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253-2018 溢洪道设计规范(替代SL 253-2000,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 253-2018 溢洪道设计规范(替代SL 253-2000,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7853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253-2018 溢洪道设计规范(替代SL 253-2000,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简介:

《SL 253-2018 溢洪道设计规范》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关于溢洪道设计的专业技术规范。它替代了之前的《SL 253-2000 溢洪道设计规范》,对溢洪道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结构形式、施工要求、安全评价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

SL 253-2018涵盖了溢洪道的设计基本要求,包括溢洪道的类型选择、尺寸确定、洪水计算、结构稳定性分析、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运行管理等方面。规范特别强调了溢洪道在防洪、泄洪等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确保结构的安全、经济、环保和美观。

此外,该规范还附有详细的条文说明,对各项技术参数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方便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理解和应用。总的来说,SL 253-2018是溢洪道设计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SL 253-2018 溢洪道设计规范(替代SL 253-2000,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部分内容预览:

1侧槽底坡i,应取单一坡度,且小于按侧槽末端断面临 界水深hke计算出的临界底坡ike。在宣泄设计流量时,槽内应为 缓流。 2侧槽首端断面水深超过堰顶的高度h,应小于堰上水头 H。的一半,保证侧槽内为非淹没出流。 3侧槽首、末端断面底宽比6./6。可采用0.5~1.0。 4侧槽内和槽末断面处均不得产生水跃。槽末宜设置调整段 不宜紧接收缩段、弯道段。调整段长度L²可采用(2~3)hke,底 坡宜水平。尾部升坎高度d可采用0.1~0.2倍泄槽首端断面临 界水深hk。 5侧槽段靠山一侧水面雍高△h宜取平均水深h的10%~ 25%,必要时可经水工模型试验确定。 6侧槽段水力计算可按附录A.3.5中的公式计算

4.4.1泄槽段水力设计应根据布置和最大流量进行水力计算 按水力要素确定水流边壁体型、尺寸及采取的工程措施。 4.4.2泄槽段的水面线,应根据能量方程采用分段求和法或其 他方法计算,计算中应正确确定起始计算断面及其水深。水面线 可按附录A.3.1中的公式计算。 4.4.3当泄槽水流掺气时,应考虑水流掺气后的水深。掺气水 深可按附录A.3.2中的公式计算。 4.4.4当泄槽段内布置收缩段时,收缩角可按附录A.3.3中的 公式计算。对于收缩角大于6°的收缩段,应进行急流冲击波 验算。 4.4.5当泄槽在平面上布置弯道时,应计算弯道段横向水位差 可按附录A.3.4中的公式计算。 4.4.6泄槽段底坡变化处,应采用曲线连接。当底坡由缓变陡 时,可采用抛物线连接,抛物线方程可按附录A.3.6计算;当底

时,可采用抛物线连接,抛物线方程可按附录A.3.6计算;当底 坡由陡变缓时可采用反弧连接,反弧半径R可采用3~6倍变坡处

的断面水深h,流速大者宜取用大值。当泄槽段设置掺气减蚀设施 时,在其保护范围内,变坡处的连接方式可不受上述限制

4.5.1采用挑流消能时GB/T 37349-2019 自升式钻井平台悬臂梁结构设计指南,应对各级流量进行水力计算。

4.5.1采用挑流消能时,应对各级流量进行水力计算。安全挑 距矩、水舌入水宽度、充许最大冲坑深度的确定,不应影响挑坎基 础、两岸岸坡稳定及相邻建筑物的安全。冲刷坑上游坡度,应根 据地质情况确定,宜为1:3~1:6。同时,还应考虑贴壁流和 跌流的冲刷及其保护措施

4.5.2等宽挑坎的水力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挑流水舌挑距、最大冲坑深度可按附录A.4计算公式及 图表计算。 2挑坎段反弧半径可采用反弧最低点最大水深的6~12倍。 对于泄槽底坡较陡、反弧段内流速及单宽流量较大者,反弧半径 宜取大值。 3挑坎挑角应经比选确定,可在15°~35°之间选择。当采 用差动挑坎时,应合理选择反弧半径、高低坎宽度比、高程差及 挑角差。亦可视需要采用通气孔等减蚀措施。 4挑坎高程应通过比较选定,在保证能形成自由挑流情况 下,可略低于下游最高水位

4.5.3窄缝挑坎的水力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挑流水舌的内、外缘挑距,冲坑最大水垫深度及范围可 安附录A.5有关公式估算。 2挑坎的收缩比ε=b/B(b和B分别为挑坎出口和进口宽觉 变),宜采用0.2~0.5,出口单宽流量不宜大于1000m3/(s: m),应避免在收缩段内产生水跃。 3挑坎挑角可在一10°~10°之间选择,宜采用0°。当挑坎 高程距离下游水位高差较大,或为增加水舌在空中的扩散采用较 小的收缩比时,挑角可取负值。挑坎高程应根据溢洪道布置及水 力条件经比较选定

4挑坎的宽度可采取一次或多次收缩。 5挑坎段边墙收缩产生的冲击波交汇点宜接近挑坎出口, 收缩角宜为8.5~12.5°。冲击波交汇点可按附录A.5有关公式 计算,并宜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4.5.4需要调整出坎水舌方向、控制水舌入水位置时,可根据 工程实际情况,在水工模型试验基础上选用异型挑坎。

.5底流消能水力设计,应符合

1保证消力池内形成低淹没度稳定水跌,并应避免产生两 侧回流。 2消力池宜采用等宽的矩形断面。 3消力池底板上辅助消能工设置,应根据运用条件综合确 定。当跃前断面平均流速超过16m/s时,池内不宜设置趾墩、 消力墩等辅助消能工。 4采用扩散(收缩)式消力池,或池内设置辅助消能工时, 其体型、布置和水力计算宜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4.5.6底流消能的水力设计,应对各级流量进行计算。池底高 程、池长及尾坎布置等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对于不设辅助消能工 的消力池水力计算,可按附录A.6进行计算。 4.5.7当消力池的出池水流流速超过基岩的充许抗冲流速时 或消力池下游河床非岩基时,应设置防冲齿墙、护坦、海漫、防 冲槽等保护措施,按SL265的有关规定执行。 4.5.8底流消力池跃前断面平均流速大于30m/s时,宜采用跌 坎底流消能。跌坎底流消能的跌坎高度可根据控制池底临底流 速、脉动压力大小及水流流态确定。跌坎高度、消力池长度均应 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4.6.1出水渠水流应平顺、稳定,不产生冲刷破坏。 4.6.2渠道的水面线,可根据下游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和下 游水流衔接条件,按能量方程计算

游水流衔接条件,按能量方程计算

4.7.1溢洪道的下列部位和区域应进行防空蚀设计。

1闸墩、门槽、溢流面、平面收缩(扩散)段、平面弯曲 段、陡坡变坡处、反弧段及其下游段、水流边界突变处; 2异型挑坎、分流墩、消力墩及趾墩处; 3水流空化数≤0.3的部位。 4.7.2溢洪道无掺气减蚀保护的部位,水流空化数。应大于该 处体型的初生空化数ci。水流空化数可按附录A.7.1中的公式 计算。常见体型的初生空化数及空蚀发生与否的判别标准,见附 录A.7.2和附录A.7.3。

1闸墩、门槽、溢流面、平面收缩(扩散)段、平面弯曲 段、陡坡变坡处、反弧段及其下游段、水流边界突变处; 2异型挑坎、分流墩、消力墩及趾墩处; 3水流空化数≤0.3的部位。 4.7.2溢洪道无掺气减蚀保护的部位,水流空化数。应大于该 处体型的初生空化数i。水流空化数可按附录A.7.1中的公式 计算。常见体型的初生空化数及空蚀发生与否的判别标准,见附 录A.7.2和附录A.7.3。 4.7.3对于容易发生空蚀的部位和区域,应采用下列防空蚀 措施: 1选择合理的体型。 2控制水流边界壁面的局部不平整度,包括混凝土施工中 留下的接缝错台、模板印痕、钢筋头、混凝土表面的凹凸不平及 其他突体、跌坎等。局部不平整度控制标准可按附录A.7.4 执行。 3流速超过30m/s时,根据T程具体情况可考虑设置掺气 减蚀设施;流速超过35m/s时,应设置掺气减蚀设施。掺气减 蚀设施的布置要求及水力设计,按附录A.7.5~A.7.8执行,并 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4选择合理的运行方式。 5采用抗冲性能好的材料。 4.7.4在多泥沙河流上,应同时考虑沙水流对边壁的磨损与空 蚀的联合作用,选用抗冲耐磨性能好的材料。采用掺气设施时, 应考虑泥沙磨损及淤堵对掺气设施和掺气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4.8.1溢洪道的布置和泄洪消能建筑物型式、体型的选择,应

4.8.1溢洪道的布置和泄洪消能建筑物型式、体型的选择,应

考虑泄洪雾化可能对建筑物和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产生的不利 影响。对于狭窄河谷采取挑流消能的溢洪道,应进行雾化预测。 4.8.2泄洪雾化预测内容包括雾化降雨强度分布和泄洪雾化影 响范围,并根据雾化降雨强度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区。 4.8.3泄洪雾化防护设计方案应根据雾化特点、雾化分区和地 形地质条件等,结合枢纽布置,综合比较确定。重要的建筑物和 电气设施等宜避开雾化影响区域

4.8.4寒冷地区有防冰要求的T程,溢洪道进口应根据冰情采 取必要的防冰、导冰措施;溢洪道兼作排冰设施时,应研究排冰 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应结合水库运行调度确定排冰运用方案

防止冰凌堵塞进水渠、闸孔等过流部位; 2 防止静冰、动冰压力损坏溢洪道建筑物; 3保证闸门、启闭机等设备正常操作运行。

4.8.6冰冻地区的溢洪道设计应符合GB/T50662的有关规定

4.8.6冰冻地区的溢洪道设计应符合GB/T50662的有关规定

5.1.1溢洪道结构设计,应根据布置、水力设计、地基及运用 条件,结合防渗、排水、止水及锚固等工程措施,在满足安全、 耐久性的前提下,选用经济合理的结构型式和尺寸。 5.1.2溢洪道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抗震设计及抗冰冻设计应 分别符合SL191、SL203、GB/T50662的相关规定。 5.1.3溢洪道混凝土除应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根据溢洪道的 环境及运行条件等,满足抗渗、抗冻、抗冲磨和抗腐蚀等耐久性 的要求,并应符合SL654的有关规定。

5.1.4堰体等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设计龄期宜采

经论证亦可采用180d;其余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设计龄期宜 采用28d,经论证亦可采用90d。

经论证亦可采用180d;其余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设计龄期宜 采用28d,经论证亦可采用90d。 5.1.5溢洪道建筑物地基承载力、混凝土与地基接触面的抗剪 指标、岩体及结构面的抗剪指标,应根据工程勘察试验成果,按 有关规范分析确定。

5.1.5溢洪道建筑物地基承载力、混凝士与地基接触面

指标、岩体及结构面的抗剪指标DL 5022-2012 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程.pdf,应根据工程勘察试验成果,按 有关规范分析确定

5.1.6溢洪道的混凝土结构应考虑温度应力影响,并根据当

的气候条件、混凝土结构特点以及地基约束等因素,采取必要的 结构措施和施工措施

7溢洪道建筑物设置锚筋时,应经计算并参照类似工程经 定:必要时,设计参数可通过拉拔试验确定。

验确定:必要时,设计参数可通过拉拨试验确定。

5.2.1进水渠衬护可采用现浇混凝土、喷混凝土、浆砌块石或 干砌块石等结构型式。

度不宜小于0.3m,必要时可进行抗渗和抗浮稳定验算。

5.2.3现浇混凝土衬砌应设置结构缝里其乐油旋片真空泵 发,其分块尺寸可根据气候 特点、地基约束情况及混凝土施工条件等,参照类似工程经验 确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