。

爬升式脚手架的施工工艺具有安全、高效、节省人工等优点,但也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确保施工安全。

爬升式脚手架施工工艺(实例)部分内容预览:

1.3.4 安全可靠,设有防坠、防倾装置。

1.3.5 操作人员少。

爬升式脚手架的设计、组装、使用与拆除均需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爬升式脚手架的设计、使用及工程监理配合。设计图纸、使用规程、施工细则应同时报使用方和监理批准后实施DB11T 1927-2021标准下载,且应贯彻定期维护,班前检查制度。

3.1.1 依据建筑结构施工图进行爬升式脚手架的二次设计,绘制爬升架平面布置图、立面预留孔位图、以及需特殊处理的施工部位示意图。

3.1.2 凡参与施工的操作工人、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人员,均必须参加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1.3 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

3.2.1 品种规格:根据爬升式脚手架二次设计进行材料预算及设备统计,采购设备及脚手架施工所需的各种规格材料。

3.3.1 爬架的出厂合格证、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规程、各种技术交底、升降前及升降后安全检查记录等应齐备。

3.3.2 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现场需提供相应的爬架堆放场地以及怕家配件仓库。

3.3.3 爬架搭设层的混凝土等级应≥C10。

3.3.4 根据爬架施工规范及爬架的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提供爬架搭设所需的操作平台。

3.3.5 爬架施工所需的电源到位。

3.3.6 根据爬架平面布置图和里面预留孔图检查预留孔是否符合要求。

4.1 材料的关键要求

爬架平面布置合理,榀数少、异性少,无漏空、便于操作。

主框架加工组装满足规范要求;现场施工时预留孔位置准确;升降过程中动态管理要满足规范、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安全技术规程的要求。

4.4 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

4.4.1 施工人员必须按要求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4.4.2 有大于等于五级风时,必须及时对爬架进行加固。

4.4.3 在大于等于五级风或停工一段时间后必须对爬架进行全面检查,入发现钢构件锈蚀严重、恰口松脱等异常情况,要及时维修后方可使用。

4.4.4 现场必须储备充足的加固备品,以应急需。

4.4.5 爬架雨季施工应有防雷接地装置并按相关规定安装。

4.4.6 应严格按照《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建建[2000]230号)、《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99)要求进行施工。

5.1.1 工艺原理:

爬升式脚手架是通过支撑体系附着在工程结构上依靠自身升降设备实现升降的悬空脚手架,即沿建筑物外侧搭设一定高度的外脚手架,并将其附着在建筑物上,脚手架带有升降机构和升降动力设备,随着工程进展脚手架沿建筑物升降。

5.1.2 工艺流程:

分为两个流程每一个是架体安装流程,一个事架体爬升流程。

5.1.2.1 爬架安装施工工艺流程图:

5.1.2.2 爬架升降施工工艺流程图:

5.1.3.1 组装操作要求

⑴ 组装主框架:主框架分上、中、下三节。用垫木将三节垫起,穿好螺栓、垫圈并紧固所有螺栓,拼接时把每两节之间的导轨及方钢找正对齐。

⑵ 把导向装置从主框架上的导轨滑进直至中节,导向架的轮及轴要加润滑油,轮轴要加平垫,弹垫,并紧固。

⑶ 把下支座固定在下节相应连接位置上,并紧固。

⑷ 把上支座固定在相应位置,保证上、下支座间距约为标准层层高。

⑸ 用8号铅丝临时固定上支座,保证上、下支座间距约为标准层层高。

⑹ 主框架对接、组装完毕后,检查是否合格,上、中、下三节连接各部位的主肢要对齐,不能错位;各处螺栓均必须达到厂家要求的扭紧力矩(M16螺栓为40~59KN·m;T38螺栓为700~800 KN·m)。

⑺ 用起重设备把拼装好的单榀主框架吊起,吊点放在上部3/1位置上。

⑻ 把上支座安装固定在二层的预留孔位置上。

⑼ 把下支座安装在首层的预留孔位置上。

⑽ 调整主框架的垂直度,要求上、下两层的预留孔左右偏差不大于20mm。

⑿ 立杆纵距小于1.5m,相邻立杆接头不得在同一部架内;外侧大横杆步距900mm,内侧大横杆步距1800,上下横杆接头布置不应在同一立杆纵距内;最下层大横杆搭设时应起拱30~50mm,小横杆贴近立杆布置,搭于大横杆之上,外侧伸出立杆100mm,内层根据架体与建筑间距距离而定,但不小于100mm。架体内侧应搭设一道剪刀撑,剪刀撑应与所有立杆进行连接。

⒀ 脚手板最多可铺设三层、最下层脚手板距离外墙不超过100mm。或用上翻板封闭。

⒁ 架体底部应有大眼网和密眼网兜底并封闭;架体外侧应有密网眼进行封闭式围护。

⒂ 架体搭设完毕应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5.1.3.2 升降操作要点

⑴ 升降装置的操作步骤:

将泵站防止到与油缸同一标准层→安装油缸→接好高压软管→接通电源(380V)→开动泵站→扳动控制手柄油缸空程试验→安装活塞杆锁销→升降架体。

以主框架上部的挂点为吊点,使用1~1.5t的手拉葫芦把上支座从第二层升到第三层,当上支座固定位置的混凝土强度达到C15以上时即可对架体进行提升。

⑶ 爬架升降前应由安全、技术人员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责任落实到位,并记录签字。

⑷ 各操作人员按分工清楚架体上的活荷载、杂物、与建筑的连接物、障碍物。安装液压升降装置,接通电源,空载试验,准备专用扳手、手锤、千斤顶、撬棍等。

⑸ 安装顶块锁销,调整油缸活塞上下动作,用顶块锁销把升降顶块固定在导轨内侧相应的孔内。然后顶升液压缸使架体自重作用在油缸上,靠油缸的安全锁把油缸锁住。在导轨相应的孔内插上防坠销,然后拆除下支座的固定螺栓,将下支座需安装90°附着在架体上,拔下架体销即可顶升液压缸,每升降一个行程均将架体锁销插入相应的孔内将爬升架体固定。然后收缸,再升降直至升降完毕。

⑹ 每次升降到位后,均必须严格检查螺栓是否按扭矩拧紧到位,是否漏装螺栓,安全网及各杆件是否恢复,每跨均要认真检查,并做好记录,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5.1.3.3 爬架使用注意事项

⑴ 爬架在使用状态下,使用荷载为不大于2×kn/m2×3.

⑵ 爬架在升降状态下,施工荷载为0.5 kn/m2。

⑶ 爬架不得超载使用,不得加放体积小重量大的集中荷载。

⑷ 爬架只能作为操作架,不得作为外墙模板的支撑架。

⑸ 严禁任意拆除脚手架部件和穿墙螺栓;起吊构件时严禁碰撞或扯动脚手架;不得在家提上拉结吊装缆绳;不得在脚手架上安装卸料平台。

5.1.3.4 爬架的检查、维修与保养

⑴ 施工其间每次浇筑混凝土后,必须将导向架表面的杂物及时清理干净,一遍导轮自由上下。

⑵ 施工其间,定期对架体及爬架螺栓进行检查,如发现螺栓脱扣及架体变形现象,应及时处理。

⑶ 每次升降、使用前都必须对穿墙螺栓进行严格检查,如发现裂纹或其他损坏现象,要及时更换。

⑷ 穿墙螺栓正常使用100次或严重损坏者,应立即进行更换。

5.1.3.4 爬架拆除

⑴ 拆除前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⑵ 现场设总指挥,明确各个岗位的分工,协调指挥。

⑶ 清理架体上杂物,垃障碍物。

⑷ 作业人员要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并在拆除区域设置标志,划出警戒线,有安全员巡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拆除区。

⑸ 由上至下顺序拆除横杆、立杆及斜杆,严禁上下交叉拆除。

⑹ 拆除主框架前先用起重设备对主框架进行预紧,防止穿墙螺栓松开时主框架下坠。

爬升式脚手架的设计施工必须符合《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建建[2000]230号)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99)的要求。

6.1.1 脚手架立杆要垂直重庆汇景台别墅方案设计,大、小横杆要平整。

6.1.2 各种连接扣件必须扣接牢固,防止杆件打滑。

6.1.3 相邻两立杆的接头必须错开,不得在同一步距内。

6.1.4 里、外、上、下相邻的两根大横杆的接头必须错开DL/T 1974-2019 水电厂直流系统技术条件,不得集中在一组立杆之间。

6.1.5 剪刀撑的搭设必须符合相应规范标准要求。

6.1.6 爬架的主框架、底部桁架、支座等的垂直度、水平度必须符合建设部建建(2000)230号文《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99)的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