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128-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DB22/T 5128-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7834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2/T 5128-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简介:

DB22/T 5128-2022《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中国北京地区的一项地方标准,它是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针对超低能耗(ULP,Ultra-Low Energy)建筑的特殊需求制定的。ULP建筑是一种能源效率极高、对环境影响极小的建筑类型,它旨在通过优化建筑设计、结构、材料、设备和系统,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该标准主要规定了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在设计阶段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建筑朝向和布局、自然采光和通风、高效能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绿色材料选用等方面。同时,附带的条文说明对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以便于设计者和施工人员理解和执行。

总的来说,DB22/T 5128-2022标准的实施,对于推动公共建筑的绿色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B22/T 5128-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措施: 1 外排雨水口应设置在建筑外墙外保温外侧; 2雨水口组件与女儿墙或屋面板预留洞之间应设保温隔热 层,保温层厚度不宜低于50mm 3雨水管与墙体之间的固定应采取隔热垫块等热桥处理措 施; 4采用雨水断接系统,雨水井壁应采用保温处理; 5内排水雨水口安装时,不应直接与女儿墙或屋面板主体相 接,应采用保温材料进行隔离避免形成热桥,

4.5.1建筑围护结构的气密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4.5.1建筑围护结构的气密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设计施工图纸中应明确标注气密层位置; 2气密层应连续完整,包绕整个气密区域: 3由不同材料构成的气密层的连接处,应采取气密搭接等密 封措施; 4当采用装配式墙板时,有气密要求的墙板间及墙板与梁、 柱、结构板拼缝宜在室内一侧粘贴防水隔汽膜,室外一侧粘贴防 水透汽膜; 5主体钢结构工程,有气密要求的钢构件之间、钢构件与墙 板、楼面板的拼缝应采取耐久性密封措施DB31/T 540.8-2015标准下载,以保证气密层的连 续。 4.5.2有气密要求的填充墙抹灰层应连续完整,抹灰层厚度不应 小于15mm,且不同材料连接缝隙及墙体拐角等部位应采取防开 裂措施。 4.5.3外门窗安装时,外门窗与结构墙之间的缝隙应采用耐久性 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室内一侧宜使用防水隔汽膜,室外一侧使

5.1.1严寒B区的公共建筑应设热水集中供暖系统,对于设置空 气调节系统的建筑,集中供暖和集中空调的设计,必须对设置供 暖、空调装置的每一个房间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 对于严寒C区的公共建筑,供暖方式应根据建筑等级、供暖期天 数、能源消耗量和运行费用等因素,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5.1.2在环境条件充许且经济技术合理时,建筑的供热、供冷、

5.1.2在环境条件充许且经济技术合理时,建筑的供热、供冷、 用能宜优先选用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定:

工 应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利用自然冷源 2 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 3 应考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 4 应根据建筑负荷灵活调节; 5 宜兼顾生活热水需求: 6 应优化选用高能效等级的产品,并应提高系统能效 5.1.3 应优先选用耐久型供热供冷和通风设备,延长使用寿命, 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持高效运行。供热供冷及通风设备、 循环水泵等用能设备应优先采用变频控制。 5.1.4供热供冷和通风系统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5.1.5系统冷热媒温度的选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

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

5.1.6供热供冷和通风设备应采取隔振、减震等降噪措施,并应

5.1.6供热供冷和通风设备应采取隔振、减震等降噪措施,并应

5.1.6供热供价 隔振、减晨等降噪猎施,开应 等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5.3.3热水供暖系统和空调水系统的布置及管径的选择,应减少

5.3.3热水供暖系统和空调水系统的布置及管径的选择

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当设计工况下并联环路之间 玉力损失的相对差额超过15%时,应采取水力平衡措施

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当设计工况下并联环路之间 玉力损失的相对差额超过15%时,应采取水力平衡措施。 5.3.4集中供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当热源设备换热装置 存在冬季冻结可能时,应采用低温冷媒作为输送介质。 5.3.5集中供热系统热力入口及供回水分支管上应根据水力平衡 要求设置水力平衡装置

5.4.1末端设备能效等级应满足现行地方标准《公共建,

5.5.3应根据建筑冷热负荷特征,优化确定新风再热方案或头 适宜的除湿技术措施

5.5.6新风系统应设置低阻

5.5.7与室外连通的新风、排风管路上均应设置保温密

风阀,并与系统联动,保证建筑的气密性。

风阀,并与系统联动,保证建筑的气密性。 5.5.8公共厨房宜设置在非被动区域。设置在被动区域的厨房、 公共卫生间的通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厨房、公共卫生间应设置补风措施,并应对厨房补风采取 加热措施; 2补风与排风应具有良好的气流组织,补风量宜为排风量的 80%~90%; 3补风管道应保温,防止结露;补风管道引入口应设置保温 密闭型电动风阀;电动风阀与排风系统联动,在排风系统未开启 时,应关闭严密,不得漏风。 5.5.9通风系统连通室外的新、排风管道应保温,保温厚度由计 算确定;室内送风管道应采取保冷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等相关标准 的规定。空气调节风系统不应利用土建风道作为送风道和输送 冷、热处理后的新风风道。当受条件限制采用土建风道时,应采 取可靠的防漏风和绝热措施,

6.1.1给水排水系统的节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 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 的有关规定,

6.1.1给水排水系统的节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 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 的有关规定。 5.1.2计量水表应根据建筑类型、用水部门和管理要求等因素进 行设置,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的有关规定。

有计量要求的水加热、换热站室,应安装热水表、热量 蒸汽流量计或能源计量表,

6.1.3有计量要求的水加热、换热站室,应安装热水表、折

6.2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

6.2.1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城镇给水管网或小区给水管网的水压 直接供水。当市政供水管网的水压、水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设 二次供水系统。宜采用叠压供水系统。 6.2.2二次加压泵站的数量、规模、位置和泵组供水水压应根据 城镇给水条件、小区规模、建筑高度、建筑的分布、使用标准、 安全供水和降低能耗等因素合理确定。二次加压泵站在供水范围 内宜居中或靠近用水量大的用户布置。

数,使用要求、材料设备性能、维护管理和能耗等因素综合确 定,分区压力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

准》GB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的有关规 定. 1各分区的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 0.45MPa;当设有集中热水系统时,分区静水压力不宜大于0.55 MPa;直饮水系统不宜大于0.4OMPa; 2分区内低层部分应设减压设施保证各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 宜大于0.20MPa,且不应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压力。 6.2.4超低能耗建筑的给水、热水、中水等给水管道设置计量水 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入户管上应设计量水表; 2单体建筑引人管上应设计量水表; 3 加压分区供水的贮水池(箱)前的补水管上宜设计量水表; 4 满足水量平衡测试及合理用水分析要求的管道上应设计量 水表。 6.2.5 变频调速泵组应根据用水量和用水均匀性等因素合理选择 搭配水泵及调节设施,宜按供水需求自动控制水泵启动的台数, 保证在高效区运行

搭配水泵及调节设施,宜按供水需求自动控制水泵启动的台数, 保证在高效区运行。

6.2.6给水泵应根据给水管网水力计算结果选型,并应保证设

工况下水泵效率处在高效区。应选择具有随流量增大扬程逐渐下 降特性的供水加压泵。给水泵的效率不宜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清 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规定的泵节能评价 值。 6.2.7卫生间的卫生器具和配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 活用水器具》CJ/T164的有关规定。 6.2.8地面以上的生活污、废水排水宜采用重力流系统直接排至 室外管网。

6.2.9地面以下的生活污、废水排水应采用合理流量和

水提升设备,且水泵在高效区间运行。

6.3.1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宜利用余热、废热、可再生能 源或空气源热泵作为热水供应热源。当最高日生活热水量大于 5m3时,除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用电,且利用谷电加热的情况外, 不应采用直接电加热热源作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 6.3.2以燃气或燃油作为热源时,宜采用燃气或燃油机组直接制 备热水。当采用锅炉制备生活热水或开水时,锅炉额定工况下热 效率不应低于本标准表5.2.3中的限定值。 6.3.3当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制备生活热水时,制热量大于 10kW的热泵热水机在名义制热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 (COP)不宜低于表6.3.3的规定,并应采取保证水质的有效措施,

表6.3.3热泵热水机性能系数(COP)(W/W

6.3.4小区内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水循环管网服务半径不 宜大于300m且不应大于500m。水加热、热交换站室宜设置在小 区的中心位置

6.3.5集中生活热水加热

大截面劲性混凝土柱施工技术? 被加热水侧阻力不宜大于0.01MPa; 安全可靠、构造简单、操作维修方便 2 热媒入口管应装自动温控装置。

6.3.6生活热水循环泵应根据用水量和用水均匀性等因素合理 择,保证其在高效区运行。

择,保证具在高效区运行。 6.3.7设有洗手盆的建筑不宜设计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设有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建筑中,日热水用量设计值大于等于5m或 定时供应热水的用户宜设置单独的热水循环系统

6.3.8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供水分区宜与用水点处的冷水分

区,并应采取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和保证循环管 网有效循环的措施。用水点处冷、热水系统压力差不宜大于 0.01MPa。

6.3.9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管网及设备应采取保温措施,保温层 享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 中经济厚度计算方法确定

GTCC-003-2018标准下载6.3.10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宜符合下列规定:

工 对系统热水耗量和系统总供热量宜进行监测 2 对设备运行状态宜进行检测及故障报警; 3 对每日用水量、供水温度宜进行监测: 4 机数量大于等于2台的工程,宜采用机组群控方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