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贝氏体钢铁路道岔技术条件.pdf简介:
贝氏体钢是一种特殊的高强度钢,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耐磨性和耐疲劳性能,以及良好的焊接性和加工性。在铁路道岔技术条件中,贝氏体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强度:贝氏体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都很高,可以承受更大的行车压力,减少道岔结构的磨损,提高道岔的使用寿命。
2. 耐磨性:贝氏体钢的表面硬度较高,能有效抵抗车轮滚动带来的磨损,降低道岔的维护频率。
3. 抗疲劳性能:由于贝氏体钢的优异韧性,可以更好地抵抗反复的应力疲劳,减少因疲劳导致的断裂风险。
4. 热处理性能:贝氏体钢可以通过热处理进一步优化其性能,如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同时保持良好的韧性和塑性。
5. 环境适应性:贝氏体钢对低温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在寒冷地区使用,保证铁路运营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贝氏体钢铁路道岔技术条件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久性、维护成本低以及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以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和高效。
贝氏体钢铁路道岔技术条件.pdf部分内容预览:
5.8.4护轨调整片不应大于2片,总厚度不应大于4mm。
厂内预铺摆放岔枕时,应按编号顺序依次摆放,并应方正,岔枕间距极限偏差:牵引点处为土5m 余位置为土10mm。
5.10转换设备组装前检查
5.10.1尖轨、心轨在密贴状态下,各牵引点安装外锁闭位置,内侧轨腰与基本轨、翼轨非 尺寸极限偏差为±2.5mm,见图24和图25中尺寸B
CJ∕T 253-2007 钢塑复合压力管用管件图24尖轨内侧轨腰与基本轨非工作边 尺寸极限偏差示意图
图25心轨内侧轨腰与翼轨非工作边 尺寸极限偏差示意图
10.2年5点外星凯凯天外购 轨底外侧面水平距离B极限偏差和两翼轨轨头外侧面距离C极 差应符合本文件4.3.6、4.3.7条的规定, 见图26
图26两翼轨轨头外侧面距离、两翼轨轨头外侧面与轨底外侧面距离极限偏差示意图
10.3尖轨各牵引点处开口极限偏差为3.°mm,可动心轨辙叉第一牵引点开口极限偏差为=1.°mm, 轮缘槽宽应大于或等于65mm。 10.4活接头密贴尖轨,在无外力情况下,牵引点位置尖轨与基本轨间隙不应大于5mm,斥离状 无反弹。
5.11厂内组装铺设方式
道岔厂内组装铺设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新投产的道岔应整组铺设: a)整组铺设。 b)转辙器、辙叉及护轨分别组装,安装转换设备。 c)转辙器、辙叉及护轨分别组装,不安装转换设备。 5.12转换设备安装 5.12.1转辙机安装时,托板或长角钢应与直股基本轨垂直,转换杆件沿线路纵向安装偏差为土5mm, 转辙机外壳两端与直基本轨直线距离极限偏差为土3mm。 5.12.2各牵引点外锁闭两侧锁闭量极限偏差为土2mm。 5.12.3第一牵引点处尖轨(心轨)与基本轨(翼轨)有4mm及以上水平间隙时不应锁闭或接通道岔 表示。 5.12.4密贴检查器两侧调整连接杆件应在同一轴线,其功能应满定尖轨与基本轨间有5mm间隙时无 表示、4mm间隙时有表示的要求。 5.12.5各牵引点转换阻力测试值应小于或等于道岔设计图纸规定的转换阻力实测值
5.12 转换设备安装
6.1当轨件(含组装件)的直线度以1m为单位要求时,应采用检测平尺检验;当轨件(含组装件) 的直线度以10m为单位要求时,应采用弦线检查。 6.2安装转换设备部位的钢轨件尺寸、轨头轮采用专用样板或专用仪器检测 6.3尖轨、心轨轨头轮廓应采用专用样板或专用仪器检测。 6.4尖轨内侧轨腰与基本轨非工作边距离偏差采用专用样板检测。 6.5钢轨件高度、轨头宽度、螺栓孔尺寸及压痕深度采用通用量具检测。 6.6基本轨与尖轨、翼轨与长心轨、短心轨与叉跟尖轨密贴面内倾偏差,轨顶坡采用专用样板或专 用仪器检测。 6.7钢轨件表面硬度试验在钢轨轨顶表面进行,基本轨测量三点,间距不小于1m,尖轨、心轨在轨 头宽30mm、50mm处和跟端热加工过渡段各测一点,翼轨在对应心轨实际尖端和心轨轨头宽30mm处各 测一点,护轨工作边硬度在护轨中部测量一点。 6.8轨头横断面硬度、金相组织的检验方法应符合团体标准《U20Mn2SiCrNiMo贝氏体钢轨技术条 件》(T/CCTASXX一XXXX)附录B的有关规定,试块取样位置和取样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检验轨上切取厚度为15mm~20mm的试块。 b)在基本轨上切2块,间隔不应小于1m。 c)在翼轨上对应心轨实际尖端和心轨轨头宽30mm处各切1块。 d)在护轨中部切1块。 e)尖轨和可动心轨在轨头宽30mm、50mm处和跟端热影响区,各切1块。 f)尖轨和心轨跟端异型部分取样位置和数量按照TB/T2344.3一2018的有关规定。 g)叉跟尖轨在轨头宽30mm、50mm处各切1块。 6.9尖轨和心轨跟端纵向轨头硬度检验、疲劳试验及加载方式、拉伸性能及金相组织检验按TB/T 2344.3—2018的有关规定执行。 6.10尖轨和心轨跟端锻压段和热处理加热区的探伤应按照TB/T2344.3—2018中4.11和4.12条规 定的方法进行。
T/CCTASXX2022 6.11钢轨焊接应符合团体标准《U20Mn2SiCrNiMo贝氏体钢轨技术条件》(T/CCTASXX一XXXX)的 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6.12钢轨件及钢轨组件长度测量应以轨温20℃为基准进行。当轨温变化时,应按轨温的变化进行 长度修正。 6.13尖轨、长心轨、短心轨的轨底平面度应采用专用测试台进行测量。
长度修正。 6.13尖轨、长心轨、短心轨的轨底平面度应采用专用测试台进行测量。 6.14铁垫板的检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a)铁垫板的外观、型式尺寸和形位公差采用目测、通用量具和专用量具检查。 b)焊接类铁垫板的焊缝着色渗透探伤按GB/T18851.1的规定进行检验。 c)铸造类铁垫板的力学性能试验采用单铸试块,金相组织在出厂检验时采用单铸试块,型式检 验时试样从实物中制取,试验按GB/T1348的规定进行。 3.15安装转输机、外锁、密贴检查器部位的钢轨件尺寸采用专用样板测量。 6.16轨距、水平应采用轨距尺或轨道几何状态检查仪检测,每隔3根枕检测一次。 6.17高低和方向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检查仪或弦线检测。 6.18道岔各部长度尺寸、间隔尺寸使用通用量具或专用样板检测。 6.19辊轮状态使用专用工具或专用样板检测。 6.20尖轨、心轨降低值采用专用量具或采用2m平尺和深度尺配合检测。 5.21转换阻力采用专用仪器检测,夹异物检查采用专用量具检测 6.22弹性垫板检验方法应按TB/T2626和相关规定进行。 6.23弹片的金相组织、硬度和脱碳层深度分别按照TB/T2478、GB/T230.1、GB/T224的规定进行 检验。其中,弹片的硬度检验在横断面上进行,测量3点,取平均值,
热板的检验方法应符合下
道岔产品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
7.2.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道岔应进行型式检
a)初次投产或转场生产时。 b)同一工艺部件停产一年以上后恢复生产时。 c)材料、结构、工艺有重大改变时。 d)连续生产每3年时。
7.2.2型式检验除包括6.2规定的出厂检验内容外QGDW 11372.5-2015 国家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能力培训规范 第5部分:输电线路运检(220kV及以下),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a)钢轨件热处理后,机械性能、横断面及轨顶硬度、金相组织,每种钢轨件随机抽取3根进行 验验。 b)压制的尖轨跟端和心轨跟端的金相组织、轨头硬度、疲劳性能的取样数量按照TB/T2344.3 2018中表7确定。 c)铸造类铁垫板金相组织随机抽取3件垫板进行检验。 d)钢轨件焊接接头的落锤、静弯、疲劳、拉伸、冲击、硬度、显微组织和断口检验,试件数量 应符合TB/T1632.2的规定。 e)整组道岔厂内组装铺设。
8.1.1整组道岔应有永久性标志。产品标志应固定于直基本轨外侧前部不被任何安装零件遮盖的轨 腰上,标志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图号、规格型号、出厂编号和日期、制造厂名或厂标等。 8.1.2辙叉上应有永久性标志,标志内容应包括辙叉型号、左右开、出厂编号和日期、制造厂名或 厂标等。 8.1.3基本轨、尖轨、护轨应有永久性标志,标志内容应包括长度、厂标或厂名、出厂日期,基本 轨、尖轨还应有开向、直或曲的标志。 8.1.4配轨应在轨腰上标明长度,必要时标明方向。 8.1.5钢轨及组件应标明起吊位置。 8.1.6尖轨和心轨应标明降低值测量位置。 8.1.7铁垫板上表面应有清晰可见的永久性企业标志和产品标志。铁垫板的产品标志应包括件号 规格、左右开别及偏心距。 8.1.8铸件应在不影响部件性能且易于观察的部位铸出标记,标记内容应符合设计图纸规定。 8.1.9岔枕应有明显的铺设方向标志。 8.1.10防锈处理后的零部件标志应清晰。
8.2.1尖轨、基本轨组件应牢固捆扎。 8.2.2可动心轨辙叉应将心轨拨至直股开通方向,与翼轨牢固捆扎,保证心轨在运输过程中不 移动。 8.2.3紧固件、扣件等其他零部件应分类装袋后,再装箱。 8.2.4垫板件应分类装箱发运,
8.2.1尖轨、基本轨组件应牢固捆扎。 8.2.2可动心轨辙叉应将心轨拨至直股开通方向,与翼轨牢固捆扎,保证心轨在运输过程中不发生 移动。 8.2.3紧固件、扣件等其他零部件应分类装袋后,再装箱。 8.2.4垫板件应分类装箱发运,
8.2.5包装箱内应有装箱单,包装箱外应标注产品名称、规格、主要零件名称及装箱编号。 8.3储存和运输 8.3.1吊装时,尖轨和基本轨组件、可动心轨辙叉组件、配轨、轨排均应使用起重机械和吊具在标 明的起吊点起吊,不应产生塑性变形;不应任意或单点起吊及人工推撬装卸作业。 8.3.2运输过程中,尖轨和基本轨组件、可动心轨辙叉组件、配轨、轨排不应产生塑性变形。 8.3.3码放尖轨和基本轨组件、可动心轨辙叉组件、配轨、轨排的场地应平整。码垛层数不应多于 4层,每层应用不小于60mm×60mm木质垫块垫实垫平,各层垫块应在竖直方向对齐,间距应不应大 于4m。 8.3.4岔枕多层码垛时,每层应用木质垫块垫实垫平;组装有铁垫板的岔枕,层间垫块的高度应高 于铁垫板。 8.3.5转换设备应采用专用包装箱包装。 8.3.6 所有的零部件(钢轨件除外)在运输、
8.2.5包装箱内应有装箱单,包装箱外应标注产品名称、规格、主要零件名称及装箱编号。 8.3储存和运输 8.3.1吊装时,尖轨和基本轨组件、可动心轨辙撤叉组件、配轨、轨排均应使用起重机械和吊具在标 明的起吊点起吊,不应产生塑性变形;不应任意或单点起吊及人工推撬装卸作业。 8.3.2运输过程中,尖轨和基本轨组件、可动心轨辙叉组件、配轨、轨排不应产生塑性变形。 8.3.3码放尖轨和基本轨组件、可动心轨辙叉组件、配轨、轨排的场地应平整。码垛层数不应多于 4层,每层应用不小于60mm×60mm木质垫块垫实垫平,各层垫块应在竖直方向对齐,间距应不应大 于4m。 8.3.4岔枕多层码垛时,每层应用木质垫块垫实垫平;组装有铁垫板的岔枕,层间垫块的高度应高 于铁垫板。 8.3.5转换设备应采用专用包装箱包装。 8.3.6 所有的零部件(钢件除外)在运输、 旅
9.1.1道岔养护维修,依据道分铺设图及TG/GW102一2019的有关规定执行。 9.1.2除按照上述要求外,针对U20Mn贝氏体钢材质特性,参照附录B《U20Mn贝氏体钢道岔零部件 养护维修指南》开展养护维修公路养护工程设计规范意见稿,遵循U20Mn贝氏体钢道岔养护维修的特性要求。 220M。贝压体纲道分差拍维修性性要求按照附是B右关规定块径
道岔厂内组装铺设检验项目及要求